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跨年衝刺計劃#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身份的國家,這種講究體現在稱呼上就很有意思。就拿一個「我」字來說吧:男的可以用爺、女的可以用老娘、皇帝自稱朕、皇后用哀家、百姓用鄙人、老人說老夫、青年用小生、和尚講貧僧、粗人說咱、道士用貧道、文人稱小可、豪放的可以叫洒家、婉約的可以用不才、對上稱在下、對下稱本座,你把這些說給一個外國人聽他不暈才怪。

這樣精確的區分在其他語言中幾乎是沒有的,中國人對稱呼的重視讓我們的語言裡出現了很多非常講究的詞語,比如「先生」。先生這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特指男士的那個「先生」。
在《孟子》中有「先生將何之」「先生何為出此言」這樣的話,意思是「您要去哪兒」「您為什麼這樣說」,這裡的"先生",就是對年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第一個用「先生」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鄭玄註:「先生,老人教學者。」《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註:」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後來,「先生」就成了人們對教師的尊稱。
在古漢語中,「先生」主要是對有學問、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並非誰都可以稱為「先生」的。到了現在,「先生」多用於一般人之間的通稱了,以及稱呼地區或者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可見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先生」一詞都是尊稱,包含了對被稱呼者的尊敬和尊重。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先生」一詞與性別並無關係,只要是年長而且有學識、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稱他(她)為先生。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有稱呼宋慶齡、楊絳、冰心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女性為「先生」的現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因此也不需要再用「先生」來稱呼女性,以此來提高女性的地位了。現在對女性的稱呼一般使用「女士」。不管怎麼說,能夠被稱為「先生」的人都是受人尊重的,希望我們每個人無論有沒有「先生」的頭銜,都能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