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區需要一名翻譯,你能來嗎?」
「我來!」
疫情期間,來自塞內加爾的小夥子亞尼被困在了廣州。他主動在社區志願當起了法語翻譯,向更多的外國人普及防疫知識,配合社區工作,做好疫情防護。「正是有了無數的防疫人員,才保證了大家的生命安全。疫情期間,中國保護了我,我也要為中國做些事情。」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在長安大學舉行,來自省內高校的12名留學生,用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戰「疫」故事。
我在廣州當社工
本是再平常不過的春節探親,讓長安大學建築學專業碩士生、塞內加爾的亞尼在廣州有了一次畢生難忘的經歷。2020年1月8日,他整裝待發,去廣州與哥哥共度新年,彼時,他剛剛學習完一個學期的漢語,對漢語和中國初步有了一些了解,想趁著廣州之旅體驗南北方不同的風土人情。在廣州,他嘗到了風格迥異的粵菜,親情的圍繞讓他倍感這座南方城市的溫暖。
亞尼說:「除夕之夜,是中國人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我們入鄉隨俗,也期待著爆竹聲聲,辭舊迎新。可是,誰能想到,等來的不是春風送暖,而是黑雲壓城。」一場疫情鋪天蓋地襲來,徹底打亂了他的旅程。
平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在一夜之間變得死寂。「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擔心與害怕,從來沒遇見過這麼嚴重的疫情,也不知道它將如何發展。學校及時地開放了漢語線上課程,我努力記生詞,反覆聽漢語,充實的課程讓我的心總算平靜了一些。」
不久,廣州變為了高風險地區,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檢測讓他更加緊張,遙遙無期的隔離讓他感到無比煩躁。「我們開了漢語課程,你想不想來?」社區人員的一句輕聲問候,亞尼找到了方向,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就這樣,亞尼開始了在社區上漢語課的日子。隨著和同學們的交流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放鬆,社區的防疫工作人員每天都來跟他說說話,這讓他對新冠病毒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異國他鄉,是社區的防疫人員逐步打消了亞尼對病毒的恐懼,看著他們每天超負荷工作,挨家挨戶的普及防疫知識,送菜送肉,測量體溫,發放口罩,亞尼的心裡萌生了一個念頭:「疫情期間,中國保護了我,我也要為中國做些什麼。」
他主動向社區申請當起了社工,做法語翻譯志願者,向社區的外國人講解新冠肺炎防治知識,倡議他們佩戴好口罩,在家安心隔離。經過他的翻譯和耐心講解,不少外國人都充分理解了社區防疫人員的不易,願意配合他們的工作。
「看到很多和我一樣的外國朋友們心態變得平和,配合防疫,我心裡非常滿足。這是一場全人類的戰鬥,大家必須並肩合作。」亞尼說,在這段特殊的經歷中,他從被幫助者變為幫助者,從在忐忑中等待幫助,變為勇敢地跨出腳步去幫助別人。這期間,必須要感謝中國防疫人員的耐心和鼓勵,感謝學校的關心愛護,讓他在廣州的隔離日子,成為記憶中最溫暖的一段影片,時常播放,永藏於心。
快遞小馬的「博士廚房」
「小馬,你又來咧?」長安大學地質學專業博士生,來自盧安達的馬偉,在疫情期間收穫了一個特別的外號——「快遞小馬」。由於學校採取封閉管理,學生們出門採購和外賣點單非常困難,馬偉就和幾個同學一起,採購食材,自己做飯,為校內學生送「內賣」餐點。博士小馬在疫情期間變成「快遞小馬」,每天在兩個校區之間來回奔波,風雨不斷,為學生送餐。
馬偉說,那段時間,他們把學校的宿舍開發到了極致,房間不僅是臥室,還是教室、 圖書館、健身房、聊天室、理髮店和餐廳。通過網絡,他看到了在可怕的疫情面前,中國政府的責任擔當,中國人民的團結勇敢,他們的一舉一動感染著他。很快,他就申請了學校疫情防控的志願者。 每天脖子上掛著「抗擊疫情志願者」工作證,讓馬偉感到又驕傲、又激動。帶著水果、口罩、消毒水、體溫槍和登記表,充滿責任感地去巡樓。但幾天下來,聽到最多的卻是:「買不到吃的」「我不會做飯」這樣的話。
「既然我喜歡研究美食,又想在疫情期間做點事情,為什麼不在這樣的困難時刻為同學們做飯呢?」於是,他找到兩個合伙人:阿米特和張斯瑞。三個人對這個新點子完全贊成,便立即聯手開起了長安大學第一家「博士廚房」,每天一大早接受午餐預定,中午依次送餐,下午兩點開始接受晚餐預定,做好後準時送餐。
開始「營業」後,馬偉每天至少要在兩個校區之間來回跑7公裡路。 令人欣慰的是吃過幾次的朋友,都紛紛通過發圈、微信群等方式,誇讚「博士廚房」的飯菜既美味、又便捷。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第一個月內的學生點餐人數就超過了678人次。
疫情期間,他們成了封閉校園裡的大忙人,越來越多的在校留學生知道了馬偉的「博士廚房」。同學們都開始叫他「馬師傅」或者「快遞小馬」。老師還為他們想好了廣告詞:「要想一日三餐好,就來長大找馬偉」。
「我就是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報學校,回報中國。我相信,只有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扶持,才能迎來春暖花開。」馬偉說。
「英雄之城」武漢帶來的震撼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葉門籍學生海樂姆,分享了他前不久參觀「英雄之城」武漢的經歷。在武漢,海樂姆聆聽了中南醫院醫護人員的疫情報告,還了解到了諸多發生在武漢的抗疫故事。看到中國政府和人民一邊抗疫一邊有序復工,海樂姆的內心大受震動。他說:「這場難忘的武漢之行,我不僅學習到中國的抗『疫』經驗,而且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西安石油大學的國際學生阿單、海桑、西北大學的米拉斯分別交流了在疫情期間通過網絡學習漢語的經歷,陝西師範大學的葉麗婭還講述了在疫情中升級成為母親的獨特體驗。
通過這次活動,使留學生們增進了對中國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認識,更進一步的了解了中國在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經濟外貿等各個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大家深刻感到,一場疫情,聯結起了中外友誼,不分彼此,攜手抗擊病毒。留學生們紛紛表示,在中國,他們體會到了擰成一股繩的力量,也獲得了安全的保護,將特別珍惜在中國的學習機會,努力學好漢語,學好專業知識,更好地融入中國,融入西安。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朱雪嬌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