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早先的研究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後肢上存在羽毛,但是在早期鳥類身上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不同的早期鳥類標本包括2件會鳥標本(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與張福成於2002年命名的一種個體較大的最原始鳥類)、5件孔子鳥標本、3件中生代時期佔主導地位的反鳥類(隸屬不同種類)和一件燕鳥化石標本(唯一一件同時保存有羽毛和鱗片的標本)。研究人員對這些早期鳥類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進行了仔細觀察和對比研究,確認這些鳥類後肢羽毛的存在證實了早期鳥類演化過程中曾存在一個與似鳥恐龍相似的四翼階段(如小盜龍),並且後肢羽翼在鳥類飛翔起源中曾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最早的鳥類曾經是用四個翅膀飛翔的鳥類。

燕鳥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與張福成於2001年命名的一種原始今鳥類。據研究人員介紹,迄今為止,在除了今鳥類以外的其他原始鳥類都沒有發現過足部盾形鱗片的存在。包括273件孔子鳥標本和1000多件反鳥類標本。由此可見,足部羽毛可能是虛骨龍類(包括鳥類和許多似鳥恐龍)一個普遍存在的原始特徵,而在現生鳥類足部普遍存在的盾形鱗片則是在今鳥類演化的早期階段次生出現的。現生鳥類的腿羽都不如前肢羽翼發達,即使一些鳥類小腿上仍有羽毛,也多是成簇的或緊貼皮膚生長,雖然仍有少數發育足羽的種類,但現生鳥類足部普遍的覆有盾形鱗片,而腿羽或足羽在現生鳥類中已經喪失了曾有的飛翔功能,只剩下保護或保溫功能了。

依據新資料,研究人員認為,在虛骨龍類恐龍演化早期,發育出短的絲狀足羽,繼而足部羽毛普遍存在於虛骨龍類中。而到了近鳥類恐龍時期,開始出現大型的腿羽(包括足羽),但在鳥類演化的早期,大型足羽開始退化,這種退化是由後肢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發生的,不過在基幹鳥類和其他非今鳥類類群中卻仍存在大型腿羽,並且形成退化的後肢羽翼,直到今鳥類演化的早期,鳥類足部盾形鱗片出現,而腿羽退化的更加短小。因此,今鳥類(包括現生鳥類)的足部盾形鱗片鱗片要麼代表一種向原始狀態反轉的情形,要麼是一種與爬行類鱗片不完全同源的全新結構。研究人員推測,在早期鳥類演化過程中,足部皮膚結構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了個別或者一組基因表達模式的變化,從而導致羽毛向鱗片的轉化。

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是鳥類飛翔行為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推測,腿羽的演化與早期鳥類兩套獨立運動系統的演化是相關的,隨著前肢和後肢在鳥類運動系統中逐漸偏重不同功能,前翼變得更加發達,而腿羽則逐步退化。徐星等認為,鳥類從樹棲環境轉到陸地環境,尤其是轉到近水環境,可能加速了腿羽的退化。

針對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收藏的數千件帶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山東省臨沂大學及天宇自然博物館合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對這些重要的帶羽毛標本進行一系列的研究,本項成果是繼2010年《自然》雜誌關於「尾羽龍羽毛髮育」的報導之後的又一個有關羽毛演化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們將結合古生物學和現代發育學資料繼續這一方向的研究,相信將會有更多的重要發現和成果公諸於世。

本項研究獲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的支持。

圖1 保存有後肢羽毛的會鳥標本(王孝理供圖)

圖2保存有後肢羽毛的孔子鳥(A、B)和華夏鳥(C、D)標本(王孝理供圖)

圖3 燕鳥標本(A),同時保存有足部鱗片和足蹼(B、C)及腿部羽毛(D、E)(王孝理供圖)

圖4 會鳥復原圖(李榮山繪製)

相關焦點

  • 早期鳥類長什麼樣子?四隻翅膀像雙翼飛機?
    【科技訊】11月29日消息,原始的鳥類有幾隻翅膀,長得像什麼樣子呢?中國的研究小組經過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擁有四隻翅膀,更像一架雙翼飛機。        研究小組分析了1.5億至1億年前的11具鳥類遺骸。11具鳥類分別來自5個不同物種,它們相對非常強壯:體型比烏鴉大但略小於火雞。這11具鳥類化石後腿有明顯羽毛特徵。
  • 最新研究顯示:早期鳥類使用四個翅膀飛(圖)
    【搜狐科學訊】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期出版的《古生物學》雜誌上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最早的鳥類腿上長有飛行羽毛,可以利用後肢充當額外的翅膀進行飛行,這個發現證明了早期鳥類是從樹上開始學會滑行和降落的理論。
  • 雷射影像技術揭示聖賢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傳統考古學憑化石推敲鳥或恐龍的外觀,準確度成疑,更何況要研究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香港大學經多年的研究,利用新雷射技術,分析恐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重塑首個孔夫子鳥的身體輪廓。研究發現,近鳥龍的翅膀軟組織及形狀,都與現代鳥類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不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鳥類進化最初階段 "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圖)
    科學家們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在後肢上長著羽毛,這是不是意味著,在鳥類進化的最初階段,「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證明了這個猜測——最早的鳥類曾經四翼飛翔。《科學》雜誌日前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是由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和徐星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的。
  • 飛行的異類,四翼神「鳥」,遠古恐龍長得像鳳凰,卻是鳥類祖先
    在講今天的主角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不容易被察覺的現象,那就是:無論什麼鳥類,都是一對翅膀,而蜻蜓和蝗蟲等小型昆蟲類動物才會出現兩對翅膀,也就是四個翅膀。世界上第一隻小盜龍化石發現於我國遼西的白堊紀地層之中,它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1-1.2億年前。它是世界上較小的恐龍家族成員之一,大小大概一隻雞那麼大。小盜龍的發現,曾經轟動一時。因為當時的學術界已經發現,恐龍可能是鳥類的祖先,並從一些恐龍身上發現了絨毛。但這些絨毛被一群反對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一觀點的學者批評,他們認為這種證據很不充分。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沒有4隻翅膀的鳥,卻有4隻翅膀的恐龍,遼寧出土四翼恐龍化石
    大部分鳥類都會飛行,靠著兩隻翅膀扇動空氣產生的浮力,鳥類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飛行和滑翔,所有的鳥類都只有兩隻翅膀,那麼有沒有4隻翅膀的鳥呢?嚴格來說是沒有的,不過鳥類是由恐龍中的似鳥龍類進化而來,那麼有四隻翅膀的恐龍嗎?還真有!它就是小盜龍!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屈婷)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於「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徵,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於「孔子鳥」。  這隻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於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深海
    本報三亞4月16日電  (記者曹怡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多方面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首次在形態上發現其適應深淵的變化,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
  • 沒有4隻翅膀的鳥,卻有4隻翅膀的恐龍,遼寧大凌河畔出土四翼恐龍
    大部分鳥類都會飛行,靠著兩隻翅膀扇動空氣產生的浮力,鳥類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飛行和滑翔,所有的鳥類都只有兩隻翅膀,那麼有沒有4隻翅膀的鳥呢?嚴格來說是沒有的,不過鳥類是由恐龍中的似鳥龍類進化而來,那麼有四隻翅膀的恐龍嗎?還真有!它就是小盜龍!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進展二:《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主編、來自10家單位的20餘位學者先後歷時近30年編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於2017年12月正式出版。本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對屬的取捨及其分類位置提出新觀點。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和鳥類過渡類型,它有鋒利的牙齒是樣子很奇怪
    現在,科學家們揭開了一隻古老的有齒海鳥的四個頭骨,專家稱這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面孔。據信生活在66至100萬年前,這種海鷗形的鳥被稱為Ichthyornis diar,是19世紀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在美國出土化石後首次發現的。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動物的身體在許多方面與現代鳥類相似。
  • 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利用雷射誘導螢光技術揭示孔子鳥的喙和下顎與現代鳥類的差別
    圖一:古鳥類孔子鳥的復原圖。孔子鳥的體型與烏鴉相若,是其中一種最早的帶喙鳥類。有數百件保存完好的標本曾在中國東北部出土。圖片提供 :Gabriel Ugueto。圖四:首個為恐龍時期鳥類的下顎進行的強度測試。進食昆蟲(B)和植物(C)的鳥類都有較弱的下顎,而進食魚類(D)和種子(E)的鳥類擁有較強的下顎;團隊發現早期帶喙鳥類孔子鳥(A)跟(B)和(C)較近似。
  • 科學家揭示鳥類飛行秘密
    網易探索1月8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即使最平凡無奇的鳥所具備的飛行能力也讓人類的飛機自愧不如,美國蒙大拿州大學飛行實驗室的生物學家對此深有體會。實驗室創始人肯尼思·戴爾表示:「鳥類能夠做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它們能夠在短短幾秒鐘內將速度從零加速到每小時40英裡(約合每小時64公裡)或者降落在處於移動狀態的樹枝上,令人非常吃驚。」
  • 古鳥類軟組織研究揭開鳥類呼吸系統的起源之謎
    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研究員所屬的研究團隊,從鳥類的骨骼和軟組織特徵角度,對熱河生物群的早期鳥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10 月 22 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報導了在一件距今 1.2 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科技日報昆明2月5日電 (趙漢斌)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彩䴉再現雲南大盈江畔 曾一度宣布在我國滅絕
    本次拍攝的彩䴉為一隻成鳥,它不停在水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飛翔。彩䴉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歐洲南部、非洲、美洲中部和亞洲,由於曾連續多年未在我國觀測到這種鳥類,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標準,許多專家學者曾認為其在中國絕跡。
  • 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始祖鳥的鳥翼身份飽受爭議
    鳥類的主要生物適應特徵是飛行,因此,人們把它歸為一個分支。事實上,鳥類解剖學顯示,其每個顯著特徵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進化的。毫無疑問,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性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我們想知道是哪些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了早期鳥類,以及這種轉變是如何進行的。
  • 真·魯班:斯坦福學者造出帶羽毛翅膀的「機器鴿」,登上Science及其...
    近日,《Science》和《Science Robotics》雜誌分別刊登了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兩篇論文,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鳥類是如何通過調整翅膀形狀來控制飛行的。他們為一個叫做「PigeonBot」的飛行機器人裝上一款半生物半機械的「可變形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