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的蘇利軍身著粉紅色工作服,穿梭在約300平方米的車間裡。他的四周是近1500名手拿鑷子、動作嫻熟的剝蝦女工。被煮熟的鮮紅色小龍蝦在她們戴著膠皮手套的指尖翻飛跳躍——掐頭、去殼、抽蝦線、清洗,不到五秒鐘,一顆完整的蝦仁就被剝好,落入成排的鋁製小碗。隨後,成噸的蝦仁會經歷質量檢驗、再度清洗、包裝加味、熱熔塑封以及冷凍貼標,運往一萬公裡以外的歐洲市場。
2018年5月23日,湖北省潛江市萊克水廠蝦仁車間全景。當地吃蝦的季節集中在夏季,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們一般在四月上旬來加工廠上班,八月下旬離開潛江。剝蝦女工中最遠的來自山東和雲南。本文圖片均為 宗辰 圖
從2003年起,蘇利軍開始接觸小龍蝦加工產業。他最初是一名運蝦工,並在工作的第六年成為蝦仁生產車間主任,如今管理著七條生產線。據蘇利軍介紹,他管理的車間每天開工十小時,共能生產12噸蝦仁。而他所在的潛江市萊克水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每天的加工量最多可達300噸。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潛江市萊克水廠蝦仁車間,車間主任蘇利軍。
這是潛江小龍蝦生產業的一個縮影。中國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全國統計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為112.97萬噸,其中湖北潛江市年產量達70,413在全國第三。小龍蝦已成為如今潛江的代名詞。
蝦稻共作
據潛江市水產局文件記載,1988年,潛江稻農首次在田間發現小龍蝦的身影。蘇利軍仍然記得小時候和同學一起去田間釣小龍蝦的場景。「五年級的時候,放學了約同學去溝邊釣小龍蝦,青蛙剝了皮吊在繩子上,一釣就是一小桶,一下午能釣個十來斤。」蘇利軍回憶道,「拿到家裡後去掉蝦頭,我媽媽會炒了給我吃。」
2018年5月23日,湖北省潛江市萊克水廠蝦仁車間,女工將剛剛剝好的蝦仁放在鋁碗裡。
這種原產於北美、學名為克氏原螯蝦的「外來入侵者」,迅速適應了當地溫暖溼潤的水鄉環境,開始咬倒水稻秧苗,捕食水產生物,鑽潰圍欄土壩。但因為肉質鮮美、易於烹飪,立馬成為當地人餐桌上的流行菜,也讓他們看到了商機。「2001年左右,潛江的一些農戶會在野生溝渠裡掏小龍蝦拿到菜市場上賣,當時大概2毛錢左右,」潛江市水利局副局長楊運剛在採訪中表示,「釣起來的小蝦苗賣不出去,他們就放回自家的稻田裡,結果第二年發現稻田裡有了許多小龍蝦。這成為了潛江小龍蝦養殖的前身。」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潛江市後湖管理區的熊口鎮趙腦村蝦稻生產基地,剛剛從蝦塘裡收穫的小龍蝦。
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低產湖田通常只能種一季水稻,每年八九月份,農民把蝦苗投入稻田,小龍蝦在冬閒時間的活動和繁殖,能對稻田起到鬆土、除草和肥田的效果。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上百斤的小龍蝦就能從稻田中撈起,它們生活過的水生環境也有利於新稻的生長。這種被稱為「蝦稻連作」的生產模式在2014年被創新為「蝦稻共作」,成為潛江市主要的蝦稻養殖方式。以前每年每畝地能夠收穫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龍蝦,如今農戶會在十月再次投放蝦苗,實現「一稻兩蝦」。截至2017年,潛江市養蝦總面積約64萬畝,其中蝦稻共作的面積佔93%以上。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潛江市後湖管理區的熊口鎮趙腦村蝦稻生產基地,村民馬於林正在蝦田裡收蝦。
64歲的馬於林已經在蝦田裡勞作了五年,每年的二月到五月是收蝦的季節,他一年掙得的十幾萬元大多來自這短短四個月。如今,馬於林料理著26畝蝦田,白天的工作是維護蝦塘,如挖溝排汙以保證水質,有時也要防止水溫過高。下午三四點開始,成蝦會爬上布置在水塘裡的蝦籠。馬於林一般在晚上八點就睡覺,凌晨一點開始收蝦,並在清晨六點把蝦運到龍蝦加工廠去賣。
2018年5月23日,湖北省潛江市萊克水廠蝦仁車間,工人將包裝好的蝦仁放進冷水冷藏。之後這些蝦仁會運往歐盟各國。
蝦農送蝦是潛江市不少龍蝦加工廠的原料來源方式之一。萊克水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蝦處每天排著從湖北各地趕來的車隊,僅算上從蝦販處收購的活蝦,每天的收蝦量最多能達到500噸。這些活蝦經過清洗挑選後,會發往不同的生產車間,變成加工品後運往全國各地和海外市場。在湖北潛江,類似萊克水產的加工企業有13家,當地年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
龍蝦節
在通往潛江的高速路兩旁,一個個巨幅廣告牌上印著揮舞大鰲的卡通龍蝦。5月18日,這裡剛舉行過一年一度的龍蝦節,當地政府把吃龍蝦變成了節日式的狂歡,至今已經舉辦了九屆。每年初夏,人們擁擠在潛江市中心的廣場上,觀賞潛江特色的花鼓戲展演,或者參與釣蝦大賽。傍晚走到龍蝦街,在蝦店點上幾盆油燜大蝦和幾扎啤酒,享受水鄉夏日的火辣和熱鬧。
2018年5月23日,湖北省潛江市生態龍蝦城,小龍蝦雕塑全景。
在潛江市新城區內,坐落著一座高15米、長18米、重100噸的小龍蝦雕塑,通體鮮紅的龍蝦張開雙螯,擁抱天空。該雕塑在2015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是目前世界最大甲殼類動物(小龍蝦)雕塑。在這尊奇觀性的雕塑背後,是新一輪的資本擴張。據「中國生態龍蝦城」的項目推介文件顯示,潛江已獲1.5億元投資,用以打造集旅遊、美食、科普、戶外等主題於一體的綜合型生態龍蝦旅遊示範基地。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潛江市生態龍蝦城,工作人員正在向客人介紹龍蝦城的建築分布。
龍蝦美食一條街原處市中心,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卻經常造成交通堵塞。為緩解交通問題,並促進龍蝦旅遊發展,美食街外遷至紫月路,該路距潛江市高速收費站不到兩公裡。在這條300多米長的美食新街上,開設了「蝦皇」、「味道工廠」、「利榮」等數十家小龍蝦餐飲門店。隨著龍蝦節的結束,龍蝦街的生意冷清了不少。據「味道工廠」的負責迎賓的夏芹介紹,節假日的下午五點到八點是店裡生意最好的時候,來往的顧客大多是外地人;而非龍蝦節期間和工作日,前來吃蝦的人總是少數。4月到7月是當地的吃蝦旺季,蒜蓉蝦和油燜蝦賣的最好,店裡的顧客最多一天能吃掉2噸小龍蝦,每天的銷售額最多能達到30萬。
2018年5月23日,湖北省潛江市紫月路龍蝦街,當天是工作日,葉丹和她的同事們下班後特意從武漢開車來到潛江舉行工作party。十個人一共點了十盆小龍蝦。
據官方數據統計,潛江現有龍蝦餐飲店2000多家,日接納遊客量達2萬人。潛江的吃蝦文化帶著一絲江湖草莽氣息:食客偏愛露天的餐桌,天氣越熱上座的人越多。蝦店一家挨著一家,人氣好壞一眼就可以看出;家家蝦店門口都有專門招徠客人的服務員,停在街邊的汽車車牌顯示了食客的來源:來自武漢的車最多,也偶有來自山東、浙江的。蝦店的招牌下大多安裝了液晶屏幕,滾動播放著品牌宣傳片,或是90年代的老電影。有的屏幕則成為顧客室外KTV的顯示屏,滾動著最新流行歌曲的歌詞。
2018年5月24日,湖北省潛江市紫月路龍蝦街,一名食客在朋友的鼓動下拿起麥克風唱歌。流浪歌手盧小三和盧阿威在後面為他伴奏。
露天的餐桌也成為流浪歌手的舞臺。歌手背著音箱和電源,抱著電吉他在酒桌前唱歌助興,塑封的曲目單在顧客手裡傳閱,40元點一首歌。28歲的盧小三和25歲的盧阿威來自安徽,兩個人唱歌的時候都愛笑,有時還會即興更改歌詞,興致好的時候抱著吉他蹦起來,身邊的顧客甚至會摟著他們的肩一起唱歌。點歌的客人多的時候,他們每人每晚能掙到幾百塊,因為感染力強,一些蝦店和他們籤了合同,希望用歌聲吸引客人。每年4月到7月,他們就在潛江的龍蝦街唱歌,但吃蝦的季節一過,歌手們就像候鳥一樣離開,轉戰下一個熱鬧的城市。
(澎湃新聞記者丁依寧、柳婧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