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點亮鄉村振興路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點亮鄉村振興路2018-05-16 11:0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日報 瀏覽量: 3876 次 我要評論 鄉村振興靠什麼帶動?作為本土最有特色、最有競爭力、最有影響力的蝦—稻產業,無疑成為了潛江鄉村振興最強勁的支撐槓桿。
-
養蝦新模式!對蝦、沼蝦+水稻共作,發病少產量高
內陸地區,蝦稻共作指的是小龍蝦和水稻的共作模式。而在珠三角地區,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也可以與水稻共作。這二者是否一樣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室朱長波博士近日告訴記者,他們在珠三角做的試驗,是在池塘中實現對蝦或者羅氏沼蝦與水稻的共作,是以養蝦為主、種稻為輔。
-
「蝦稻共養」助力脫貧致富 綠色農業迎來黃金時代
提起浸了一夜的誘捕籠,裡面的小龍蝦油亮壯碩,有的蝦身能到一隻手的長度,應該能賣個好價錢。崔老漢曾因殘致貧,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摸索出了「蝦稻共養」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全程不使用農藥,達到小龍蝦、水稻同步增產。
-
取經「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技術 江西九江柴桑區60餘戶養蝦專業戶...
我要評論     (市場信心報通訊員 桂孝樹)隨著冷空氣南下,儘管室外天氣非常寒冷,依然阻止不了江西省柴桑區蝦稻共作農戶們一顆顆火熱的求知心
-
稻田養蝦催生黃金產業 湖北潛江打造「中國蝦稻之鄉」
不久前,潛江被中國糧油學會授予「中國蝦稻之鄉」的稱號,並在首屆中國(潛江)國際龍蝦節·蝦稻產業博覽會暨第八屆湖北(潛江)龍蝦節舉行揭牌儀式。此前,潛江早已獲得了「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美食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等一系列國家級殊榮。潛江市水產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底,潛江市小龍蝦養殖面積達65萬畝,「蝦稻共作」面積達60萬畝。
-
羅山熊林村:走出一條「稻蝦共作」的脫貧致富路
「但是沒想到後來我們決定走蝦稻共作的路子,竟然走對了,老百姓脫貧又增收。我們成立了林道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水稻是純天然的,不用化肥和農藥,產出的大米能買到8到12塊一斤,比市場價高出好幾倍。」熊林村支部書記兼合作社負責人陳廣兵指著一大片稻田自豪地說,「我們養出來的小龍蝦個頭大,肉質鮮美,每斤價格高出市場價最少2塊錢,還是很多人爭著搶著要。」
-
轉型實踐蓮田養蝦模式蓮田套養小龍蝦關鍵技術
轉型實踐蓮田養蝦模式蓮田套養小龍蝦關鍵技術蓮田套養小龍蝦是綜合、互補的一種新型高效生產模式。一是蓮田中水生植物為小龍蝦提供附著物和隱蔽的環境,同時蓮田中的水草、底棲動物可為小龍蝦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二是套養小龍蝦後提高了蓮田利用率和產能,通過攝食蓮田水草等,減少蓮田人工除草,同時小龍蝦排洩物又為蓮田增加了有機肥料,實現蓮田物質和能量循環。
-
「中國蝦稻連作第一人」劉主權的龍蝦人生
劉主權說,這一帶的低湖田一年四季幹不了水,只能種一季中稻,養蝦正好利用了冬閒季節,八九月份投苗下去,第二年四五月份起蝦,小龍蝦還對稻田起到了鬆土、除草、增肥的效果。 從積玉口鎮發源的蝦稻連作模式,後來又發展成蝦稻共作模式,迅速帶動了潛江市的蝦稻產業騰飛。蝦稻共作這種高效的模式,漸成燎原之勢,在湖北乃至全國開始推廣。
-
潛江蝦農的「致富經」
2016年,在當地村幹部的動員下,他開始嘗試「蝦稻共作」,承包了300畝水田進行小龍蝦與水稻生態共養。「現在得抓緊把管理跟上,每天都要到田裡來看看。養蝦之前我是開拖拉機的,那時候家庭年收入不到一萬元。」肖詩兵說,他家有四口人,嘗試「蝦稻共作」第一年他投入了20萬元,都是銀行貸款,剛開始擔心會虧本,沒想到一年時間就回本了,現在家庭年收入有二三十萬元。
-
小龍蝦養殖面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從大養蝦轉向養大蝦!
在開展良種選育工作的同時,迫切需要研究、集成、組裝並試驗示範具有區域特點的苗種規模化繁育、建康生態養殖、病害防治以及加工流通等關鍵技術,建立並形成完善的產業技術體系。「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由唐建清研究員申請,目前準備進入實施階段。
-
養小龍蝦不是"躺著賺錢" 專家稱首次養蝦的1/3養殖戶虧本
儘管小龍蝦市場紅火,價格連年攀升,但養蝦並不是「躺著賺錢」。 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湯亞斌掌握的情況出人意料:第一次養蝦的農戶,虧本、利潤很薄(0元到2000元)、利潤可觀(超過2000元),各佔三分之一。湯亞斌去年在全省各地培訓約2000名蝦農,這是他對學員調查後得出的結論。 無獨有偶。
-
小龍蝦養殖10月管理要抓好這些要點,來年才能有個好收益
小龍蝦養殖戶請注意:10月份蝦田管理要做好這五方面 10月份對龍蝦養殖特別是稻蝦共作、連作來說是一個關鍵時期,龍蝦抱卵孵化出苗的高峰期,水稻收割、上水的高峰期,稻草腐爛、分解的高峰期,這個時期主要工作就是水位調節,水質調節,及時換水、調水。
-
2020年11月17日全國淡水蝦蟹產業主題報告河蟹、小龍蝦現狀和技術
論壇設主題報告以及河蟹、小龍蝦等分會場報告,各位專家報告精彩紛呈,從產業現狀、養殖技術、病害防治以及消費市場等環節進行剖析講解並互動交流,現將有關河蟹、小龍蝦養殖部分整理如下,以供廣大養殖業者學習、參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員:河蟹早上市養殖與保膏暫養技術在河蟹養殖新階段,養蟹從「用大母本,養大蟹」轉為「好水、好種、好料,養高品質蟹」。
-
淡水小龍蝦養殖成功的三個關鍵技術點
淡水小龍蝦養殖成功的三個關鍵技術點出處:天門海大 作者:胡錫永 水產養殖網 2016-10-31 17:18:00 小龍蝦養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2016年新增加養殖面積超過20萬畝。
-
通向致富之路,稻田養蝦
就是這偶爾的捕魚,讓頭腦活絡的魏承林發掘了潛在市場,也改變了這位普通農民的人生。原來,魏承林捕魚時,經常捕到大小不一的小龍蝦。當時,規格大的小龍蝦每斤可以賣三四元,小的則僅賣三角錢。他盤算自家有一口面積一畝的小魚塘,如果將捕撈的小蝦投放到魚塘餵養大後出售,可以增值不少。
-
「疫後重振 推動湖北蝦-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在漢舉行
「疫後重振 推動湖北蝦-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在漢舉行2020-07-01 15: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潛江日報 瀏覽量: 2452 次 我要評論 (記者 李淑雯)6月28日,「疫後重振 推動湖北蝦-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
-
湖北潛江:小龍蝦帶來的城市「新生」
蝦稻共作據潛江市水產局文件記載,1988年,潛江稻農首次在田間發現小龍蝦的身影。蘇利軍仍然記得小時候和同學一起去田間釣小龍蝦的場景。「五年級的時候,放學了約同學去溝邊釣小龍蝦,青蛙剝了皮吊在繩子上,一釣就是一小桶,一下午能釣個十來斤。」蘇利軍回憶道,「拿到家裡後去掉蝦頭,我媽媽會炒了給我吃。」
-
用上這種農業模式,畝均增加產值500-1000元,農民增收超300億!
六種典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畝均增收情況 2、生態效益 根據示範點測產驗收結果,19個測產點中,最少的點減少化肥用量21.0%,最高的減少用量80.0%;農藥用量最低減少30.0%,最高減少50.7%。
-
蝦稻養殖:水稻收割後,如何進行大田管理才能保障來年效益!
蝦稻養殖目前已經成為小龍蝦主要養殖模式,佔全國小龍蝦總養殖面積的70%以上,而蝦稻養殖主要有兩種形式:蝦稻輪作與蝦稻共作。對於蝦稻養殖戶來說,會在每年9-10月份進行水稻收割工作,而此階段正是小龍蝦繁殖的主要季節。
-
浙江杭州稻蝦共生、連作生態高效模式試驗
浙江杭州稻蝦共生、連作生態高效模式試驗基金項目:杭州市餘杭區農業「三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項目。_蔣靜等隨著杭州市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特別是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實施的旱改水項目工程的推進,水產養殖業面積日益縮減,而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是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既開拓養殖空間、又促進穩糧增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