它不是始祖鳥,卻在一億年前就具有現代鳥類的特徵

2021-01-16 自然使者

在距今 1.37 億~ 1.21 億年,生活著伊比利亞鳥。儘管它翼展不到15釐米,與現代鳥類相似,有羽毛、翅膀和短尾。但是,它還具有一些現代鳥類所沒有的特徵,如長在翅膀上的爪子。

圖片來自維基

伊比利亞鳥僅有麻雀般大小,但人們估計它飛行技術不錯。它可能會在空中或地面獵食,也許喜好住在湖泊附近,便於從水面捕捉昆蟲。由於至今未有發現其頭顱骨,它們的食性仍只是一個推測。它或許會展示出一些飛行技巧,如高速轉向或俯衝,但在低速狀態下,它可能無法完成這些動作。在棲息時,它會用它的長爪子抓住樹枝。它們似乎不能唱歌,只能發出簡單尖叫聲。

1985 年,首件也是僅有的一件伊比利亞鳥化石標本,被發現於西班牙拉斯奧亞斯。儘管在該地還發現過其他鳥類化石,但伊比利亞鳥對科學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屬於反鳥類。

圖片來自維基

長期以來,早侏羅世鳥類與晚白堊世「長牙齒」的鳥類(如始祖鳥與黃昏鳥)之間存在大段的化石記錄缺失。反鳥類的出現彌補了化石記錄中缺失的部分,在伊比利亞鳥發現之前,人們對反鳥類知之甚少。

大約1.35 億年前,大多數鳥類仍具有爬行動物的特徵,如帶有一條長長的尾巴。伊比利亞鳥卻與之截然相反,它的骨骼特徵表明:有些鳥類甚至在早白堊世就已經與其恐龍祖先分道揚鑣,開始具有我們所熟悉的現代鳥類的外形。在《與恐龍共舞》中出現,並且被描繪成為有鮮藍色的羽毛。

伊比利亞鳥被發現後,人們還在中國遼西地區的一處採石場發現了許多備受關注的反鳥類化石。短短的幾年間,反鳥化石的物種數量成倍增長。這些發現於中國的精美化石標本,如中國鳥(Sinornis )和孔子鳥(Confuciusornis ),讓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了早期鳥類的進化歷史。反鳥類大概在6500萬年前滅絕,此後只有新鳥類(也稱現代鳥類)繁衍至今。

本文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與古生物同行:BBC失落的史前世界》一書。作者:蒂姆·海恩斯(Tim Haines), 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蒂姆·海恩斯是《與恐龍同行》系列節目的創作者及製片人,《與野獸同行》節目的執行製片人,並編寫了與節目相關的兩部圖書。還是《海洋怪物》及《與巨獸同行》節目的執行製片人。保羅·錢伯斯從事《與恐龍同行》及《與野獸 同行》節目的製作,而後擔任過《海洋怪物》及《與巨獸同行》等節目的聯合製片人。

相關焦點

  • 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始祖鳥的鳥翼身份飽受爭議
    鳥類的主要生物適應特徵是飛行,因此,人們把它歸為一個分支。事實上,鳥類解剖學顯示,其每個顯著特徵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進化的。毫無疑問,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性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我們想知道是哪些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了早期鳥類,以及這種轉變是如何進行的。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說到最早的鳥類,人們一定會想到始祖鳥。始祖鳥於1861年命名。它的化石是在德國索倫霍芬地區發現的,它的地層形成於侏羅紀晚期。始祖鳥作為最原始、最古老的鳥類,從一開始就成為進化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物種。作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的橋梁,始祖鳥在過去150年裡一直是科學家們的最愛。儘管關於始祖鳥的許多方面存在爭議,比如它的飛行能力?它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說到最早的鳥類,人們一定會想到始祖鳥。始祖鳥於1861年命名。它的化石是在德國索倫霍芬地區發現的,它的地層形成於侏羅紀晚期。始祖鳥作為最原始、最古老的鳥類,從一開始就成為進化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物種。作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的橋梁,始祖鳥在過去150年裡一直是科學家們的最愛。儘管關於始祖鳥的許多方面存在爭議,比如它的飛行能力?它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那麼恐龍最先進化出鳥的什麼特徵?
    此外,它在一些骨骼形態上也表現出其它的一些鳥類特徵或過渡特徵,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經與腕骨癒合,但第二和第一掌骨則尚未癒合,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體現了鳥類掌骨都癒合成腕掌骨的開始。但是也有一些反對意見,認為始祖鳥只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相反,它們並不是鳥類祖先,而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始祖鳥的問題,而是「羽毛」這種最先出現的類鳥特徵,無論始祖鳥是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它們的一些特徵都與鳥類極為相似,或許這種生長羽毛的基因,才是導致恐龍進化成鳥類的一種直接因素。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如果問大家哪種生物是鳥類的祖先?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始祖鳥」,畢竟它在世界上可是鼎鼎大名,曾經一度被當做是鳥類的祖先。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個詞:「曾經」。這表明什麼?表面始祖鳥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它的後代另有其它物種。
  • 始祖鳥不是鳥的祖先?科學家猜測:它也許就是一隻恐龍
    在當今自然界,鳥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是在什麼時候?它又是誰?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表明: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
  • 科學家發現最小恐龍,體型與蜂鳥相當,也是最小的古鳥類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宣布發現體型最小恐龍眼齒鳥,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比蜂鳥還小一點,種屬可能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可能和現代鳥類有親緣關係。之所以認為它是恐龍主要是由於眼齒鳥也有一條類似於非鳥類恐龍的長尾巴,上頜每側有18–23顆牙齒,齒骨每側有29–30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100顆,是一種肉食性的小型動物,而這些特徵和始祖鳥和我國熱河發現的熱河鳥有較多的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的種屬劃分應該是介於始祖鳥和熱河鳥之間。
  • 原始熱沙鳥僅次於始祖鳥
    十分有趣的是,熱河鳥的發現,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增添了最新的證據。熱河鳥雖然時代比始祖鳥要晚,而且總體特徵也更加進步,但是它的尾椎骨骼卻更加原始,體現在具有更加發育的脈弧和加長的關節突起,這些特徵恰恰和奔龍類恐龍十分相似,表明鳥類和這一類恐龍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 雷射掃描始祖鳥
    我最喜歡的化石是始祖鳥石版畫的柏林標本,原因有很多。首先,它是一個美麗的化石,保存完好,只是一件自然的藝術品。但這不是人類創造力的對象-它也是奇妙的過渡化石,在將獸腳亞目恐龍轉變為鳥類的過程中正處於進化之中。紐哈芬(New Haven)的皮博迪(Peabody)博物館有一個柏林標本的鑄件,即使在恐龍大廳的中間,它也能引起我的注意。
  • 熱河生物群:比始祖鳥更進步的孔子鳥
    這是世界最早具有角質啄的鳥類。一些學者認為,孔子鳥是100多年來發現的第二種侏羅紀鳥化石。孔子鳥的個體與雞的大小相近,上下頜沒有牙齒,有一個發育的角質喙;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發育,尾巴很短。從進化角度來看,孔子鳥的形態特徵比始祖鳥顯得進步,生活時代也應該比始祖鳥晚。 孔子鳥和始祖鳥相似,它的外形既顯示了一些鳥類祖先(獸腳亞目)已有的近同形特徵,也顯示了一些在鳥類進化過程中新出現的離態特徵。
  • 始祖鳥其實是爬行動物?骨骼與爬行動物相似,你知道嗎?
    始祖鳥的骨架既有近鳥類的特徵又有鳥翼類的特徵,是朝鳥翼類身體結構進化的一個明顯例子。始祖鳥從其近鳥類祖先那裡繼承了許多骨骼特徵,與現代鳥類相比,這些特徵是相當古老的。因此,基於始祖鳥的獨特特徵,就將其與其最接近的近鳥類親屬區分開來,並將其定義為基幹鳥類,這有點武斷。
  • 手盜龍類代表恐龍,鐮刀龍,單爪龍,始祖鳥,耀龍,傷齒龍等
    鳥面龍在非鳥類的獸腳亞目中頗為獨特,它的上頜可以作出脫離腦殼的獨立動作。和單爪龍類似,前肢只有一個爪子,是第4種有直接證據帶羽毛的恐龍。鐮刀龍超科Therizinosauroidea北票龍 Beipiaosaurus,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近北票市發現,故以此市來命名。
  • 鳥類真的起源於恐龍嗎?
    始祖鳥化石拓印始祖鳥是大小如同鴿子的鳥類,具有爬行類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形態,將它歸入鳥類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具有羽毛」。此外還具有由鎖骨、間鎖骨癒合變形而成的「叉骨」,以及前肢變形為「翼」,這些特徵都與飛翔密切相關。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首次發現的恐龍羽毛屬於始祖鳥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首次發現的恐龍羽毛確實屬於始祖鳥,結束了科學界100多年來的爭論。這項研究將1861年發現的羽毛與其他始祖鳥羽毛的化石進行了比較。專家們確定它的主人不再是個謎,它肯定屬於始祖鳥。「在過去的159年裡,人們一直在爭論這種羽毛是否與始祖鳥的骨骼屬於同一物種,以及它來自何處以及它的原始顏色,」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南佛羅裡達大學綜合生物學助理教授Ryan Carney在一份聲明中說。「通過將新技術與舊化石和文獻相結合的科學偵查工作,我們終於能夠解開這些數百年的謎團。」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屈婷)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於「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徵,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於「孔子鳥」。  這隻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於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Paul Barrett認為:「恐龍總是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這些壯觀動物的看法一直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