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扶貧工作的縱深推進,新蒲新區喇叭鎮緊緊圍繞「果蔬之鄉·綠色家園」發展思路,以壩區、山地特色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畜牧水產養殖、蔬菜、精品水果等產業,持續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近日,筆者來到喇叭鎮合力村精準扶貧戶秦天銀家了解到,他們一家5口人,兩個兒子和女兒都在讀書,以前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他在外務工來維持,他的大兒子秦子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務工,看到家鄉養殖產業發展越來越好,秦子南就決定返鄉創業,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家人開設了一個山雞養殖場,生活相較以前有了很大改變。秦子南說:「今年他們家養殖的1100羽跑山雞,預計收入能夠達到95000元,看到養殖的效果和受益不錯,今年也將擴大養殖500羽,來提高我們家庭生活水平和收入。」
位於喇叭鎮的合力村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合力村抓產業、促發展。2019年,該村187戶、597人全部脫貧,成功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
合力村第一書記任秀均說:「目前,合力村大力發展養殖、經果林等產業,管護好現有的183畝高山葡萄的同時,今年將擴大養殖規模,在今年還將完成新增項目蝦蟹養殖55畝,帶動周邊村民一起參與到其中,來促進群眾脫貧增收。」 筆者來到喇叭鎮龍堰村八月瓜基地看到,20餘名村民正忙著除草、翻土,現場一片繁忙。
建檔立卡貧困戶聶曲芬說:「之前一直在外打零工,一個月也就16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在基地上打工,一個月的工資就能夠拿到2000多元,不用出遠門,還能照顧家人,收入也不錯。」 合力村和龍堰村的發展只是近年來喇叭鎮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作為曾經的省級二類貧困鎮,全鎮1311戶4505人,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出列。
喇叭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徐野說:「喇叭鎮通過大力發展高山葡萄、經果林、蝦蟹養殖、家禽養殖、青花椒、商品蔬菜、紅花油茶、花卉苗木等種養殖產業,僅2019年一年農業收入2.3億元,實現人均收入2300餘元。今年喇叭鎮將新增『稻+產業』350畝、蔬菜產業420畝、辣椒產業1500畝,預計農業收入2.6億元,提供8000餘個就業崗位,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
據了解,近年來,喇叭鎮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大扶貧力度、創新扶貧方式,立足市場需求,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之路。下一步主要是在四個壩區的建設上,做大單面規模來推動壩區建設,增加土地的產出率和壩區建設的穩定性,同時把坡耕地的結構調整也融入到了壩區建設,對種植低效農作物的坡耕地採取建設精品水果等長效產業,推動壩區建設,穩定增加群眾的收入,確保全鎮困難群眾脫貧不返貧,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通訊員 顏檳 周才俊
編輯 謝國歡
編審 王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