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早期鳥類使用四個翅膀飛(圖)

2021-01-12 搜狐網

  【搜狐科學訊】據「生活科學」網站報導,最新一期出版的《古生物學》雜誌上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最早的鳥類腿上長有飛行羽毛,可以利用後肢充當額外的翅膀進行飛行,這個發現證明了早期鳥類是從樹上開始學會滑行和降落的理論。

  該研究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博士生尼克-朗瑞稱,「這項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鳥類和飛行松鼠一樣,曾經生活在樹上,是從樹上學會了滑翔和降落。

  缺失的線索

  始祖鳥大小跟烏鴉差不多,大概生活在1億5000萬年前,它既保留了鳥類的特徵如羽毛和叉骨,又具有爬行動物的特徵,骨骼結構與一種被稱為虛骨龍的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十分相似,不但翅膀上有爪,後趾末端也有尖利而彎曲的爪。

  1861年,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霍芬上侏羅統石灰巖(即侏羅紀晚期形成的石灰巖地層)裡發現了一具年代最為古老的鳥類化石,這個發現引起了轟動,因為這證明了達爾文漸序進化論的不可靠。這始祖鳥化石的前肢有很明顯的羽化的現象,也就是說這化石代表了爬蟲類與鳥類之間的過度階段的化石。

  1877年,第二塊始祖鳥化石的出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特徵:始祖鳥的後肢上長有長羽毛。但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這樣的羽毛過於簡單,過於飛行起不到作用。

  在2002年初,古生物學家在中國發現了四個翅膀的會飛的恐龍。這一發現表明,一些小型恐龍生活在樹上,藉助於重力,逐步通過降落、滑翔等掌握了拍打式飛行。它動搖了德國140多年來獨家擁有最原始的初鳥類化石的壟斷地位。

  四個翅膀飛行

  朗瑞通過顯微鏡對五塊始祖鳥化石研究發現,始祖鳥擁有現代鳥類羽毛的典型特徵,包括彎曲的羽幹和規則的箭翎等,同時,羽毛上一側的羽支要比另一側長。朗瑞還利用標準的數學模型計算了一對多餘的翅膀將如何影響到始祖鳥的飛行。他發現,後肢上的羽毛可以讓始祖鳥飛得更慢,並且可以更好地進行急轉彎。慢速飛行意味著始祖鳥有更多的時間躲開障礙物,安全降落,而方便的急轉彎可以改善始祖鳥抓獲獵物時的能力,逃脫追捕者,更靈活地穿越樹叢。

  朗瑞推測,後肢上的羽毛還可能用於除飛行外的其他用途,如起到空氣制動機穩定的作用。

  儘管鳥類起源於恐龍獲得了廣泛認可,但鳥類如何由恐龍轉化到鳥類卻一直存在著「地棲說」和「樹犧說」兩大爭論。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在進化史上,鳥類的祖先到底是四個翅膀還是兩個翅膀,但是普遍的共識是,後肢上的翅膀是用來解放雙腿,使其用於奔跑、遊泳、抓獲獵物等用途,而翅膀則可以幫助鳥類進行滑翔。

  朗瑞介紹說,「關於始祖鳥擁有多個翅膀的猜測已經流行了一個多世紀,但是人們一直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一般人認為鳥類不可能四個翅膀,所以儘管事實就在我們眼皮底下,人們還是忽視了這個理論。」(章田/雅龍)

(責任編輯:史少晨)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首次揭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
    早先的研究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後肢上存在羽毛,但是在早期鳥類身上卻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證據。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與徐星研究員等通過分析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發現11件早期原始鳥類標本後肢上長有羽毛的明顯跡象,經過深入對比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曾有四個翅膀,並且後肢羽翼也具備協助飛翔的氣動功能。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恐龍最新研究顯示: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近鳥類系統發育樹與部分飛行相關特徵演化。(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鳥類在空中展翅飛翔是如何起源的?這個撲翼行為與其祖先恐龍有關嗎?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
  • 早期鳥類長什麼樣子?四隻翅膀像雙翼飛機?
    【科技訊】11月29日消息,原始的鳥類有幾隻翅膀,長得像什麼樣子呢?中國的研究小組經過研究認為早期鳥類擁有四隻翅膀,更像一架雙翼飛機。        研究小組分析了1.5億至1億年前的11具鳥類遺骸。11具鳥類分別來自5個不同物種,它們相對非常強壯:體型比烏鴉大但略小於火雞。這11具鳥類化石後腿有明顯羽毛特徵。
  • 鳥類進化最初階段 "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圖)
    上圖:原始鳥類腿羽演化示意圖。許益珂繪 左圖:會鳥復原圖。李榮山繪   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科學家們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在後肢上長著羽毛,這是不是意味著,在鳥類進化的最初階段,「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證明了這個猜測——最早的鳥類曾經四翼飛翔。《科學》雜誌日前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是由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和徐星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的。
  • 恐龍最新研究:鳥類撲翼飛行或有多次獨立起源
    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稱,小型獸腳類恐龍飛行潛力研究表明,鳥類撲翼飛行可能存在多次獨立起源。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圖一:一本關於早期鳥類和近親生物學和演化的標誌性論文集。它共有14章,由來自超過十個國家的49個學者合著而成。化石廓羽盜龍類恐龍有各式形態和大小,生活在廣泛的棲息地。雖然牠們後來徵服天空,但後來數量大幅下降。
  • 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研究獲進展
    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Early Cretaceous birds hints at dinosaurian reproductive behaviour)。
  • 多少恐龍想過、試過撲扇翅膀飛上了天?前赴後繼的恐龍:我太難了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作為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使用暗示權重方法進行系統分析更新了虛骨龍類的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定量手段分析顯示撲翼飛行在近鳥類恐龍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獨立起源。
  • 普通樓燕能連飛10個月!鳥類飛行冠軍紀錄又改寫(圖)
    資料圖原標題:普通樓燕不落地飛行10個月創紀錄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8日電(記者林小春)能連續飛行兩個月的軍艦鳥曾被認為是鳥類中的飛行冠軍,但後來人們發現能連續不停歇飛6個多月的高山雨燕更勝一籌。
  • 有翅膀,不能飛,你聽說過這12種不會飛的鳥類嗎?
    在鳥類進化的過程中,有一部分鳥類認為天空並不適合他們,所以它們堅持生活在地面上,比如企鵝它們。然而這樣選擇的鳥類大部分都滅絕了,那些倖存下來的主要是太大(就像鴕鳥)或太遙遠(如海洋企鵝),很難成為捕食者的獵物。以下是世界上發現的12種最不尋常的不會飛鳥類。卡卡波卡卡波是紐西蘭的一種鸚鵡,它在許多方面都很特殊。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起源於2.3億年前在我國遼寧西部,多年來一直都是研究恐龍時代和鳥類起源、進化的重要化石地之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被發現。在所有的化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擁有著類似於現生鳥類的爪子,但是卻並不會飛的肉食性恐龍化石。
  • 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
    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時間:2020-03-23 17:33   來源:天晴資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企鵝是典型的海鳥,雖然長著鳥的頭和喙,以及兩個翅膀,卻不能飛行。相反,它一到海裡就活蹦亂跳得像條魚,並且能以每小時18千米的速度在水中飛馳。為什麼企鵝有翅膀卻不能飛呢?
  • 恐龍會飛嗎?科學研究:部分具有撲翼飛行的潛力
    長久以來,使用羽翼的撲翼飛行被看作是鳥類最具標誌性的特徵的之一。儘管一些非鳥恐龍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與鳥類相似飛行模式,但是撲翼飛行在鳥類及其近親中的演化過程依然有待研究。近日,《當代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生代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研究取得進展
    12月20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Alida Bailleu、李志恆的關於早期鳥類生殖和個體發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的一項科學發現顯示:它就像沙雞般大小,體重約250克,有短且小的翅膀,可能「飛行能力並不強」。但它卻揭示了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獨特現象——發育的可塑性。
  • 超會借風使力,安地斯神鷹在空中連飛5小時完全未拍翅膀
    主分布在南美洲的安地斯神鷹是世上體重最重的高飛鳥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們雖然身軀龐大,卻擅於借力使力。科學家利用飛行記錄器發現一隻超強安地斯神鷹,在空中飛了5小時卻完全沒拍打翅膀,純粹搭著氣流飛行將近172公裡。
  • 不拍翅膀就能飛?這種鳥重32斤,可滯空5小時飛行172公裡
    現在天空中飛行的鳥類體型和史前比起來要小得多,世界上最重的飛行鳥類之一:安第斯禿鷹,它的體重達到了32斤。雖然跟其祖先比起來不值一提,但是以目前地球上生物圈的能量供給來說,科學家依然認為禿鷹能飛起來、還飛的那麼好也算是一個奇蹟。因為一旦鳥類長這麼大,每一次拍打翅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研究人員估計,像禿鷹這種鳥類拍打翅膀時所消耗的能量是靜止時的30倍。
  • 不拍翅膀就能飛?這種鳥重32斤,可滯空5小時飛行172公裡
    因為一旦鳥類長這麼大,每一次拍打翅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研究人員估計,像禿鷹這種鳥類拍打翅膀時所消耗的能量是靜止時的30倍。所以這種體型的鳥如果想依靠拍打翅膀飛行,無疑跟哺乳動物在陸地上奔跑衝刺一樣累。
  • 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始祖鳥的鳥翼身份飽受爭議
    鳥類的主要生物適應特徵是飛行,因此,人們把它歸為一個分支。事實上,鳥類解剖學顯示,其每個顯著特徵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進化的。毫無疑問,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性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我們想知道是哪些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了早期鳥類,以及這種轉變是如何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