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科學家:帶毒穿山甲樣本並非來自廣東

2021-01-08 環京津新聞網

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簡稱「華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成果,稱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一種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達99%,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穿山甲是如何被科學家們「鎖定」的?找到中間宿主對疫情防控有什麼作用?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獨家對話了三位科學家:華農獸醫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沈永義,華農特聘教授肖立華,華農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耀宇。

帶毒穿山甲來自哪裡?

樣本並非來自廣東

南方日報、南方+:成果中提到的「宏基因組」是什麼?

沈永義:我們幾位科學家都是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成員,我的其中一個課題是「華南地區主要野生動物攜帶病毒譜調查研究」。我們花了4年多時間,逐步建立了一個野生動物的宏基因組庫,目前收集了1000多個野生動物個體的宏基因組。

所謂宏基因組,就是某個生物個體身上帶有的核酸片段的集合,這些核酸片段可能來自野生動物本身,也可能來自野生動物身上帶有的細菌、病毒等。

南方日報、南方+:當初為什麼要建這個資料庫?

沈永義:SARS時期,尋找中間宿主果子狸花了很長的時間,教訓很深刻。我們因此建立了這個宏基因組資料庫,便於病原的溯源。

這個野生動物攜帶病毒譜的資料庫是開放的,科學家們可以共享數據,也可以往裡面填充數據,有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尋找病源。

正因為有這個資料庫,我們才能這麼快找到穿山甲這個潛在中間宿主。

南方日報、南方+:科學家們是如何逐步「鎖定」穿山甲的?

沈永義:我們從國家發布的信息中獲得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把序列拿到宏基因組庫中比對,最終在穿山甲個體的宏基因組中比對出與新型冠狀病毒高度相似的基因片段。

由此,我們把目光鎖定在穿山甲身上,後面通過分子生物學檢驗的手段進一步確認。

南方日報、南方+:接受分子生物學檢驗的這批穿山甲樣本,來自哪裡?

沈永義:我們要說明一點,這批穿山甲不是來自廣東,也不是來自某個特定種群。

這些穿山甲樣本是我們從某些特定機構獲取的,數量不多。我們對樣本開展分子生物學檢測,有70%呈β冠狀病毒陽性,但這個70%的數字只能起參考作用,不代表自然界中的穿山甲有七成帶病。

實際上,在國內常見的中華穿山甲的宏基因組中,我們並沒有檢測出與病毒基因組高度匹配的序列,公眾不必過分擔心。

南方日報、南方+:從穿山甲中發現的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有99%相似,意味著什麼?

肖立華:從生物信息學的角度看,差異的1%可能不是十分重要,也可能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分析病毒的演化過程,繼續尋找規律,推測這些病毒的來源,找到它們之間的差異和關聯。

為什麼中間宿主如此重要?

蝙蝠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很小

南方日報、南方+:此前也有其他研究團隊提出水貂、蛇等其他可能的中間宿主。

沈永義:學界普遍認同,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宿主是蝙蝠,但中間宿主還未有公論。人是怎麼接觸這些中間宿主的,目前還未明晰。

中間宿主不一定只有一種。比如SARS的中間宿主,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果子狸以外,還包括好幾種小型食肉動物,只是公眾對果子狸認知度更高。

我們沒有排除其他野生動物是中間宿主的可能性,接下來還要進行更多分析。

南方日報、南方+:找到中間宿主,對疫情防控有何意義?

沈永義:冠狀病毒要通過中間宿主才能感染人。SARS的源頭宿主是蝙蝠,但要通過中間宿主果子狸才能傳染人;MERS的源頭宿主也是蝙蝠,中間宿主是駱駝。中間宿主在病源和人類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在冬季,我們知道蝙蝠在冬季處於冬眠狀態,集中在山洞裡面,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中間宿主可能是病毒的傳染源。如果傳染源沒有控制住,即便中間的隔離防護做得再好,疫情也很難被控制,容易出現反覆。

南方日報、南方+:檢測出病毒序列的穿山甲,本身發病嗎?會不會傳染人類?

馮耀宇:這批穿山甲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有病症的。能否傳染人,我們目前還不明確,需要相關部門的進一步研究驗證。

為什麼成果早於論文發表?

抗疫需要大家共享信息

南方日報、南方+:成果已經發表在期刊上了嗎?

沈永義:我們的實驗數據大部分已經完成,從我們已有數據可以得出穿山甲可能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結論。

考慮到數據補充和論文寫作需要一定的時間,鑑於疫情蔓延的嚴重性,我們選擇將得到的結論第一時間公布,就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將研究結果寫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我們也希望,這些及時公開的成果可以為更多的科學家提供借鑑與共享,助力疫情防控。

南方日報、南方+:第一時間公布科研成果,有沒有什麼擔憂?

沈永義:實話實說,擔憂是有的。

對科學家而言,最合理的成果發布形式是發表論文,有審稿人、編輯把關,不太容易出問題。這樣第一時間公布成果,對我們而言壓力非常大,但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們決定發出來。

馮耀宇:對於潛在中間宿主,我們希望通過發布科研成果,提醒大家注意,推動相關管控措施的完善。

南方日報、南方+:後續還將如何開展研究?大家特別關心的是,還有沒有其他中間宿主?

馮耀宇:大家關注的問題也是科學家關注的話題。希望有更多的樣本、數據可以共享,進一步開展研究,包括還有沒有其他中間宿主、各中間宿主在疫病暴發中的作用、病毒是如何從中間宿主傳播到人的等問題。

相關焦點

  • 帶毒穿山甲樣本並非來自廣東
    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成果: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一種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達99%,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穿山甲是如何被科學家們「鎖定」的?找到中間宿主對疫情防控有什麼作用?
  • 穿山甲,一個不幸的名字
    它就是穿山甲。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中國,也再度把穿山甲帶到了我們的視野中。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毒株,與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達99%。▲ 一隻小穿山甲,趴在媽媽的身上。
  • 較真| 穿山甲真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嗎?
    較真要點:華農研究團隊在對現有資料庫中1000多種野生動物基因組比對分析後找到穿山甲,發現從其身上分離的冠狀病毒株與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由此確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不過穿山甲是否與這次肺炎疫情有關目前還不能確定。
  • 世界穿山甲日 | 不「通乳」,也不養生,不要再吃它了!
    穿山甲。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中國,也再度把穿山甲帶到了我們的視野中。  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從穿山甲中分離出的毒株,與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達99%。  圖/《BBC Natural World》  穿山甲,一個不幸的名字  一個沉重的數據:穿山甲是世界上被走私販賣最多的哺乳動物。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在過去10年中,一共有100萬隻穿山甲被捕殺販賣,相當於每5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被捕捉。
  • 「國內穿山甲標本是買來的,不能證明馬來穿山甲是本地物種」?|馬來...
    在昆明動物所工作人員協助下,志願者了解到該所共收藏有80個穿山甲樣本,其中32隻為中華穿山甲,42隻僅記錄為穿山甲,關於馬來穿山甲的身份則找到了兩條重要線索:一是2003年10月,昆明動物研究所在位於雲南西南部、普洱市下屬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採集到了6隻馬來穿山甲的活體標本;二是2004年4月,王應詳、馮慶等在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保護區的館藏標本中,也有兩隻馬來穿山甲。
  • 穿山甲?菊頭蝠?nCoV-2019源頭宿主到底來自於哪裡?
    穿山甲?菊頭蝠?nCoV-2019源頭宿主到底來自於哪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武漢爆發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檢測了585份華南海鮮市場及武漢多家生鮮市場環境標本及動物標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陽性,陽性的33份樣本中,31份來自經營野生動物的西區,通過集中的數據提示此次疫情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但很多時候卻可以做到「健康帶毒」,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敏感性。 中間宿主:病毒傳播的重要一環 有了自然宿主還不夠。因為病毒通常很難直接從自然宿主傳播給人類——甚至根本無法感染人類,其中還涉及中間宿主。
  • 管軼:研究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的管軼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在廣東、廣西被走私的穿山甲樣本發現,其身上的冠狀病毒與現在引發流行的新冠病毒高度相似,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 Nature:新冠病毒來源於穿山甲?
    在分析的25種馬來亞穿山甲中有17種檢測到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被感染的穿山甲顯示出臨床症狀和組織學變化,並且抗穿山甲-CoV的循環抗體與SARS-CoV-2的S蛋白反應。 論文作者認為,穿山甲中與SARS-CoV-2高度相關的冠狀病毒的分離,表明穿山甲有潛力充當SARS-CoV-2的中間宿主。
  • 報考華農,安排!!!
    華農站到了!在白雲山下,珠江水畔有這樣一個地方它風景如畫,環境宜人它群英薈萃,森羅萬象它就是——華南農業大學(戳視頻,感受華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送你一張開往華農的車票植物種類近千種本木觀賞植物種類足有223種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綿延綠意紫荊怒放,櫻花嬌俏木蘭、山茶、桂花、杜鵑盛開於園三月紫荊,名動羊城紅滿堂作為全國首個磚拱建築古樸的「廣東殼
  • 釋疫|對話IUCN穿山甲專家組委員:去年已有研究指出穿山甲攜帶冠狀...
    穿山甲身上帶不帶冠狀病毒才是重要的,這關係到我國生態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現在從穿山甲身上已提取、甚至分離的病毒,表明它是冠狀病毒攜帶者。研究還發現,穿山甲攜帶的β冠狀病毒與人類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相似度達99%。但是,是否所有穿山甲都攜帶冠狀病毒,還不一定。對於中間宿主如何定義,學術界還有爭議、有不同觀點。我個人認為,穿山甲是否為中間宿主的證據並不充分。
  • 華農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 與SARS源頭均為菊頭蝠
    華農動科學院教授馬靜雲的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指出,2016年廣東近2.5萬頭仔豬急性致死性腹瀉的病源已查明,是來源於一種名叫「菊頭蝠」的蝙蝠。而菊頭蝠,正是16年前爆發的SARS(即「非典」)的「罪魁禍首」。發現蝙蝠攜病毒跨物種感染仔豬2016年10月底,一場罕見的疾病在清遠一家豬場爆發。
  • 廣東首次白天拍攝到中華穿山甲
    穿山甲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後,廣東首次實施穿山甲放歸自然活動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林蔭早上8時許,它萌萌地探出頭,試探著從洞穴裡爬出,鼻子上還落著一些泥土……這是近日惠州市野外監測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的一隻中華穿山甲活動影像(見上圖),也是廣東首次白天在野外拍攝到中華穿山甲的活動情況。
  • 日夜佇立在華農校園,他們是誰?
    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這種以身實踐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國中醫學的基礎,開創了中華民族的中醫學文化。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
  • 馬來穿山甲真是外來物種嗎?丨馬來穿山甲命運討論5
    觀點五 國內某些省份林業部門在拒絕將被海關罰沒後經救護的馬來穿山甲健康個體野放時,最經常解釋的一個理由就是:馬來穿山甲是外來物種,不宜野放。可馬來穿山甲真是外來物種嗎?在昆明動物所工作人員協助下,志願者了解到該所共收藏有80個穿山甲樣本,其中32隻為中華穿山甲,42隻僅記錄為穿山甲,關於馬來穿山甲的身份則找到了兩條重要線索:一是2003年10月,昆明動物研究所在位於雲南西南部、普洱市下屬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採集到了6隻馬來穿山甲的活體標本;二是2004年4月,王應詳、馮慶等在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保護區的館藏標本中,也有兩隻馬來穿山甲。
  • 廣東首次白天監測拍到中華穿山甲出洞
    今年5月13日上午8時許,紅外自動相機在廣東惠州某處野外監測拍攝到一隻中華穿山甲出洞活動。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今年5月13日上午8時許,紅外自動相機在廣東惠州某處野外監測拍攝到一隻中華穿山甲出洞活動。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7月10日電 (程景偉 林蔭)早上8時許,它萌萌地探出頭,試探著從洞穴裡爬出,鼻子上還落著一些泥土……據廣東省林業局10日消息,紅外自動相機近期在該省惠州市某處野外監測拍攝到一隻中華穿山甲出洞活動,這是廣東首次白天在野外拍攝到中華穿山甲出洞的情景。
  • 廣東首次白天監測拍到中華穿山甲出洞
    中新網廣州7月10日電 (程景偉 林蔭)早上8時許,它萌萌地探出頭,試探著從洞穴裡爬出,鼻子上還落著一些泥土……據廣東省林業局10日消息,紅外自動相機近期在該省惠州市某處野外監測拍攝到一隻中華穿山甲出洞活動,這是廣東首次白天在野外拍攝到中華穿山甲出洞的情景。
  • 該怎麼拯救你,穿山甲?科學家試圖從零開始,重建非洲穿山甲種群
    穿山甲是地球上被非法捕獵、販賣的最多的野生動物之一,此前曾被懷疑與冠狀病毒大流行有關。我們常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但穿山甲在非法貿易市場上的需求量非常巨大,經常被用於食品和醫藥領域。日益猖獗的盜獵活動,使得穿山甲成為了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物種之一。最近中國已經將穿山甲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為一級保護動物。
  • 蝙蝠終於不用背鍋,穿山甲或為中間宿主
    該校教授肖立華在發布會上介紹:研究人員對來自多份野生動物的1000多個樣本進行了宏基因組分析,鎖定了潛在的動物。進而,我們對動物樣本進行了分子生物學檢測,發現動物陽性率達到70%。我們也對病毒進行形態學鑑定。另外也對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證明穿山甲是潛在中間宿主。
  • 華南農大最新研究:新冠病毒由穿山甲和蝙蝠冠狀病毒重組而來
    比較基因組分析的結果表明,SARS-CoV-2可能源自穿山甲冠狀病毒樣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樣病毒的重組。在分析的25種馬來亞穿山甲中有17種檢測到了穿山甲冠狀病毒。被感染的穿山甲顯示出臨床症狀和組織學變化,並且抗穿山甲-CoV的循環抗體與SARS-CoV-2的S蛋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