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閨蜜小小給我發消息,問我當初是什麼時候和孩子分床的,還向我討教有沒有分床的秘訣。我這才注意到他家孩子已經快四歲了,確實是應該儘快分床單獨睡覺了。
其實關於寶寶多大分床?最合適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的家長在討論,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早點分床睡以後獨立性比較好,也有些家長認為,全部孩子分床睡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應該等孩子自己主動提出分床睡。
其實,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這樣的,過早過晚都不好,家長要抓住「最佳」年齡。
李玫瑾教授曾表示:
孩子和家長分床睡最好不要太早,孩子3歲前,要和家長一起睡,3歲後再開始著重於和孩子分房睡。
太早分床睡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和焦慮感。而太晚分床睡則可能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邊界感和對性別的認知。因此最好能在「最佳」年齡也就是3-6歲完成分床睡。
那麼,家長要如何幫孩子接受分床睡呢?
1、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從小就和父母睡習慣的孩子,如果突然就讓他一個人睡,孩子多半會難以接受。尤其是三、四歲的小朋友,對父母的依賴性比較高,突然的分床睡可能會讓他產生恐懼。
所以建議家長提前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比如給孩子看一些關於分床睡的動畫片或繪本,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帶孩子到已經分床睡的小朋友家裡去玩,提前告訴孩子大約多久後他會有屬於自己的小房間。給孩子一個逐漸接受分床睡的時間,讓孩子接受分床睡這件事,甚至對分床睡產生期待。
我給大家分享一套《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
這套繪本中,有一本《自己睡沒問題》的故事,說的就是關於孩子睡覺的一些小問題。通過這個故事,孩子就能理解自己睡覺也是一種能力,孩子是因為長大才需要單獨睡。
這套繪本一共12冊,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浣熊一家,通過小浣熊哥哥和弟弟成長中遇到的小問題,幫孩子培養獨立的意識,通過以小浣熊作為榜樣,引導孩子積極的成長。
這套繪本在德國非常的受歡迎,幾乎是每個寶寶人手一套的功能性早教繪本。繪本的畫風非常具有故事性,對於低齡寶寶來說,其實是自己看也能從插圖中快速的獲取到信息。讀懂故事的內容。
2、注重「儀式感」
家長還可以利用孩子對儀式感的重視,提前讓孩子參與到房間的布置中,甚至選擇一個帶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比如孩子的生日。作為分床睡的日期。
最好在分床睡的當天,為孩子舉辦一個小小的儀式,慶祝他又長大了一點。這樣的儀式給孩子帶來的喜悅和驚喜的感覺能幫他衝淡一點對分床睡的恐懼。
3、睡前故事
如果家裡原本就有讀睡前故事的習慣,那麼在分床睡之後一定不要停掉。如果原本沒有這個習慣,在分床睡之後也最好能養成給孩子讀睡前故事的習慣。
和孩子分床時,最大的難題就在於孩子單獨在一個房間時,會因為害怕或焦慮睡不著。這時就非常需要家長陪著孩子入睡。睡前故事不僅能幫助孩子儘快入睡,家長讀故事的聲音也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感受到家長的愛護和陪伴。
給大家分享一天《上床咯!寶寶晚安故事》
這套睡前故事是由法國拉魯斯出版集團出版的,我當初選它就是因為拉魯斯集團是比較大的出版集團,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出於這種對品牌的信任我覺得這套繪本也不會差。
收到這套繪本時,我也確實很滿意,這套繪本的插畫配色非常明亮溫馨,插畫選擇的也是比較簡單的幾何形狀結合成的可愛形象,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簡單、可愛的形象特別受他們的歡迎。
繪本的主人公是森林中的各種小動物。而且繪本的故事大多圍繞著「睡覺」這個主題來進行。按照一周七天,七冊繪本。每一個繪本故事都對應了孩子的一個睡眠問題,無形之中也幫家長解決了孩子睡覺難的問題。
4、開門睡
有些孩子會比較害怕自己單獨在一個房間內,家長就可以在剛分床的那段時間暫時將孩子和家長房間的門打開睡覺。
一方面是給孩子適應的時間,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晚上突然醒了覺得害怕,也可以到家長的房間接著睡。
5、允許孩子偶爾同睡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要允許孩子偶爾回到大房間同睡。雖然孩子已經接受了分床睡,但並不代表孩子已經完全長大。
當孩子因為某些情緒上的波動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偶爾允許孩子同睡,讓孩子明白分床睡並不代表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疏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