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距今1.27億年前的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化石和復原圖。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屈婷)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於「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徵,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於「孔子鳥」。

  這隻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於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的一項科學發現顯示:它就像沙雞般大小,體重約250克,有短且小的翅膀,可能「飛行能力並不強」。但它卻揭示了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發育的可塑性。

  研究主導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敏比喻說,就像昆蟲研究中果蠅會因為壓力而改變翅脈結構一樣,在巾幗鳥的身上也體現出環境改變對個體發育過程產生的影響,進而引發了形態結構的「改變」。

  證據就是一塊癒合的、與飛行有關的骨骼,稱之為肩胛烏喙骨。

  在近乎所有具有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中,肩胛骨和烏喙骨通常是相互分離的。但如果追溯到鳥類開始徵服天空的時間點,會驚奇地發現:被譽為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的孔子鳥的這兩塊骨頭是癒合的,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說明這是一種「相當原始」、返祖的特徵。

  在巾幗鳥「橫空出世」前,這一現象曾讓古鳥類專家迷惑不解。畢竟,孔子鳥是1996年發現於遼寧省朝陽地區,距今約1.3億年。它之所以成為熱河生物群中最為著名的原始鳥類化石之一,是因為它是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比始祖鳥更像鳥」的孔子鳥,它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反而是癒合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團隊成員赴冀北野外考察。

  骨架完整的巾幗鳥「完美」地補上了缺失的證據鏈。它和此前發現的、部分骨骼缺失的重明鳥是姐妹群,構成「巾幗鳥科」。研究團隊通過原始鳥類骨組織結構的分析認為,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在孔子鳥目和巾幗鳥科中獨立發生的,而癒合的發生可能源自這兩個類群較快的生長速度。

  科學家推測,也許是環境的壓力,使得巾幗鳥和孔子鳥類必須縮短達到成年需要的時間,才能提高存活的概率。但這也帶來了「副作用」:加快的成骨作用使得尚處在軟骨階段的肩胛骨和烏喙骨在骨化過程中「未來得及」相互分離就癒合了。

  古環境和食性的研究為追溯巾幗鳥的生態提供了線索。在早白堊世,河北地區除了零星的湖泊,遍布茂盛的樹木。巾幗鳥保存有胃石,極有可能說明它是植食性的。通過對比巾幗鳥和現代鳥類翅膀的幾何形態,科學家發現它的翅膀結構與生活在茂密樹林裡的鳥類相似,短而小的翅膀恰好能夠在林間輾轉騰挪、快速旋轉,幫助它採食。

  王敏說:「巾幗鳥最大的意義在於它進一步表明,在討論鳥類或者其他生物的早期演化,特別是鑲嵌演化時,發育可塑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巾幗鳥正是一個「高度鑲嵌演化」的例子:它的短尾巴、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等,是典型的鳥類特徵;但同時它的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又和獸腳類恐龍非常相似。因此,科學家將「迷惑」定為它的種名。

  巾幗鳥並不是現代鳥類的直系祖先。它是一種更為原始的鳥,與後來演化到今天的今鳥型類相比,已成為時光隱藏的傳說。從化石中打撈這段「地球記憶」,對今人有何意義?

  王敏簡單地回答道:「認識自然,是我們的天性。」

  (文中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提供)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中國科學家稱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   ■最新發現與創新   現生鳥類之所以能在天空自由飛翔,主要是因為擁有發達的胸骨及其附著的飛翔肌。但中國科學家8日報告說,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的恐龍近鳥龍和最早的鳥類之一會鳥的研究表明,最早的鳥類可能沒有胸骨,飛行能力十分有限。   近鳥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東北地區,它長有羽毛,生存於距今約1.6億年前,外表與已知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非常相似。會鳥化石也發現於中國東北,是早白堊世(距今約1.2億年)的一種十分原始的鳥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宋徽宗名畫記錄鳥類雜交
    [摘要]《芙蓉錦雞圖》說明早在距今大約900年前,中國古代畫家就已經在忠實地記錄鳥類雜交了,我們建議生物學家和收藏家可以開展合作,共同發掘中國古代花鳥畫中蘊含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在鳥類中,雜交是比較常見的。然而,在傳統分類學產生之前,人們是否已經記錄了相關現象?中國科學家從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的御題畫《芙蓉錦雞圖》中,找到了距今約900年前鳥類雜交的最早記錄,證實了該畫中的錦雞是一個雜交個體,該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鳥類學期刊《䴉》上。
  •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
    中國科學家在鳥類牙齒中發現其躲過大滅絕的秘密,希望從中找出鳥類能夠躲過大滅絕的原因。 在研究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中生代鳥類的牙齒中並沒有多孔罩牙本質,也就是說古鳥類在食性上已經與恐爪龍下目發生了明顯的差異,它們選擇以種子、果實以及昆蟲為主要食物,成為植食性或者雜食性動物。如此的演化趨勢或許是為了避免與小型食肉恐龍的直接競爭,佔據不同的生態位,而這恰恰救了它們!
  • 美國評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種 中國科學家發現其一
    環境科學和林業科學學院院長昆丁·惠勒說,發現新物種讓人驚喜,可每年新命名大概1.8萬種,至少就會有2萬種滅絕,如果現在不及時發現,可能它們就永遠消失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美國聖地牙哥水族館發現了一種「自成一派」的單細胞原生生物,它屬於早期的真核生物,與任何已知譜系都沒有親緣關係。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蟲子 或可解決塑料汙染難題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為解決塑料廢物汙染這一世界環境難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中國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可在24小時內甚至更快形成
    中國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可在24小時內甚至更快形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該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早先的研究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後肢上存在羽毛,但是在早期鳥類身上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肉鰭魚類腦演化示意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Brian Choo/繪製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領銜的早期脊椎動物課題組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距今約4.09億年,這一發現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000萬年。
  • 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研究獲進展
    從鱷魚到現生鳥類的演化(史愛娟繪製)  3月18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Early Cretaceous birds hints at dinosaurian reproductive behaviour)。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蟲子 可降解所有塑料
    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型沸石材料 可用於緊急止血
    中國科學家研發新型沸石材料 可用於緊急止血  浙江大學化學系範傑教授課題組研發了一種鈣沸石材料,可讓出血不止的大動脈12秒緊急止血。這一生物無機複合材料有望成為新一代高效止血材料,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中國科學家確認發現小鯢新物種——"吉林爪鯢"
    新華網長春3月8日電(記者齊海山)中國科學家最近確認在吉林省發現的一種小鯢為新物種,並命名為吉林爪鯢。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吉林黃泥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年前聯合開展小鯢物種研究與調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小鯢,經過實驗室遺傳學分子實驗,確認為小鯢新物種。
  • 中國科學家發現蜘蛛也能哺乳!蜘蛛乳汁蛋白質含量是牛奶4倍
    中國科學家發現蜘蛛也能哺乳!哺乳歷來都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獨有的行為,儘管鳥類、蟑螂等一些類群動物也提供類似「乳汁」的分泌物餵養後代,但無論是從行為模式上、持續時間上還是功能上都與真正哺乳動物的哺乳相差甚遠。版納植物園該項研究發現一種跳蛛(大蟻蛛)具有長期的「哺乳行為」,且這種哺乳行為在上述各方面都和哺乳動物極其一致。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麒麟蝦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麒麟蝦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相關團隊,近日在雲南澄江動物群中找到了解答「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化石——「麒麟蝦」,並以研究論文的形式於北京時間5日凌晨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和全新領域 2020-09-10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發現2000多年前罕見金色馬匹—新聞—科學網
    DNA探秘2000多年前罕見金色馬匹   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易凌 李琳海)可能你對棕色、慄色甚至白色的馬匹不會陌生,那麼金色的駿馬呢? 趙欣說:「我們後來從墓葬出土的五匹整馬骨骼中分別採集了他們左側股骨一小段(1釐米×1釐米),提取DNA,分析揭示石人子溝遺址家馬具有相對較高的線粒體DNA和毛色的遺傳多樣性。」 目前,世界上已定義的馬匹毛色有十多種,如包括未定義的毛色,會超過一百種,其中黑色、棗色、慄色和灰色為馬匹的主要毛色。
  • 我國發現最早帶毛恐龍
            據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