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大降、股價大漲!醫保談判背後的創新藥生意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投行老斯基

作者:高翼

來源: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

出品:遠川研究所醫藥組

本周PD-1醫保談判是醫藥二級圈子裡討論最熱的話題。而談判前後,國內「醫藥一哥」恆瑞大漲近20%,仿佛是在慶祝自家最重磅的產品談判成功。

在本次醫保談判之前,恆瑞對進入醫保就是志在必得,甚至還推出了大促銷活動:從10月12日至國家醫保談判正式公布日,全年藥費一口價39600元。

此前,恆瑞一高管在某閉門會論壇指出:現在整個PD-1都是囚徒困境,這不是恆瑞的問題,而是PD-1太多了。恆瑞唯一的優勢僅僅是適應症,而這種優勢稍縱即逝。恆瑞今天的價格,就是其他藥企未來PD-1的天花板。

在醫藥分析師的熱情追捧下,創新藥一度被奉為醫藥行業的投資圭臬。但如今在醫保控費的強大壓力下,就連國內規模最大的醫藥公司都抱怨創新藥賽道擁擠,定價空間被醫保局大幅壓縮,以至於5000億上市公司董事長也很委屈的說到:我們也想搞創新,但(這種賠錢的生意)是真的做不起。

那麼,問題來了:

在當前的中國,創新藥這門生意到底是怎麼做的?

2005年12月,北京中關村一所高校會議室裡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揭幕儀式。

會場布置極其簡陋:凳子是搬來的摺疊椅,投影是臨時搭起的幕布,參會人員吃的晚餐基本是從隔壁校園食堂裡直接打來的。但在這樣一個會場上,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科技部長徐冠華出席,13位副部級以上的領導悉數參加,王曉東、饒毅、邵峰等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幾乎全部到位。

北生所揭幕儀式,2005年,北生所官網

高嘉賓規格的背後是北生所這個機構的重要性:彼時還沒有「千人」、「長江」、「傑青」等等各種計劃,相比於北大清華中科大這種高校內機構,生命科學這種長時間停滯不前的基礎領域亟待一個靈活的研究所來牽頭發展。北生所就是這樣一座經國務院特批的體制外試驗田。

特殊行政加上穩定的資金扶持,北生所很快吸引到一大批海內外生命科學領域人才,學術成果與地位很快便成為業界翹楚。創辦不到10年,北生所在CNS上(Cell、Nature、Science,三大國際頂刊)發表文章30餘篇,彼時國際主流生物醫學獎項中,來自中國的獲獎者基本都北生所的人。

此後,各種人才計劃和科研專項落地,高校科研環境日漸成熟,研究所階段性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所內人才們開始紛紛進入其他機構開枝散葉。所長鄧興旺去了北大、研究員高紹榮趕赴同濟。

有著美國科學院院士身份的首任所長王曉東,在2010年和生物藥商業運作高手歐雷強(John Oyler)一起創辦了百濟神州。

彼時國內醫改正向深水區挺近。監管和行業、內資和外資、醫院和藥企、頂層和患者,各方博弈的力量在焦灼的狀態中找到了一種平衡,而以百濟神州為代表的創新藥企,註定要打破這整個體系。

2008年,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拿著埃克替尼的項目PPT四處拉融資,但找不到願意投資的人。這個項目從實驗室到二期做完已經花掉了3000萬,三期試驗三期試驗患者都已經找好了,就差臨門一腳的5000萬資金。

但剛經歷鄭筱萸的藥監局,對新藥審批矯枉過正式地收嚴,新藥上市申請交上去三年沒有任何回應是常有的事。這種情況下,一家藥企拿著新藥項目去找投資人就相當2008年金融危機時勸人炒股。

但新藥研發是什麼,它相當於花大把錢僱傭數千名藝術系的學生,對其工作進行數十年的資助,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有人畫出一幅蒙娜麗莎。一輪又一輪的資金投入才能換一個藥的開花結果。但是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沒人願意給中國的創新藥企投錢。

改變這種局面的,是剛成立不久的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在成立兩年後,在創始團隊光鮮的背景下很快掏出了BTK和Parp兩個炙手可熱的分子,這種媲美全球頂尖的研發能力和速度,讓整個生物藥領域都看在眼裡,此後和跨國藥企默克的合作再一次打響了自身名號。

於是2014年,百濟在開啟了7500萬美元的第一輪融資,領投方是剛因京東一戰成名的高瓴資本。這一年,國內醫藥行業還停留在炒雲南白藥和片仔癀上面,7500萬美金這個數字足以讓所有做新藥的企業心潮澎湃。而這對於百濟來說僅僅是個開始。

2015年4月,完成97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6年2月,登錄納斯達克;

2016年11月,以公開發售股票的方式募集資金2.12億美元;

2017年8月,公開募集1.9億美元;

2018年1月,再次公開募集8億美元;

2018年8月,在港交所二次上市;

創新藥沒個三五年不會有結果,光靠自己團隊研發速度很難,百濟也很快學會國外大藥企搞license in模式,直接買產品。就這樣,百濟左手買項目,右手拿著買來的項目繼續講故事,而融來的錢買下更多的項目。永動機就是這麼來的。

百濟的產品由原來的2個擴充為到今的30多個,而這7次融資每一次高瓴都出面幫忙。今年7月,百濟再次宣布定增20.8億美元,刷新了全球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的增發規模,高瓴認購了10個億。總的投資幾乎能再造十家A股生物藥公司。

就這樣,王曉東挑分子,歐雷強拉融資,高瓴抬陣勢。大家突然發現原來創新藥不是蹲實驗室裡苦苦的研發,還能這樣玩。

2015年醫藥供給側改革給行業定了調:創新才是主旋律。而另一邊,資本市場對政策也很快回應:港交所18A改革允許未盈利的創新藥企上市,然後科創板落地,中國的創新藥的狂歡,隨著兩大交易所的「安利」被推向高潮。

於是,信達君實康方再鼎華領歌禮亞盛基石……亂花漸欲迷人眼。各家企業掏出一個分子並拉來一筆天使資金就開工了,然後繼續買繼續融,研發做不過來就直接找CRO,個頂個都是百億分子,千億市值。

不過,狂熱背後,大家似乎沒有反思過創新藥這件事情的本身。研究要錢、招科學家要錢、licensein要錢、後續臨床開發也要錢……這些錢花出去之後呢?一邊是6億人月收入不到XXX,另一邊是隨時揮舞砍價大旗的醫保局,百億的利潤從哪裡來?千億市值如何兌現?

整個行業似乎都選擇性地迴避了這個問題,他們繼續換一個項目包裝成新的故事講下去。然後繼續融資,繼續燒錢,E輪融完上港股,港股上完上科創。繼續奏樂,繼續舞。

曾有人用極樂鳥的概念形容當前中國這種biotech的生存模式,很是恰當:有一種鳥,它們會一直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一生只會落下一次,而那便是死亡。

創新是請客吃飯,但做藥不是。

中國的藥要怎麼做?90年代末做環磷醯胺,是當時根本沒有藥可用;世紀初的神藥丁苯酞,是醫院有創收需求;06年的多西他賽,是化療藥在中國剛開始普及;14年的PD-1,是中國的生物藥時代正式來臨。

那今天呢?

百濟的BTK,西安楊森賣了好幾年,百濟的適應症沒好到哪去,國內醫保局又壓著在,怎麼賣?賣不動的。百濟好歹還能出海收割美國市場,華領搞的糖尿病藥物,類似的產品阿斯利康早在去年靈魂砍價時就以4.36元的價格向全國觀眾公示,你的臨床獲益再多,和醫保局談判時能超過這個價算我輸。

其他創業板和港股上的biotech們,每家的管線拉出來都能打滿一整張A4紙,PD-1、TNF-α以及羅氏三大單抗是標配。這些常年活躍在全球TOP10的藥品,每家藥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變成他們,但人人都知道的賺錢機會最後一定都會不賺錢。

牛市才是虧錢的時候。

這兩年動輒轟動整個二級市場的帶量採購和醫保談判,價格屠刀一揮,A股醫藥市值就要少幾千億,醫保局能砍哪些藥品?不外乎都是一些盤子大、市場競爭充分的領域。這些創新藥企們,怎麼看都像是在積極地為生物藥集採做貢獻。難怪醫保局每年也高調鼓勵大家搞創新藥。

當然也有在做差異化競爭的。

這兩年,KRAS靶點火了,安進的Amg510對某種肺癌的控制率達到100%,腫瘤要被治癒的節奏,人人歡呼雀躍,科學家對於腫瘤治療再下一城。但問題是,國內治肺癌藥物機理一堆,醫生認知深淺不一,還有虎視眈眈的醫保局,這種新的機理的,究竟能有多少商業化機會?

當然也相信事在人為,但是當藥企的BD人員拿著各路報告和諮詢公司裡拼湊出來的PPT和老闆講時,心裡究竟有多大底氣?分析師腦袋一拍,隨便一個藥物動輒50億、100億的大市場,但大家摸著良心問問,21世紀以來在中國賣得最好的都是哪些藥?

前段時間在某場閉門論壇上,恆瑞一高管談到他們的研發,很現實的表示道:「我們要追求臨床增益,而不是為了豐富管線而豐富,恆瑞也非常想搞創新,甚至想連管線一起買,但是真的買不起。因為我們測算過,這些產品買進來賺不到錢。」

作為資歷最老,也是規模最大的中國醫藥企業,三十多年的製藥行業經歷讓恆瑞很清楚在中國醫藥這門生意該怎麼做。其實基於這一點,我們也能看清楚幾件事情背後的原因。

首先,為什麼恆瑞的抗癌藥PD-1副作用那麼大,每年還能賣20億以上?

這不僅僅是恆瑞銷售人員激進的問題,因為中國的患者真的需要3萬一年的抗癌藥,要不然,只有10萬一年的另外幾款國產藥,或者30萬一年的進口藥。涉及到癌症這種疾病,最後一段日子裡,有的人想要一個沒有其他痛苦、體面的活法,還有的人除了多活幾個月之外別無他求。

其次,創新藥在國外能定高價?為什麼在中國一兩年就必須面對醫保局的砍價大刀?

老百姓吃高價救命藥也想能夠報銷,但醫保資金總量有限,錢得一分一分的花。特別是對於腫瘤這樣的領域,所謂的創新藥,他和原來的治療方案相比究竟能有多大改善?生存時間是能夠翻倍,還是說僅僅延長一兩個月?

美國自有高醫療費用的國情,他們的商業保險可以為這多出來的兩個月生存獲益額外支付五倍甚至十倍的溢價,但在中國醫保體系這麼多年「保基本」的語境下,醫保局面對這種「擠牙膏式的創新」恐怕不會買單。

醫保局壓價的KPI之下才是真實的中國。

所以在醫藥行業才有那麼多國產替代的機會,把藥做到70分,就能夠擠壓進口藥的市場份額。在中國藥品是用來救命的,不像其他消費品是用來提升生活品質的。

只有美國那種,以商業保險為主,隨便一款藥賣到10萬美元一年的那種,並且有嚴格的藥品專利保護體系,才真的是創新藥的天堂。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國的創新藥能很快遍及全球,所以也有華爾街的分析師跳出來指責全世界都竊取美國高醫療支出代價下的創新成果。美國犧牲自己一個,造福了整個地球。

這個故事的背後反映了藥品創新的一個殘酷現實:它需要長期資本的持續灌溉,也需要頂層的明確支持,更需要整個社會能給到創新一個良好的環境。

那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到底還需不需要創新?

在看病吃藥這件事上上,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艱苦推進。鼓勵創新永遠都不會晚,想必這早已是頂層的共識。所以,「中國的醫藥行業到底需不需要創新」這個問題應該換成「該如何繼續」?

17年創新藥深化改革、科創板和港交所18A、19年兩辦文件再次定調創新藥,政策設計從來沒有吝惜篇幅給到創新藥;而上海張江、武漢光谷、成都、蘇州、杭州等地方都在用各種鼓勵方式吸引生物醫藥公司。鼓勵創新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共識。

而對於頂層設計來講,無論是壓縮仿製藥利潤,還是審批開綠燈,頂層設計一直以來在努力打造一個利好創新的環境,只是在定價這一塊卡得非常死。而除了政策鼓勵,事實上也親自下場——社保資金也在帶頭投創新藥。

百濟和兩地上市的三十多家biotech一同將創新藥概念推到了一個歷史的高估值。但這個高估值的背後,是政府、資本、企業共同推動的一個結果。並且可以預見的是,這種來自社會上下對創新藥的鼓勵,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不會減弱。

創新藥企業,大概率都援引兩家美國公司的故事,一個是安進,另一個是再生元。

安進由風投和科學家一同創立,7年沒有一款產品卻拉來2.26億美元投資,最終厚積薄發,短短三十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藥企。再生元在連續投資多款新藥研發均失敗後仍選擇繼續燒錢,17年後終於推出一款革命藥物,如今成為全球TOP20,市值650億美元。

做一家藥企不是簡單地請客吃飯,需要綜合考慮中國的國情,但做創新藥企是。

中國的再生元和安進,醫保局和患者給不了,最終或許還得靠股民。

對於此事,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理性發布高見。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醫保談判誰是最大贏家?PD-1談判結果爆冷,進口C肝新藥...
    E藥經理人自國家醫保局了解到,經由專家評審、投票遴選出的128個談判藥品備選名單中,經企業確認談判意向最終確定119個品種藥品作為新增談判品種,其中談成70個,價格平均降幅60.7%,三種C肝治療藥物降幅在85%以上,腫瘤、糖尿病等用藥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而在31個續約藥品中,有27個談成,4個失敗,平均價格降幅為26.4%。
  • 未順利進入19年醫保談判目錄 一款新藥銷售團隊被解散
    某跨國藥企解散一款新藥的銷售團隊。▍一款新藥,銷售團隊被解散據藥斯拉消息,一跨國藥企今年新上市的C肝產品,由於未順利進入2019年國家醫保談判目錄,準備解散銷售團隊。今年,成功進入醫保談判目錄的C肝新藥共有3個,分別是默沙東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片和吉利德的來迪派韋索磷布韋、索磷布韋維帕他韋,3款C肝新藥平均降價85%以上。據該藥企的員工透露,目前對於被裁的銷售團隊有2個選擇:一個是內部轉崗,可以轉到腫瘤、免疫、麻醉等產品的銷售團隊;另一個是等待賠償,但截至目前,賠償方案還沒有出來。
  • 醫保談判「靈魂砍價」不只惠澤民生、降低藥價 倒逼藥企高質量發展
    談判專家:「降價別跟擠牙膏似的!這樣可談不成。」繼「4分錢之爭」之後,醫保談判又現「靈魂砍價」名場面:央視視頻報導的畫面中,藥企代表報價後,談判專家回「你們再降一塊錢都降不成嗎?」「10元零5分可以除盡」「7和4連在一起真的不好」……據媒體報導,這兩天,除了「治療新冠藥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外,「醫保談判靈魂砍價名場面再現」、「醫保談判時東北藥企代表說我不會說話」等跟醫保相關的話題,輿論熱度都很高。
  • 騰訊控股大漲!股價創歷史新高
    騰訊控股大漲!
  • 36種藥品納入醫保目錄:31種為西藥,最高降價70%
    36種藥品納入醫保目錄:31種為西藥,最高降價70%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央視財經 圖昨天上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了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結果,36種藥品成功進入醫保藥品目錄,其中就包含了多種市場呼聲很高的腫瘤治療藥
  • 新版醫保藥品目錄3月1日啟用:新入96種 含17種抗癌藥
    藥價大幅下降  國家醫保局表示,本次《目錄》調整工作,共有162種藥品進行了談判,119種藥品談判成功,成功率為73.46%,談判成功的藥品平均降價50.64%。  其實,此次藥品談判設定申報條件時就已未雨綢繆:一是要更好滿足臨床需求,二是更好與新藥審批工作銜接,實現藥品審批與醫保評審「無縫銜接」,體現鼓勵新藥創製的導向,三是照顧臨床用藥延續性。  即使是在原目錄內的藥品,也要不斷提升經濟性。這次談判的一個特點,是首次嘗試對目錄內藥品進行降價談判。
  • 29個品種被調出醫保目錄!醫保談判「出局者」怎麼辦?
    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結果正式公布已有多日,但熱度依舊不減。  不少談判成功的企業開始發布公告,並加大馬力招攬人才到新入選產品的崗位上;而一些「黯然離場」的企業也開始尋求院外市場。談判畢竟是一種「雙方的買賣」,不管是掉以輕心還是失之交臂,如何走好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 格林美01月08日大漲,股價創歷史新高
    01月08日,格林美(002340)股價大漲。截至今日收盤,格林美上漲9.98%,收盤價為9.15元,收盤價創歷史新高。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於回收、利用廢棄鈷鎳資源,生產、銷售超細鈷鎳粉體材料的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為超細鈷粉、超細鎳粉、鎳合金。
  • 晶豐明源11月27日大漲,股價創歷史新高
    11月27日,晶豐明源股價大漲。截至今日收盤,晶豐明源上漲6.53%,收盤價為208.00元,收盤價創歷史新高。上海晶豐明源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源管理驅動類晶片的研發與銷售;公司的主要產品為通用LED照明驅動晶片、智能LED照明驅動晶片、電機驅動晶片。
  • 阿爾茨海默症新藥將於本周投產
    據統計,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而在每一次新藥研發的背後,企業也要付出巨大時間和金錢成本。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藥研發成本飆升,每一個新藥物的開發都是數十億美元級別的冒險。綠谷製藥方面曾表示,綠谷從2009年開始參與AD藥物研發至今,累計投入近30億元人民幣。
  • 多地已凍哭,這家公司股價卻大漲!剛剛,創歷史新高!
    另一邊,憑藉這股霸王級寒流,一些公司股票大漲了。今日盤中,波司登(3998.HK)股價一度大漲超7%,創歷史新高4.55港元/股,市值逼近500億港元。 盤中再創歷史新高 4年多股價暴漲7倍
  • 2020醫保談判在即,藥企如何做好戰略變革?
    2020醫保談判在即,藥企如何做好戰略變革?來源:藥智網|曜據最新消息,11月27日,國家醫保局接收企業報送的談判資料截止,2020年醫保目錄調整談判一觸即發,醫保談判藥品目錄出爐時間或將有所推遲,預計12月中上旬才能出結果。醫保年年評,年年有何不同?
  • 名創優品上市前阿里要開「1元店」 ,拼多多當日股價大漲8%
    名創優品上市前阿里要開「1元店」 ,拼多多當日股價大漲8% 2020-10-10 18:59
  • 藥品集採「靈魂砍價」:一分一釐背後是民生大帳
    視頻截圖「10元零5分可以除盡」「9元9角9分很好聽」……這兩天,隨著山東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開標,不少現場談判視頻在網絡熱傳。醫藥專家們一次次砍出「靈魂一刀」,引來無數點讚。緊張的砍價片段,是醫保談判的小小縮影。
  • ...自5月1日起,三措並舉降低抗癌藥價——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
    【今日起我國進口抗癌藥實行零關稅】證券時報,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消息,自5月1日起,三措並舉降低抗癌藥價——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採購以及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
  • 以降藥價為突破口 泉州深化「三醫聯動」醫改舉措
    報銷水平提上去藥品價格降下來泉州網12月24日訊(記者 郭雅瑩 通訊員 陳志波)「十三五」期間,泉州市認真按照國家、省有關決策部署,持續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推進綜合醫改,以降藥價為突破口,不斷健全醫保管理和籌資機制,推進藥品醫用耗材領域改革,把報銷水平提上去,把藥品價格降下來
  • 2020年藥監局首次批准的國產1類新藥
    回顧過去,2018年9款1類新藥在中國首次獲批*,創歷史新高,成為「中國創新藥上市元年」。2019年再創佳績,11款1類新藥在國內首批。2020年,在疫情之下,國家藥監局仍然保持了極高的工作效率,截至12月23日,首次批准了11款1類新藥。此外,還有2款1類化藥處於「在審批」,大概率年內獲批。這些新藥分布在哪些治療領域,有何特點,未來市場前景如何?下面逐一展開。
  • 港股騰訊控股大漲1.67%,創歷史新高!股價高達640港元
    來源:金融界網金融界網1月15日消息,港股騰訊控股大漲,創歷史新高,漲幅1.67%,股價達640港元。
  • 這份2020醫保"答卷"請收好!2021有哪些新期待?
    從第二批帶量採購,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降至每片0.033元,到第三批治療糖尿病的鹽酸二甲雙胍片降至每片0.015元,最低價不斷被刷新,人們驚呼藥品降至「一分錢時代」。過去,由於「帶金銷售」,相當一部分藥品價格長期虛高。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的核心是承諾採購量,確保使用,使藥企不必再為藥品銷量而「公關」,降低藥價。目前,國家組織藥品帶量採購步入常態化。
  • 川普三板斧砍向高藥價,大批醫療行業CEO成熱鍋上螞蟻
    去年5月,川普政府推出了一項旨在降低藥價、減少患者自付費用的《美國病人優先》計劃,正式向高藥價發起挑戰。這些計劃包括更強硬的藥價談判、更充分的市場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等。這一系列被稱之為「三板斧」的措施如下:一是促進競爭降藥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