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OS水族!
這裡說的爆缸可不是魚缸爆炸,而是大魚生小魚多到魚缸養不下,在水族圈就是有這麼一些繁殖能力極強的觀賞魚,它們大多體型不大,在大自然中處於食物鏈的中下段,沒有尖牙利齒來捕食和自衛,但是它們依靠龐大的數量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
1-孔雀魚
這是幾乎是所有養魚人都養過的觀賞魚,這些五彩斑斕的小魚有著飄逸的尾鰭,遊速不快非常優雅。這些在國內常見的小魚來自於遙遠的南美洲,屬於花鱂科。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曾經用罐頭瓶養過一對孔雀魚,到家沒幾天就生小魚,這些小魚逐漸長大,又生小魚,最後家裡能盛水的容器差不多都拿來養魚了......孔雀魚的繁殖很簡單,屬胎生魚,魚卵在母魚體內發育,剛出生的小魚就能遊動,而親魚在飢餓狀態下會吃掉自己的幼崽,所以要及時將母魚和小魚隔離。
2-瑪麗魚
其實這裡面包含了一系列相似的胎生魚,包括月光魚。它們的繁殖方式與孔雀魚相同,都是花鱂科的魚,只是孔雀魚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體系,所以把它們分開了。從遺傳的角度來講月光魚更原始,抗病能力更強,因為孔雀魚中很多都是人工近親培育的後代,存在生理缺陷。
3-藍曼龍
曼龍魚是絲足鱸科的觀賞魚,適應能力極強,在極端缺氧的環境中也能靠褶鰓呼吸,而且耐低溫。它們的繁殖也比較簡單,繁殖是雄魚會在水面築泡沫巢,然後追逐雌魚產卵,隨後雄魚將受精卵吐入泡沫巢中孵化,雄魚會不停地扇動魚鰭讓水流通過魚卵保證供養,魚卵2天後即可孵化,一次繁殖通常雌魚會產下500~1000顆卵。
4-迷你鸚鵡
慈鯛科觀賞魚,領地意識強。在剛進入國內水族市場時曾經一度炙手可熱,但由於其繁殖難度低,數量暴增,現在也躋身廉價觀賞魚行列。迷你鸚鵡繁殖前會自行配對,並築巢,通常是在陶罐等隱蔽處,然後雌魚會把卵粘附在陶罐壁上,雄魚跟隨給魚卵受精。大約7天後小魚便可孵化遊動,迷你鸚鵡在通常情況下都會保護幼魚,但是在極端飢餓狀態下也會吃掉小魚,並且迷你鸚鵡在帶小魚期間可以再次繁殖,這也是它們的恐怖之處。
5-雜鯛
所說的雜鯛其實就是三湖慈鯛中常見的幾種巖棲類慈鯛,由於互相雜交導致品種不純,其實論觀賞性雜鯛還是不錯的。三湖慈鯛的主要飼養難度在於打鬥損耗太大,其實只要掌握好魚缸空間和飼養密度,養定的雜鯛繁殖是很容易的。三湖慈鯛的繁殖方式為口孵,親魚完成交配後母魚會把魚卵含在口中,經過三周左右的時間小魚卵黃基本吸收完畢,母魚會在無危險的情況下把小魚放出來,一有危險又把它們藏回口中。人工繁殖為提高繁殖效率可以將母魚含的卵摳出來放孵化器孵化,其實很多三湖魚友的小魚都不隔離了,認其自生自滅。
6-斑馬魚
斑馬魚是水族市場上非常常見的小型魚,很多魚友也都有飼養,但是很少聽說有人繁殖,其實斑馬魚的繁殖也不難,主要是需要特殊注意斑馬魚會自食其卵。繁殖時最好用隔離盒或者鋪上一層石頭,這樣卵就會落入縫隙不容易被吃掉,產卵完畢將親魚撈出,讓魚卵自行孵化即可。
7-虎皮魚
原產於東南亞,也是很容易飼養的小型觀賞魚,但卻鮮有人繁殖,原因和斑馬魚類似,由於繁殖行為不明顯,加上卵體積太小,不注意觀察很難發現,而且虎皮魚也有食卵的習慣,所以很多魚友的虎皮魚可能已經繁殖了,但是小魚未孵化可能就已經葬身魚腹了。虎皮魚繁殖時雌魚會選擇在水草叢來產卵,同時雄魚就會讓卵受精,由白色變為深色的小卵就說明受精成功。卵會在兩天內孵化,靠吸收自身卵黃慢慢長大,待吸收完畢就可餵蛋黃或孵化的豐年蝦。
本文由OS水族整理編寫,更多養魚知識趣事歡迎關注OS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