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0:59:33 來源:蕪湖新聞網
百姓嘗到了甜頭,幹勁也更足了。如此一來,勤勞致富的正能量便在工山鎮傳播開來。
近年來,南陵縣工山鎮加快產業扶貧步伐,著手引進秸稈肥料化項目、青梅產業種植……隨著一個個產業扶貧項目的落地投產,一個個特色種養扶貧基地的創建,走出了一條個性化的脫貧致富路線。
秸稈肥料變廢為寶
秸稈禁燒和動物糞便的處理是工山鎮的難點問題。如何讓這些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2017年,工山鎮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建成喬村秸稈肥料化利用試點項目,使周邊7個行政村的近萬畝農田秸稈和12家養雞廠雞糞得到有效處理,為解決農業有機廢棄物做出有益嘗試。
該項目充分利用秸稈等廢棄物,通過加工生產微生物有機肥,變廢為寶,既保住了藍天白雲,也解決了部分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扶貧產業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工,吳寶根便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今年已是他在肥料廠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了。「之前是在村委會的推薦下來這工作的,現在每月能拿到3100元的工資。」
喬村通過發包經營權,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3萬元,23戶貧困戶獲得分紅收入近3萬元。據秸稈化肥項目負責人高榮介紹,桂鎮村建設秸稈肥料二廠目前已建成投產,預計年產有機肥7000噸,年產值達560萬元,將帶動更多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鑑於工山鎮豐富的山場資源及適宜的土壤、氣候環境,定點幫扶單位幾經調研走訪,聽取多方意見,量身定製青梅特色扶貧方案。2017年,喬村與溜溜果園集團建立合作關係,通過村集體示範、黨員大戶帶頭,經營主體與農戶積極參與,全村種植青梅面積達700多畝。2018年,政府投資90萬元建成80畝標準果園,達產後,可年產青梅鮮果90噸以上,年產值50萬元以上。今明兩年,政府還將分別投資100萬元,建成2個100畝的標準果園。「貧困戶可通過資金入股、基地務工、土地流轉等方式來參與到我們的產業扶貧項目中。」喬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敏說,村委會還免費向貧困戶提供梅苗和技術指導,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政府幫扶到位,群眾便有了信心。兩年前回鄉創業的百果園農長許漢虎告訴記者,每逢節假日前來採摘火龍果的遊客絡繹不絕。「你們看到的已經是最後一批火龍果了,到這周末人來採摘,大棚就空啦。」走進工山鎮桃園村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基地,果樹、魚蝦、雞禽、水稻種類豐富,這裡集種植、養殖、銷售於一體,已初見規模。2019年該基地通過資金入股方式帶動貧困戶6戶,可為每個貧困戶預計分紅500元。
百姓嘗到了甜頭,幹勁也更足了。如此一來,勤勞致富的正能量便在工山鎮傳播開來。截至目前,工山鎮已有274戶貧困戶通過了自種自養產業達省標準的驗收,獲得獎補資金65.65萬元。而諸如此類的村級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工山鎮已創建18個。
(蕪湖日報記者 鄧健 謝芸)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