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黎明關水族鄉:特色產業促增收

2021-01-11 金臺資訊

今年以來,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緊緊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打造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

黎明關水族鄉百香果種植基地,2019年全鄉建成百香果基地1100畝,今年新增種植1551畝,全鄉累計建成百香果基地2651畝,完成縣下達任務數的139.3%,種植面積位居全縣第一。

黎明關水族鄉將板寨壩區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示範壩區,通過種植以百香果為主、套種其它經濟作物的方式,著力打造板寨壩區千畝百香果示範基地。引進山水貴客、荔波金投公司主導壩區百香果發展,成立板寨百香果基地建設服務工作專班,壓緊壓實企業主導、政府服務的管理模式,為百香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今的板寨壩區,百香果種植滿山成片,承載著脫貧希望的「黃金果」正吮露成長。「公司十合作社十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直接帶動當地243戶930人(其中貧困戶137戶540人)參與就業、增收致富。與此同時,積極探索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將壩區產業發展和當地紅色旅遊結合起來,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吉爾斯水家桑羊德門養殖項目是黎明關水族鄉於2019年12月引進貴州省吉爾斯循環農業有限公司實施的項目。目前,基地已投入300萬餘元,完成建設面積5000平米,標準化養羊圈舍2500平方米,辦公、住宿、食堂、飼料加工、倉庫等改造面積450㎡,配套建設消毒、檢測、糞汙、無害化處理等設備設施。桑園種植基地面積200畝,牧草種植基地100畝。已引進種羊、商品羊600頭,基地預計實現年出欄1000餘頭,年產值70萬餘元。

吉爾斯水家桑羊德門養殖基地的建成,將快速帶動黎明關水族鄉產業發展,實現「桑蠶 」產業鏈延伸。有效帶動群眾務工增收。聘請當地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從事桑羊飼養、圈舍打掃等,以滿足日常飼養工作的需要,同時,在農忙季節,需要招聘群眾從事種植桑苗和牧草、施肥、採摘桑葉等。實現群眾短期和長期就近務工100餘人,有效帶動群眾務工增收。實現產業疊加,促進群眾穩定增收。基地的建成將實現生態農業材料循環利用,桑葉可以養蠶,也可以養羊,桑枝、玉米秸稈、黃豆秸稈也可加工青飼料用於餵羊,秸稈和殺菌後的羊糞可作為培育雙孢菇原料。基地同步新增發展200畝桑園和100畝牧草,「就地消化」以滿足山羊日常飼喂。同時,將有效解決永康片區600畝鮮食玉米秸稈收購加工,每年預計收購桑葉、桑枝、玉米秸稈、黃豆秸稈等青飼料500餘噸,實現產業疊加發展,促進群眾穩定增收,有效鞏固脫貧成果。(文/圖 李玉榮)

相關焦點

  • 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三力聯動」全力抓好秋冬種
    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緊緊圍繞縣「1+5+N」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託良好的壩區條件,「三力聯動」助推秋冬種產業有序發展。明確責任增強凝聚力。印發《黎明關水族鄉2020年秋冬季農村產業革命工作方案》,成立以鄉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脫貧攻堅隊長、合作社法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召開黎明關水族鄉秋冬種工作專題會,就如何抓好秋冬種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確保全鄉秋冬種工作有序推進。
  • 2020荔波第十五屆梅花季1月14日開幕
    齊聚荔波,品青梅佳釀、觀梅原美景、嘗文化大餐、做富民產業,連續舉辦了14屆的荔波梅花主題活動已成為貴州冬季旅遊的點睛之筆。1月6日,記者從荔波縣委宣傳部獲悉,2020年第十五屆荔波梅花季將在今年1月14日在萬畝梅原舉行,據悉,今年的梅花季將延續去年的穿越風,從去年的漢唐古韻「穿越」到今年的民國風情,讓遊客在萬畝梅原中體驗不一樣的時代風情,傳承優秀的時代文化和感受不一樣的梅花文化內涵。
  • 荔波黎明關鄉:念好「三字精」,推動「村社合一」顯成效!
    2020-04-27 11:17:03 來源: 荔波資訊 舉報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有三個「秀才」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德門村...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德門村六組村民石國兵,家中6口人。在2015年,大女兒考取江西上饒師範學院後,家中就有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各一個,孩子們的學費與生活費致使家庭陷入困境。帶領群眾參與村莊整治此外,我帶頭發展產業。2017年德門村發展養豬項目,我主動申請養殖5頭,當年增收3000元。2018年德門村發展種養殖扶貧項目,我帶頭種植百香果6畝,申請養殖蜜蜂6箱等。2018年、2019年駐村工作隊宣傳種植具有高營養價值的紫黑糯玉米,我也主動爭取種植5畝,增加3000餘元收入。
  • 「焦棗」飄香產業旺 集體增收促振興
    「焦棗」飄香產業旺 集體增收促振興 2021-01-08 17:09:12   來源:池州日報 池州新聞網
  • 變廢為寶穩脫貧 特色產業促發展
    變廢為寶穩脫貧 特色產業促發展 2019-12-18 10:59:33   來源:蕪湖新聞網
  • 引進優質牛促增收
    引進優質牛促增收11月5日,錫林浩特市農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員走進寶力根蘇木額爾敦塔拉嘎查牧民達古欽家,為他家30頭從澳大利亞引進的純種海福特牛進行為了保證引進肉牛的質量,錫林浩特市農牧和科技局畜牧工作站技術人員專程到澳大利亞實地考察、檢驗後幫助4戶牧民引進了首批150頭優質海福特牛,並且結合《錫林郭勒盟優質良種肉牛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給予牧民每頭牛5000元補貼。達古欽家便是4戶牧民的其中一戶,他說:「有了補貼,我自己每頭牛再添9500元就可以購買純種海福特牛,通過養殖這些優質良種肉牛可以有效增加收入。」
  • 富源古敢水族鄉:特色農業花開滿枝
    初春三月,踏著春的步伐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這裡平均海拔1300米,天氣溼熱,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這裡的特色農業發展花開滿枝。竹筍出村寨「走俏市場」人們常說雨後春筍。在市場上,古敢產出的竹筍很受大家歡迎,已經有了打造特色品牌的基礎。「已經著手引入食品加工企業,通過走集中加工、統一銷售,賣深加工產品的路子,進一步提高竹筍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強竹筍特色產業,讓增益成效惠及水鄉千家萬戶。」王瀝清說。西瓜批發圓了「致富夢」走進古敢,除了成片的竹林,種植西瓜的大棚也格外顯眼。
  • 曲靖「古敢水族鄉」——江南水鄉的濃鬱風情
    曲靖「古敢水族鄉」——江南水鄉的濃鬱風情「古敢」兩個字取決於當地的水族語,意思是「草木年華,林中有水」的地方。很多人都以為雲南沒有水族,而「古敢」則是雲南唯一的水族鄉。水族鄉,顧名思義就是離開水就難以生存的地方,當我們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就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地方的「水」的特色。一入古敢,一眼望去的就是古樹、小橋、清風、流水、鴨子、水族特色建築等等,水族民居依山傍水,靠水生活,民風淳樸,簡直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濃鬱風情。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我所駐的達地水族鄉也蒙村距雷山縣城99公裡,離達地水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0公裡,從縣城出發到也蒙村最少也要花上4個小時。全村地域面積7.08平方公裡,耕地2198畝,山林6989畝。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223戶10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64人。
  • 雲南屏邊:特色資源變致富產業
    屏邊縣農民增收快,是因為山上栽滿了「搖錢樹」。  這裡不能不提到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十百千」特色農業產業工程。  這一工程就是立足屏邊山區氣候特點,在海拔900米以下熱區發展屏邊荔枝10萬畝、在海拔900米至1400米區域種植枇杷10萬畝、在海拔1400米以上適宜區域發展獼猴桃10萬畝,建成100個示範基地,發展種植大戶1000戶以上。
  • 小紙箱,改變風氣促增收
    雖說2017年已經摘掉貧困村這個帽子,但缺資金、無特色產業支撐依舊是制約永定村發展的瓶頸。如何穩定脫貧成果,讓村民有持續增收?永定村駐村工作隊經過考察,發現村裡留守的大多都是老人、殘疾人或者必須留下來照顧家人的村民,居家靈活就業是增收的最好方法。駐村工作隊了解到,華泰包裝有限公司能夠給村民提供在家摺疊紙盒的工作。
  • 走進"中國粉葛之鄉" 藤縣粉葛產業促農民增收(圖)-廣西新聞網
    12月18日,廣西新聞網採訪小組一行走進和平鎮,採訪當地的粉葛種植產業。藤縣和平鎮是中國著名的「粉葛之鄉」,這裡種植的粉葛佔全國的五分之一。粉葛經濟效益好,營養價值高,有清熱解毒、養顏護膚等功效,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和增收渠道。
  • 冬天種出「新洋芋」 特色農業助農增收
    「今年犀牛社區在九月份以來,種植了300畝反季節蔬菜馬鈴薯,覆蓋的群眾每戶增收兩千元以上,今年馬路鄉犀牛社區反季節馬鈴薯釆挖預計在2020年1月下旬全部結束。」馬路鄉犀牛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光超介紹說。犀牛社區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以反季節馬鈴薯產業為依託,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今後,犀牛社區將繼續發展特色農業,依託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輻射帶動當地農民種植、就近務工等方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特色農業,助農增收。
  • 「種植錐慄,我們更有信心了」 天心區以技術培訓促洛塔鄉產業發展
    「種植錐慄,我們更有信心了」 天心區以技術培訓促洛塔鄉產業發展 2020-09-18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援建「掃把產業」,和田貧困村近百人增收
    新京報訊(記者 徐美慧)作為集中連片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和田地區群眾就業技能缺乏,以產業促就業
  • 呼倫貝爾:生態為產業增值 產業為生態添綠
    呼倫貝爾市給出的答案是:生態為產業增值,產業為生態添綠,讓呼倫貝爾的底色越來越厚重。近年來,呼倫貝爾市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立足特色促轉型,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各地緊緊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把生態資源轉化成產業優勢。各行業加快現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打造綠色製造業,為呼倫貝爾市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起強大合力。
  • 清水: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清水: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之基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雙勝 清水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玉芳近年來,清水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成效的治本之策,深入推進清水農業產業發展,形成了「草莓、畜牧、中草藥、食用菌、服裝加工」等多個特色產業,讓群眾實現增收,走出了一條符合清水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
  • 淮安洪澤:發展綠色農業 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據了解,近年來,洪澤區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持續在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引領上下功夫,重點培育綠色稻米、綠色水產、綠色食用菌三大特色產業,推進特色產業擴面、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已獲準認證有機產品5個、綠色食品產品14個。
  • 探索新路促增收 生活更上一層樓(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
    核心閱讀黑龍江省樺川縣多措並舉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壯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探索致富新路;發揮資源優勢,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實行積分激勵,樹立脫貧典型,開展技能培訓,扶志又扶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19年2月,黑龍江省樺川縣4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