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全景
傘架組裝
原材料加工
制傘成品
(海峽之聲記者 鞠先鶴 黃偉華 江德能)東石被稱為「傘都」,是全國最大的傘具製品及制傘原輔材料生產和出口集散地之一。東石鎮人最引以為傲的說法是,全世界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打的是東石傘。
時光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整個東石鎮還找不到傘的影子。在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鼓舞下,上個世紀80年代,東石鎮梅峰村的蔡正享、蔡正勸和蔡正祿兄弟,在家門口辦起了梅峰來料加工廠,開啟了東石鎮現代雨傘製造業的大門。上世紀80年代後期,福建省首家臺商獨資傘業企業——富興公司落戶東石,從臺灣引進先進的制傘技術和設備。富興的發展,輻射帶動了周邊的蕭下、金甌、涼下、劉厝等村的傘業企業的發展,在東石形成了一些制傘專業村。
在慢慢掌握了制傘技術和管理經驗後,愛拼敢贏的東石人紛紛開始自己辦廠創業。很快,東石制傘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鴻盛雨具有限公司的王清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起初,公司主要是貼牌加工,由於當時市場求大於供,生意還算不錯。」 王清鴻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快速發展其實也埋下了很大的隱患。由於款式單一,價格越拼越厲害,東石傘業的發展逐漸步入瓶頸期。2009年上半年,由於國際市場需求驟然下降,鴻盛產品庫存額超過500萬美元,是東石全鎮庫存最多的企業。
在反思原來的盈利模式後,王清鴻很快認識到,要想徹底讓企業擺脫被動局面,必須做自己的品牌與渠道。從2010年年底開始,鴻盛公司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國外客商的一些低利潤的貼牌訂單。與此同時,從2011年開始,鴻盛公司每年投入上百萬美元,在巴西、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布設銷售網點與辦事處,開始銷售自主品牌產品「雨中鳥」傘具。
「我們的品牌傘利潤率在10%左右,我們拿出5%用作廣告費和品牌推廣費,2%左右返利給當地的經銷商和銷售商。雖然利潤所剩不多,但是一定要這麼做,我們必須先撬動和打開當地的中高端傘業市場。」王清鴻說。
在品牌輸出的策略下,一扇扇國外市場的大門朝東石傘業打開了。在鴻盛公司走廊的一角,懸掛著一張王清鴻和衣索比亞總統夫人的合影。「這是去年底,衣索比亞總統夫人到我們公司參觀時拍的。她非常希望我們能到衣索比亞去開辦工廠。」王清鴻介紹說,「目前我們在許多國家,像俄羅斯、巴西,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東南亞的緬甸等,都設有自己的辦事處和總代理,都有自己獨立品牌的客戶。」
「現在公司沒有淡旺季之分了。」王清鴻說,一方面是因為銷售渠道比較成熟,堅持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是公司從原材料加工到產品研發,從製作成品到銷售終端,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完整的配套設施,雖然生產環節佔據較大成本,但總體反應會比較快,利於公司搶佔和開拓市場。」
如今東石已形成了完整的雨傘產業集群。全鎮制傘企業有300多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人民幣的企業13家,產值超500萬的企業有132家。憑著閩南人身上的拼搏精神和氣質,東石人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東西歐、南北美、中東、非洲、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於是有了「撐起東石傘,走遍五大洲」的說法。(共1260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