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大白兔、花生牛軋、太妃糖,都是我歡喜的奶糖,也是眾多上海人的愛。
大白兔奶糖是在全國叫得響的上海品牌。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同事旅行結婚四川回來說,上海有兩隻兔子在那有名氣:一隻是金兔羊毛衫,另一隻就是大白兔奶糖。
圖說:大白兔奶糖。
追溯大白兔奶糖的前世今生,這隻兔子可以說是老鼠變的。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ABC糖果廠老闆馮伯鏞要做一款如英國奶糖那樣的糖果。於是,總經理馮百永請來高手劉義清破解英國奶糖配方,選用了那時稀奇的液體葡萄糖、奶粉和煉乳等新原料,經反覆配試,新奶糖宣告誕生。
與英國糖奶相比,更香濃勁韌還不黏牙。見當時米老鼠卡通片在滬吃香,決定借船出海,創作了一個米奇老鼠形象,把新奶糖命名為「ABC米老鼠糖」,俗稱「米老鼠奶糖」。它一炮打紅上海,迅速風行全國。
圖說:大白兔的前世米老鼠奶糖。
新奶糖是手工生產,一顆顆搓出來。旁的不說,就在手工攪拌原料這道工序,花力多少和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奶糖的口感。這樣的手工操作,一直延續到製作大白兔。直到1974年,大白兔奶糖才從手工改為機械。進入21世紀,實現全自動化。
圖說:它來了。它來了。
那麼,米老鼠糖又怎麼變成大白兔的呢?說來,上海把卡通片形象用於商業不會晚於迪斯尼;問題是該形象的版權不屬你。當迪士尼公司要求每年支付使用形象獲利的8%未成後,米老鼠奶糖就此停產。
米老鼠走了,而奶糖還在。上海食品工業公司科技科美工姜愛周和廠裡一位學生設計了另一動物形象「大白兔」,進入市場獲得成功。
與我們陪伴多年的「大白兔」是故事多多。其中,有作為國禮贈送給為中美破冰的美國總統尼克森一行。說是美國人打前站時就愛上大白兔奶糖,還把沒吃的都帶走;周總理決定給每人都分個幾斤。
圖說:沒有走紅的大紅兔。
我感興趣的有兩個:一是「大白兔」有個同胞「大紅兔」,但它卻沒走紅,最後自動退出舞臺。二是那隻兔子形象原是臥而不動,後才改成具有動感和活力的跳躍兔。
圖說:動是美好的。
在上海這些有名頭的軟糖裡,花生牛軋是我的最愛。它形象素雅清秀,有江南韻味:糖紙藍白兩色,如青花瓷似藍印花布;只畫上兩顆互相依偎的花生,留下大塊讓人遐想的空白。
圖說:濃濃江南風。
我愛吃花生牛軋,還是因糖裡有花生的緣故。買不到花生牛軋,如手頭有花生,那可自己立馬製作。剝幾粒花生,與奶糖一起丟進嘴巴;咬碎,用舌頭攪拌到花生與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味道就如花生牛軋。可過去花生配給不好買,吃花生牛軋的機會反而大於吃花生。
花生牛軋與大白兔奶糖一樣,是全國人民熟悉的上海糖。在上海,過去是待客和送人拿得出手的糖果。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在電視臺經濟部時,拍過花生牛軋的新聞生產。記得生產的華山糖果廠在華山路近平武路;廠不大,但花生牛軋出口創匯出成績。
圖說:花生牛軋——堅果與糖的結合。
花生牛軋連名帶製作全是舶來品。上海最早做花生牛軋在1956年,開頭炮是偉多利食品廠,廠裡原來就生產鳥結糖。「鳥結」就是英文「nougat」的粵語讀音;換作上海閒話讀,那就是「牛軋」。「牛軋」就是指熟的堅果與糖漿製成的糖果,即包裹著堅果的軟糖。裹著花生是花生牛軋,如裹著杏仁和核桃,那就是杏仁牛軋和核桃牛軋了。一句話,就是奶油果仁軟糖。可別以為這糖是從牛的奶中軋出來的,牛吃的是草,只會擠出奶,而軋不出花生或其他什麼來的。
圖說:花生牛軋是世界的。
關於「牛軋」的起源地,有歐洲說,也有阿拉伯說;居然還冒出個我國明朝說,說有個屢試不中的書生,在夢見文昌君後金榜題名,夢裡還見怎樣做花生牛軋。中舉後,就把花生牛軋糖從夢變成了現實。聽起來,這真是捏鼻頭做夢。
就是起源外國說,也有多個版本。義大利版說是一個叫克雷莫納的於1441年發明。這一時間到是咱明朝英宗朱祁鎮的正統年間,難道那書生做夢做到那麼遠的爪窪國?
在西班牙版,他們把這樣的糖不叫「牛軋」叫「圖隆」(Turron),是聖誕節和新年必備的一道甜食。但說是學於阿拉伯人,西班牙曾被其統治長達7個世紀。我去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是個建在山上恢弘富麗的阿拉伯皇宮;沒「圖隆」和「牛軋」的介紹,只有那首《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圖說:與太妃無關的太妃糖。
太妃糖由Toffee音譯而來,它是把煉乳、可可液、奶油、紅糖等煮至濃稠並攪拌到糖塊有光澤呈固體;再烘烤成牛奶、杏仁、櫻桃和花生等各種口味。它硬而耐嚼,屬高熱量高脂肪。
圖說:冠生園奶油太妃糖是只百年老牌子。
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冠生園奶油太妃糖就有名氣。1952年,新中國國營糖果廠第一隻名牌太妃糖誕生上海,就是益民一廠的光明牌益民太妃糖。
圖說:太妃糖的賣相油光鋥亮。
在英國,「太妃糖」又指英超埃弗頓。它1878年成立,比同城死敵利物浦隊早了14年,為聯賽創立者之一。對其外號來源有幾種說法:一說埃弗頓球員在訓練和賽後就到一太妃糖店聚會。另一說開賽前,當地有名的諾布萊特媽媽太妃糖店的女孩繞球場免費發糖。還有一說是布歇爾太太的太妃糖作坊臨近俱樂部早期常開會的女王頭酒店。
2011年4月23日12:45,我拿著票價46英鎊的球票和曼聯所發的可提前2小時進場的通行證,坐在老特拉福德球場EE區219座位,觀看第34輪英超曼聯VS埃弗頓,最後是曼聯 1:0 取勝。
圖說:曼聯VS埃弗頓,大戰一觸即發。
三天後的上午,到「太妃糖」的家,蹭了頓自助餐,還參觀了英格蘭最古老的球場之一——埃弗頓主場古迪遜公園球場。
圖說:「太妃糖」埃弗頓俱樂部。
袁念琪攝
帶我們參觀的是前埃弗頓球星格瑞·夏普,當走到10平方的球員醫療室,同行的前國腳謝暉覺得當年申花的條件都比這好。儘管設施不如其他豪門,但中國球員李鐵、李瑋峰都曾在此效力。夏普說:「李瑋鋒很不幸,沒有很好融入球隊。李鐵在聯賽中表現很好。他的才能讓人很贊同和欣賞,球迷們要看的是球員的才能。」
要吃這「太妃糖」,還真不容易。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
原標題:《追糖7:大白兔·花生牛軋·太妃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