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又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朗讀是把書面的文字轉化成生動語言的方式,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今天,我們從以下幾點淺談語文朗誦的技巧。
朗讀的基調
孩子朗讀每一篇作品又要有一個基調,也就是說文章給人的一個總體的感覺。
如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以慷慨激昂的語調,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低沉哀婉的語調表達出感傷的情緒。每種人都有自己的氣質,文章和詩歌也一樣。
停頓的技巧
適當的停頓可以引起聽眾的注意,一般表示感情的轉換,內容的場景轉換。從內容上說,有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和結構停頓。
(下面的解說比較專業,孩子如果看不懂可以記錄下來與學校老師交流)
1、形容詞比較長,在形容詞後需要停頓。如:那好像是一個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
2、狀語較長時需要停頓;
3、賓語補語較長時,在前面要停頓;
4、主語謂語之間有時要停頓。邏輯停頓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特殊含意。
重讀的技巧
強調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麼地方該用強調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
同一句話,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所以,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鑽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
語調的技巧
語調的高低、強弱、抑揚等變化,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1、昂上調,聲音先低後高。
如「可憐的馬蒂爾德,你怎麼變成這樣了」(《項鍊》)表示驚訝。
2、降抑調,聲音先高后低。
如「那是多麼美好的日子啊」表示肯定、感嘆。
3、彎曲調,開始和結尾的聲音都較低,中間升高一些;或者由高轉低再升高。
如「你好,你比誰都好」(本意是你不好)表示言外有意,弦外有音。
4、平直調,聲音幾乎保持同樣高低。
一般情況下,讀敘述和說明的語句都用平直調,情緒平穩,感情上沒有什麼波瀾。語調的變化是靈活的,以確切的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為準。
除了技巧外,能夠熱愛讀書並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一個孩子來說也是最大的財富。在學習中,應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呢?下面有幾點看法。
激發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
3.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願望。
4.經常進行朗讀比賽,培養「小朗誦家」,成為同學的榜樣。
訓練紮實的基本功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複,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麼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必要的技巧練習
我們在平時的聽課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在朗讀課文時感情非常投入,但是聽了以後卻感覺不舒服,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停頓、輕重音或語調等的安排不當造成的。
因此,朗讀教學中進行停頓、重音或語調等技巧性的指導非常有必要。
在指導停頓時,我特別注意了標點的停頓,詞語的停頓,情感的停頓。課文中每一個標點都對正確停頓有明確提示。
一般而言,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而自然段之間的停頓最長。詞語的停頓在朗讀中尤為重要,如果處理不當會使朗讀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有的學生這樣讀: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如此讀來,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 因此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注意詞語間的停頓至關重要。
至於情感的停頓,就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再如:「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裡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出於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間停頓稍作變化,則更能表現出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欽佩、讚嘆之情!
至於重音、語調方面的指導,那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技巧性的指導一般在課堂教學中略加滲透,通過不斷練習鞏固,學生的朗讀水平定會有大幅度提高。
多種形式範讀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多數學生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聽錄音、錄像、老師或優等生範讀。
因為範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因此,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兒童的天性,範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於老師的「原汁原味」。
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麼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範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
恰當的評價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師準確合理,富有鼓勵性的評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前幾個階段的訓練與指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這時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權,激活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進一步掌握朗讀的技巧。
主要採取的方法有:自讀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此喚醒學生的靈感,激勵創造,關鍵的時候還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學生的疑處、難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最後實現不是讀會而是會讀的目標。
總之,朗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朗讀中良好的語感培養是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