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愧是30歲職員的「職場聖經」!

2021-01-08 柏味生活

日本的2013年,是《半澤直樹》的一年。

全劇平均收視率高達28.7%,創下了日本平成年代以來單集最高收視記錄。

那麼,同樣是職場劇,為什麼偏偏《半澤直樹》就能創造傳奇,劇史留名呢?

這就和日本的職場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了。

日本的職場人的工作生涯,概括得誇張點,就是完完全全的「從入門到入土」。

出自日劇《半澤直樹》

日本大部分的企業實行年功序列制和僱傭終身制。

大家都穿著一模一樣的西裝通過面試,獲得內定(錄用)資格,進入企業工作。

時間一長,有才能的人自然更容易得到晉升機會,但對於平凡的員工來說,上司在上,前輩在前,猶如大山橫亙。

工作內容幾乎恆定且範圍有限,似乎連發揮能力的餘地都少得可憐。對上司絕對服從,對前輩禮數到位,上司的鍋要下屬背,升職加薪卻是難上加難。

人到中年仍沒什麼建樹,淪落為「窗邊族」(年齡較大卻未升到主管職,又沒有重大錯誤不能夠被開除的員工會被安排到窗邊為首的偏僻角落辦公),跳槽也沒有任何的本錢,也很難得到下一家公司的認可。

現實很殘酷,有才能的人總是佔少數,大多數人則是努力生活的普通員工。

日本職場的壓抑氛圍,猶如塞得比沙丁魚罐頭還滿、寂靜無聲的地鐵……

這時,半澤直樹出現了。

身為號稱「晴天借傘,雨天收傘」的銀行職員,他口中卻常常高呼正義與人情。

鍋從天降,上司和同事都認定他會忍氣吞聲,他卻當著扣鍋上司的面,直接懟了回去:「這難道不是你的責任嗎?!」

蒙冤於五億日元的騙局陷阱,他卻總能化險為夷,扳回一局又一局,最終大獲全勝,反而逼得蓄意栽贓中飽私囊的上司轉職謝罪。

這樣的人不是精神領袖,還有誰敢妄稱?

然而作者池井戶潤卻為此憂慮不減。隨著讀者來信的增多,他發現很多掙扎在「黑暗職場」的年輕人幾乎把半澤直樹當作救世主,其中也有不少人直接向池井請教與上級相處的方法。池井對此哭笑不得,更是直言不諱:「我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學半澤君吧!」

沒錯。池井戶潤創造的半澤直樹,是一個英雄。

所謂英雄,是用來憧憬的,絕不是用來模仿的。池井的目的,是希望用「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半澤君,喚醒人們漸漸忽視的、無視的道德感和正義感。我們不是為了金錢與生存,什麼都幹的出來、什麼都可以接受的橡皮人。我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我們作為用工作實現價值的個體是有尊嚴的。持有尊嚴的個體,都有堅持原則的願望,更有對不公正反抗的資格。

職場固然有其黑暗之處,維護我們的正當權益,對違反自己原則的事情說不,從來都沒有錯。半澤的勝利,是一種提醒和鼓舞。但盲目學習半澤君,就是不明智,乃至是愚蠢的行為。

對於把貸款5億日元失敗的責任推卸給半澤的上司淺野,半澤的反擊與復仇,雖然是在正義的大旗下進行的,但與此同時,半澤從沒有借正義之名,肆意跳出自己應該遵守的「規則」。

在追回5億日元的過程中,他沒有因此停下自己的日常本職工作;在被一眾銀行上司用粗鄙之語刁難時,哪怕他憤恨地咬牙切齒,臉上是一副笑面,嘴裡也是不含任何人身攻擊的事實道理;在與大和田常務的博弈中,哪怕知道自己的失敗是源自上司在從中作梗,半澤也是說到做到,該土下座就土下座,決不食言。

真正的強者,不一定要打破規則,他們總能在規則之下,達到自己的目的。正義固然重要,但半澤更重視自己的責任和自己應當遵守的規則。你與上司的關係,存在於一定的規則之中;你們的矛盾,是以這個規則為基礎出現的。

出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更要前後有序。

僅僅高舉「正義」的大旗,盲目地以自我為審判的基準和中心,魯莽地進行自以為是的「判決」和反抗,是偷懶,更是逃避。溯其源,通其道,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武器,是最為有力,也是最為安全省力的。

如果說,在規則之上的反擊,是戰鬥的利器,那麼人情就是制勝的終極策略。

這裡的人情不是單一地指裙帶關係,幫派勢力。半澤直樹強調的人情,是真正由人性自然而然產生的,將人與人聯繫起來的情感。

雖說職場如戰場,但在楚河漢界的這一方,總有你能安心將背後託付給他的戰友,和真心賞識,用心教導你的前輩。職場仍然是人構成的集體,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雖不可濫用,但也斷斷不能放棄。

從半澤對伊勢島酒店高層局勢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人情」對半澤的意義。因為當地一家小型信用金庫對半澤父親的信任和賞識,半澤才不至於小小年紀就家破人亡。

因為被半澤關愛下屬,恪盡職守的責任感吸引,半澤的下屬們成為他反擊成功的中流砥柱。因為被其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半澤的摯友渡真利忍,甘願冒著風險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情報。

正因為有這些「人情」的幫助,半澤才能一往無前;也正因為半澤對「人情」的善用,他才能找到敵人無數的軟肋,不動聲色一擊必殺。

同時也出於對「人情」的珍惜,半澤站在一個父親和丈夫的角度,處於對淺野太太的尊敬,留給曾經的仇敵上司淺野一條生路,免得他一家老小失去生活的來源。英雄向來脫離人情,而半澤直樹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人氣,正是因為他還保留著足夠的人情。

行長與大和田常務的這一對視,意味深遠。只要利益存在一天,職場上下級的衝突就不會停止。角色永遠在那裡,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面對這樣稍許絕望的現實,我們的確需要半澤君給我們帶來鼓勵和夢想。

英雄予人以希望,他是黑暗的前方,一個讓人渴望與之重合的、閃光的背影。但對很多人來說,僅僅有這種渴望,就已經足夠讓自己從黑暗中掙脫出來。追逐那個背影的一生,都會充實且活力四射。其實最終和那個背影重合與否,到最後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真正成為下一個英雄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希望在職場上奮鬥的大家,不要忘記自己的靈魂也在進行如此高貴的追逐。靈魂之下,烏煙瘴氣、勾心鬥角在所難免。善用規則,珍惜人情,文能裝傻打太極,武能據理爭權益。

別讓自己像英雄那樣孤獨。

日本超級暢銷書作家池井戶潤的巔峰作品「半澤直樹」全系列首次授權中國出版。已經與讀者見面的《半澤直樹1 :修羅場》《半澤直樹2:逆流而上》是已經播出的日劇《半澤直樹》第一季的原著小說。點擊下面封面,千萬別錯過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這13本書,幫你提升職場情商、心理學和溝通技巧
    在職場上,有好的專業能力還不夠,要想升任管理,還需要邏輯能力、溝通能力和談判能力。並把這些能力融入到工作中,形成一連串的意識,意識促使你去實踐行動,這樣才能真的提升認知。意識不夠,看書來補,空體這次就給大家推薦13本書,帶你提升職場情商、心理學和談話技巧。
  • 20歲、30歲和40歲花樣女狂人的職場人生
    女人二十歲的時候,她覺得外在美最重要。到了三十歲,她改口說內在美最重要。 女人二十歲的時候,看不起三十歲,認為她們太老。到了三十歲,她又看不起二十歲的女人,認為她們沒有大腦。 女人30玫瑰怒放 30歲的女人像一朵已經完全開放的花朵,她渴望在這有著最豐滿色彩的季節被採摘,否則殘紅落去,只有枯萎和凋零。然而,哪個院落溫暖安全?
  • 《囚徒健身》為什麼被譽為健身者的聖經,這本書到底有什麼魅力?
    《囚徒健身》這本書被什麼能夠譽為健身者的聖經?有什麼其特殊意義嗎?文/紳士的健身課相信每個健身者,大概也都聽說過關於《囚徒健身》這本書,甚至還會有一些狂熱的健身者,會把這本書當作是健身訓練的聖經。《囚徒健身》在中國出版是2013年,書的作者為保羅威德,這本書一經出版發售,就受到了廣大健身愛好者的喜愛,可以說作為健身書籍來說,《囚徒健身》以其驚人的發售量和知名度,在眾多的健身書籍中脫穎而出,從銷售量來看這本書是成功的。
  • 今年30歲的90後,是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職場中年危機的?
    總之,越接近35歲,看到公司新來的年輕人越覺得過得提心弔膽,在職場也越來越焦慮。上面兩撥都是學歷背景相似的普通人,為什麼他們會在30~35歲形成了這麼大的差異?一、為什麼「轉管理層」不是躲避職場危機的好辦法?讓一個人陷入職場中年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虛度了30~35歲之間的關鍵五年。
  • 左手聖經右手利劍,一本書看透英國與以色列之間的「愛恨情仇」
    《聖經與利劍》是塔奇曼的處女座,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了解到塔奇曼,其實也是從理想國譯叢系列開始,從《八月炮火》到《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塔奇曼筆下的歷史,清晰而有趣,她將歷史寫成文學,當成藝術,正如她對自己的評價——「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家」。
  • 年輕人應該看的35本書(書單自製)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如何甩開競爭,開拓藍海,這本書會告訴你!3、《營銷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凱文·萊恩·凱勒菲利普·科特勒是現代營銷學之父,而當今生活已無處不是營銷。如果你的工作和營銷相關,那這本書是你必看的。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你也不妨看看這本書,了解多些營銷套路,或許你就可以更理性地消費。
  • 最大的手抄本聖經,傳說是修道士出賣靈魂而完成的《魔鬼聖經》
    北歐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博物館裡,存放著一本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部手抄本聖經,《魔鬼聖經》,此書內容相當有衝擊力,裡面有聖經也有魔鬼的插圖,有新約舊約也有古老的詛咒。主教認為這龐大的工作量根本沒法完成,反正第二天就行刑,於是就答應了他。如果明天天亮之前寫不完就得死。午夜將至,他明白自己無法完成這麼艱巨的書寫任務,於是他開始祈禱撒旦,將靈魂獻給撒旦,在魔鬼的幫助下完成這本書,並將魔鬼的畫像加入書中,以顯示撒旦的力量。第二天他確實寫成了,沒有受到懲罰。
  • 職場說話有技巧,這4類話不能亂說,容易給自己招惹麻煩
    職場說話有技巧,這4類話不能亂說,容易給自己招惹麻煩職場生活看上去豐富多彩,讓人心生神往,其實裡面可能暗藏玄機,同事之間充滿競爭,沒有「真實」的友誼可講。就如同電視劇《甄嬛傳》一樣,職場就是巨大的皇宮,職員就是「甄嬛」「皇后」「華妃」等宮中角色,各自為了職場的晉升爭得「頭破血流」。
  • 世界讀書日看世界最暢銷書:聖經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個「世界讀書日」,這次讀書日的主題是「閱讀,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而在閱讀中有我們不得不關注的一本書——《聖經》,是世界有史以來最暢銷、最有影響力的書。
  • 孫儷要翻拍的這部日劇,其實是部職場聖經
    從她的逆襲裡,我看懂了不少職場真理。三主任職場法則一:目標清晰,行動果斷三主任的目標,所有人都知道:賣房子。而賣房的重點在於「洞察人心」。通過細微的觀察,不同信息的收集整理,抓住客戶的痛點。很多顧客雖然口頭上表達了一些表面需求,比如房子位置,預算多少,幾房幾廳,但作為一個優秀的職場人,應該能看到客戶沒有表達出口的更深層感情需求,從而滿足他們。
  • 神秘的《魔鬼聖經》——真的是厄運之書?
    大家好,我是啊夢,上一期介紹了《魔鬼聖經》這本書的有關傳說,看過的小夥伴也可以通過點擊啊夢頭像,查看前期內容!那麼這個僧侶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才換得這本書,那麼這本書應該是個不祥之物。所有擁有過這本書的地方都會遭受各種災害。
  • 《聖經》為什麼是全世界出版量最高的書籍
    ①地球上古今來無數的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喜愛研讀這本《聖經》,《聖經》的連續性無與倫比。②《聖經》是猶太人和基督徒的聖書,對西方人的精神和文化影響深遠。《聖經故事》一書敘述的便是《聖經》中的故事,分《舊約篇》和《新約篇》。
  • 看完《魔鬼聖經》你就知道魔鬼...
    這本書由320張羊皮紙組成,但後來因為不知名的原因被人撕去了8頁,只剩下312頁。 書中除記載了全部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外,還記載了許多神秘的藥方、魔法咒語和驅魔儀式。這就非常的奇怪了,因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向來是不寫在一起的,更不可能和魔法咒語寫在一起。 所以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本百科全書性質的聖經手稿。
  • 狼性文化:為何成為職場人越來越厭倦的詞語?
    隨著「狼性文化」一詞的濫用和一些公司對其的曲解,該詞在網絡輿論環境下的情感基調也發生了變化,在潛移默化中,狼性文化甚至成為不少職場人厭倦的詞語,成為「以人為本」、「人性文化」的反義詞。「狼性文化」一詞為何會從網際網路企業推崇的聖經走下神壇,歸入普通求職者厭倦的詞彙?
  • 先知的智慧:我看不到,但我相信 ——送給即將30歲或已然30+的職場...
    雖然在職場上他們具備嫻熟的工作技能和較為豐富的職場經驗,但是在職業發展中依然存在職業發展迷茫期、職業發展瓶頸期等問題,其面臨的職場壓力更大,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困惑也更多,作為一名人力資源從業者,我也經常被問及一個已經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人該如果規劃他的職業生涯?根據多年在工作中的收穫和感悟,在這裡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果能幫助到你們,哪怕是一點點啟發,也是我的榮幸。
  • 《聖經》和《山海經》高度相似,上古時代,人類遭遇了什麼?
    與此同時,《聖經》記載了上帝計劃用洪水滅世,讓人類中唯一一個完全人:諾亞建立諾亞方舟避難的故事。《聖經》中還記載了諾雅12代子孫的名字,以及每代子孫出生,死亡的時間。根據諾亞家族世系表推測可知,聖經中這場洪水發生的時間大約是4200年前左右。那麼,這兩場同時發生在東西方的滅世洪水是不是在向今人訴說著某些史前的秘密呢?
  • 【信仰問答】葛培理:相信聖經還是別的書?
    問:《聖經》裡的神跡真的發生了嗎?最近一個朋友(他沒有宗教信仰)給了我一本書宣稱他們沒有真的發生,那些都可以被解釋為自然事件,人們卻認為那是神跡。我是應該相信這本書還是相信《聖經》呢?答:我真誠的希望你相信《聖經》所說的話,不僅僅關於神跡,也關於上帝和他對我們的愛。我們最大的需要是認識上帝,只有《聖經》告訴我們如何以個人的方式來認識上帝。
  • 推薦10部職場寫實性極強的日本職場電視劇
    二、《決定不哭的日子》該劇適合職場新人觀看;職場的勾心鬥角是不會停歇的,辦公室的黑暗讓人快速成長,職場新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反擊,這是一個暗黑性的職場劇,職場新人看完之後可能不太想去上班了;經典臺詞:「一項工作
  • 《山海經》和《聖經》有4點巧合?巧合背後或隱藏著歷史!
    一本是東方人寫的,一本是西方人寫的,但是有人仔細對比這兩本書,卻發現它們竟然有4個巧合之處:兩本書完成的時間我國的文學家對這本書寫出來的時間,一直都非常的有爭議,有很多人認為《山海經》這本書是在夏朝的時候寫出來的,大禹在當上部落的首領後,親手寫了這本書。
  • 《如何閱讀一本書》:暢銷77年的閱讀「聖經」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是否會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這本書談了什麼?怎麼談的?它說得對不對?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四個問題,是在風靡美國77年的讀書指南《如何閱讀一本書》裡,作者艾德勒提出來的,我把它稱為主動四問。隨著知識焦慮的不斷發酵,讀書這件事情,已經成了我們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