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有兩大名牌晴雨傘:一把是杭州的天堂傘,一把是福建東石鎮的梅花傘。東石鎮人最引以為傲的說法是,全世界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打的是東石傘。
這個位於閩南金三角晉江市西南部、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小鎮,曾是著名僑鄉和港口古鎮,如今卻已是全國最大的傘具製品及制傘原輔材料生產、出口集散地,全鎮擁有傘業企業近300家,年出口交貨值近4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近四成。
「中國傘都」,名副其實。
自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第一家制傘廠以「來料加工」起步至今,東石傘幫走過30年的荊棘路,出過不少在國內製傘業響噹噹的人物,但其中有兩位特別值得大書一筆。
蕭清倫到東石鎮興辦了福建省內首家臺商獨資傘業企業富興公司,此舉真正改變了這個小鎮的命運。
傘幫之父:返鄉臺商蕭清倫
1980年,東石鎮梅峰村的蔡正享、蔡正勸和蔡正祿兄弟,在家門口辦起了梅峰來料加工廠,開啟了東石鎮現代雨傘製造業的大門。在此之前,整個東石鎮連一個做傘的小作坊都沒有。
但真正帶領東石傘業走上正軌的,是一個叫做蕭清倫的人。土生土長的東石人提到蕭清倫,都會豎起大拇指,說東石傘業有今天的江湖地位,蕭的功勞最大。
在蔡氏兄弟的梅峰來料加工傘廠開辦後7年,蕭清倫到東石鎮興辦了福建省內首家臺商獨資傘業企業富興公司,此舉真正改變了這個小鎮的命運。
蕭清倫老家在東石,他早年去香港謀生,後轉往臺灣發展。80年代中期,他頻繁來往於港臺兩地,在臺灣一些地方發現許多女孩子都在廠裡手工縫傘,就萌生一個念頭:家鄉東石有那麼多人,不也可以做做這門生意嗎?
1987年,蕭清倫在臺灣找到一家制傘廠,出高價買回一臺制傘用的高頻焊管機,同時從臺灣引進操作設備的技術人才。蕭曾回憶說,當初那臺機器花了他新臺幣300萬元,而一般來說同類機器市價不過100多萬元。有人猜測可能是當年這種機器奇缺,蕭又急於回鄉投資,只有重金求購。
富興的工廠在東石鎮開工時,吸引了當地許多年輕人進來打工,不少人掌握了一些制傘技術和管理經驗之後,就決定自立門戶。據說,東石鎮一度有六成左右制傘企業的老闆,是當年從富興公司走出去的,其中不下20位的企業規模相當大。
這些「出走」的老闆辦的企業裡,20餘年來又培養了一批批新的老闆,這種滾雪球式的急速發展態勢,使東石傘業終成氣候。
據東石鎮副書記朱新旭介紹,鎮上的傘廠從一家變成10家,再變成上百家,從全是做成品傘,到後來各自分工,有專門做傘骨、傘套和傘布的,產業集群初現。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東石鎮管轄的蕭下、金甌、梅峰、涼下、劉厝等村紛紛形成各具特色的制傘專業村。如今業內頗有名氣的富隆洋傘公司董事長王文筆、雨絲夢洋傘董事長劉基安,都是那時候起家的。
難得的是,蕭清倫對「徒子徒孫」們生意的紅火甚至趕超並不生氣,而是多有鼓勵和幫助,以至於東石無論地方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常常感慨其胸懷之寬廣。
後來擔任東石制傘公會會長蕭清倫說過一句話:「只有共同把產業做大,(富興)公司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日用雜品協會理事長尹果對蕭的評價是「對東石制傘行業崛起有貢獻的人」。
王安邦和東石傘業是幸運的。當他們誤打誤撞殺入歐美市場時,恐怕並不很清楚一把在國內主要用來擋雨遮陽的晴雨傘,在講究生活品位的歐美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傘幫中堅:梅花幫主王安邦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快速發展,也給東石傘業留下了很大隱患。由於製作款式單一,銷售渠道雷同,各廠家難免互相肉搏,導致利潤急劇下滑,到90年代中期,當地許多制傘企業都面臨倒閉之虞。
國內市場難有騰挪空間,部分頭腦靈活、視野開闊的東石傘企老闆,開始把目光轉向海外。現任梅花傘業董事長王安邦,就是最早走出國門打拼市場的人。
據現任東石鎮經濟顧問的張步深老人回憶,當年王安邦一句英語不會講,但就是敢自己跑出國找生意。「什麼是東石商人的精神?看看王安邦就知道!」 張步深說。
1991年,王安邦帶著兩把傘一個計算器,隻身一人南下廣交會。由於沒有進館證,只好蹲在門口等著。在當時供職於福建省外貿中心的朋友幫助下,趁午休之機,與兩個外出吃飯的美國客商在餐桌旁搭上了話。
王安邦日後對這段經歷也印象深刻,「第一次和老外做生意,他講的我聽不懂,我講的他也聽不懂。」硬是靠著這股狠勁,王安邦拿到一張10個貨櫃總值100多萬美元的訂單,從此走上了國際貿易的漫漫徵程。
張步深說,東石的企業喜歡模仿,別人看到王安邦一戰成功,走向海外,於是一家、兩家到八家、十家,東石傘的出口業務居然做得風風火火了。
王安邦和東石傘業是幸運的。當他們誤打誤撞殺入歐美市場時,恐怕並不很清楚一把在國內主要用來擋雨遮陽的晴雨傘,在講究生活品位的歐美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在歐洲不少國家,由於氣候潮溼多雨,一把黑色直柄雨傘是一位紳士出行的必需裝備,而一把漂亮的陽傘,則是凸現淑女魅力的一大法寶。除了基本功能外,晴雨傘附加了越來越多的時尚元素,一般歐洲國家的中產人家,通常存有超過一打以上的各色精美晴雨傘,來搭配不同場合和服飾。
正是國際市場上的「雨傘情結」,讓東石傘絕處逢生,活出了一片新天地:每年近40億元人民幣的出口交貨值,佔了全國同類產品近四成的出口份額;每年近千種各類新產品銷售到海外120餘個國家和地區;東石鎮一地晴雨傘產量已佔世界生產總量的23%以上。大多數有知名度的東石制傘企業,都是在這一階段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
2002年前後,主要依靠貼牌加工的東石傘業,再次受到了嚴峻挑戰。隨著土地、用工等成本上漲,貼牌加工利潤微薄的軟肋凸顯,企業的生存空間變得狹小。而儘管「東石製造」成功地讓「東石」這一地理標識得到了國外客戶廣泛的認可,但東石仍然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
這一次,又是王安邦站了出來。
為了讓公司生產的「梅花傘」名正言順地走向世界,王定下一條規矩:凡是外商指名要訂「梅花傘」的,都可以享受價格優惠並免交訂金;如果是貼牌加工,不僅價格翻倍,還要看生產線是否能安排。
這條規定乍聽起來有些奇怪,但執行起來反倒讓外商對「梅花傘」刮目相看。據最新統計,王安邦的公司年生產350萬把洋傘,有4/5以「梅花」品牌出口,產品銷往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9月25日,梅花傘業成功登陸深交所(002174.SZ),以其為代表的東石傘業第一次真正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目光。 此時,在制傘行業6個「中國名牌」中,梅花、雨中鳥、雨絲夢和金鷗中國四家出自東山的知名企業集體崛起,穩佔四席。
王安邦挾「梅花傘」颳起的資本市場旋風,令本地同行心動不已。2008年初,鴻盛雨具以310萬元的競標價將陽光洋傘攬入懷中,這是東石傘業首次資本併購嘗試。按計劃,與梅花傘業對門而立的鴻盛雨具將於今年內爭取上市。
(責任編輯:黃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