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晚上,我去Indiegogo位於舊金山SOMA區8街的辦公室,參加當晚在這裡舉辦的,名為「Indiegogo Lab」的活動——邀請創業者討論如何善用眾籌網站。
此前就如何使用眾籌網站的話題我們已經報導過不少。在這場活動中我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在美國有不少項目可以一夜之間在眾籌網站上成為明星,而目前國內也有不少眾籌網站,但我們卻很少聽到類似的故事?從Kickstarter和Indiegogo這兩個網站,我們能學到什麼?
當然,文化差異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在美國,JOBS法案籤署後,眾籌的模式受到了法律保護。同時,人人都可以當天使是一種向未來投資的模式,在眾籌網站服務規則完善的前提下,投資回報機制符合契約精神。而在中國,一方面是信任感阻礙了人們對眾籌項目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在中國,人們參與眾籌的動機中,「逐利」的成分似乎比「投資」要大,參與者和發起者很難對其形成有效的互助。
就Kickstarter和Indiegogo相比,前者對項目的篩選和服務規則更加嚴格,例如只針對美國本土的項目,融資金額限制等。後者則主打開放和靈活,用Indiegogo自己工作人員的話說,「我們歡迎來自全世界的各種創業項目。」在場的一位創業者告訴我,他有朋友就在Kickstarter上融資,Kickstarter的限制其實對增加用戶的黏性有幫助,「在Kickstarter上融資反而是比較容易的。」
我沒有聽說過Kickstarter是否會辦類似的線下活動,但是Indiegogo的工作人員告訴我Indiegogo每個月都會舉辦輔導創業者使用Indiegogo的活動。在當天的活動中,Indiegogo的客戶關係負責人、產品負責人先講述如何在Indiegogo上做一場好的活動,例如設置目標,一定要拍視頻,及時回復用戶。隨後在場的創業者被分成三組——硬體、軟體、本地小商戶或服務,由Indiegogo的工作人員分別回答他們的問題。
這是Indiegogo吸引更多人到他們平臺上來的方法,同時你也能看出,Indiegogo關心他們的創業者。「有不少硬體創業者在眾籌網站上融資成功,大家總是把眾籌和硬體聯繫在一起,我們想告訴所有創業者,眾籌網站不是只有硬體,還有別的。」一位Indiegogo的工作人員對我說。
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讓Indiegogo上出現更多好項目,他們與眾籌網站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先不要管Kickstarter最近創始人離職的新聞和硬體總是無法按時交貨,它能被稱為眾籌網站的代名詞,最重要的是在Kickstarter上出過不少好項目,例如Pebble、Ouya等,而Indiegogo的做法其實也值得學習——由專門成立的客戶服務部門總結過去成功的項目,讓想在這裡融資的人先「學會使用眾籌網站」。
最後,Kickstarter和Indiegogo都和矽谷的孵化器有合作。例如PingWest曾經報導過的硬體孵化器Lemnos Lab就和Indiegogo是合作關係,Lemnos Lab關注早期硬體創業公司,會看Indiegogo的項目,同時在Lemnos Lab畢業的創業公司也可以在Indiegogo上融資(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Kickstarter),雙方都會對創業者提供一些推薦或優惠的條件。對早期創業者來說,孵化器其實是個不錯的出口。
在矽谷已經有不少垂直眾籌網站開始學習這兩個網站的經驗了,我們曾經報導過的為藝術家籌款的Patreon和醫療眾籌平臺Wasti,Patreon的創始人Sameul Yam就曾經在接受PingWest的採訪中說,Patreon對籌款的數額(最少可以只付1美元,支持者支付的資金越多,藝術家要給的回饋就越多)和付款步驟的限制(按月結算,支持者可以反悔)就是仔細考慮過人們在Kickstarter上融資時會擔心的問題——資金安全和確保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