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東石傘,走遍五大洲。東石作為「中國傘都」,制傘業是晉江東石一大傳統支柱產業,東石是全國最大的傘具製品及制傘原輔材料生產和出口集散地。然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復工復產比往年時間推遲,外貿訂單大幅減少、產能下降明顯、用工緊張……這些成為制傘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東石制傘企業壓力不言而喻,但危機與機會並存。對外,拓展國內渠道,開啟線上渠道,深入挖掘國內市場,培育發展新動能;對內繼續加大研發力度、降本增效。
目前看來,積極自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透過此次疫情,也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發展近40年歷史的產業:儘管有完善的產業鏈及深厚的外貿基礎,但產業集群的價值沒有得到最大化發揮,生產模式及品牌營銷還需進一步提升,而這也將是晉江制傘業下一步的發力方向。
大盤幾乎「腰斬」考驗傘企資金鍊
「今年公司自復工以來,2個月時間,很艱難地接到了不到2萬把訂單,去年同期的數據是20萬把。」東石一家制傘企業外貿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每年4月份都會有500萬元的貨物出海,今年年初到現在只出200萬元,另外300萬元的貨物積壓在倉庫,客人尚未提貨,現金流壓力大。
「跟往年相比,今年的訂單同期下降了50%。為了留住工人,公司把外協的訂單都收回來了,並縮短了員工的上班時間。」東石一家制傘企業負責人說。
這種情況在如今的東石傘企是常態。記者走訪東石傘具行業獲悉,面對訂單萎縮,原本規模較大的成品傘企業為了保住生產,只能把外發的訂單收回。
對於東石傘企來說,更大的問題還不是接不到訂單,而是此前客戶已經下好訂單但不來出貨。客人不出貨就意味著訂單餘款沒有支付,客人只支付了10%~15%的定金,有的甚至連定金都沒有支付,這給工廠造成了很大的資金鍊壓力。
「今年的目標是能活著就好,上半年由於有去年遺留下來的訂單,生產還可以維持,進入下半年,訂單壓力加大,客戶多在觀望,不敢下訂單。」東石一家傘企老闆告訴記者,下半年才是真正考驗企業的時刻,對企業資金鍊是個很大的考驗。
資深傘具貿易人張先生告訴記者,正常思維是現在傘具行業進入淡季,下單貨品貨期應該會更快,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由於整個行業訂單不足,特別是電鍍加工廠,要等到訂單達到了一定量再投入生產,因為小訂單加工廠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即使是在旺季一星期可以出貨的訂單,現在一個月還不一定可以出貨。「沒訂單很焦慮,有一點訂單也很焦慮。」張先生說,整個大盤不給力,原材料供應、工人到崗、生產線開工都不順暢。
線上線下發力爭奪國內市場蛋糕
原本的外貿訂單無法支撐工廠生產,東石傘企不得不將破局點放在國內市場上,通過嘗試各種此前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玩法,爭奪國內市場蛋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福建集成傘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成」)啟動了電商項目,產品將於近期上線。「上半年集成海外訂單總體還不錯,業務與去年同期持平。但進入下半年,訂單形勢開始不太明朗。與此同時,依據往年的情況,上半年國內市場將完成70%以上的業務量,但今年上半年國內訂單斷崖式下降,下半年才開始有一點回暖的跡象。」集成副總經理林貞雙表示。
事實上,在集成之前,已經有企業嘗到了線上突擊國內市場的甜頭。
「香蕉」是東石一家傘企推出的品牌,如今這個品牌儼然一副「網紅」的派頭,頻頻亮相小沈龍、辛巴、景甜等主播及明星的直播間,並取得不俗的銷售成績。
在香蕉傘創始人肖春雷看來,任何一個家庭都有傘的需求,傘具作為日用品,雖然使用頻次受天氣限制,但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關鍵還是在於產品的開發,消費者更青睞新的東西,所以每年都要更新產品,好看的傘面設計更容易吸引消費者關注。因此,香蕉傘每年都會推出多款新品。當下,肖春雷正投入精力研發明年新品,目前產品的雛形已經出來。
而已經在國內市場上沉澱多年的福建優安納傘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安納」)更是為其他同行提供了另一種可參考的操作模式。針對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在具體操作上,優安納採取小團隊遊擊戰的作戰方式,小團隊獨立運營某一個市場或渠道,在業務的拓展上更聚焦,試錯成本也較低。在不斷探索和試錯中,優安納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目前,線下商超及零售連鎖渠道覆蓋全國各個省市。
持續研發投入用創新降本增效
一方面嘗試突擊國內市場,另一方面持續研發創新降本增效,成了不少東石傘企在這個特殊年份裡的共同舉措。
就在今年,梅花傘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梅花」)通過對塑料制傘設備(專機)的技術改造,實現了原材料成本節省3%,人工成本節省約5%。預計今年10月份的時候,還將完成另外一項技改,屆時在生產速度加倍的基礎上,人工也將進一步降低,降本增效的成果將進一步顯現。
無獨有偶,優安納在生產穩定有序推進的同時,進一步鼓勵公司內部全員創新。據了解,疫情期間員工的創新提案項目明顯提升。其中《針對傘用面料自動軋花邊的自動化裝置研究開發及應用》項目,已被科技部推薦作為「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立項。
「一場疫情,給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思考和挑戰,這也倒逼著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該項目是在疫情期間立項的,希望通過提高工藝的自動化程度,助力企業更好地復工復產,進而提升制傘業的自動化水平。」優安納總經理王翔鵬說道。
除了原有傘企的內部持續發力研發,新生力量的注入也為這個行業帶來更多科技助力。
就在不久前,東石制傘業首家智能工廠——福建聚贏傘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未來三年中,該公司計劃投入7000萬元用於自主研發的傘中棒智能裝配流水線的搭設,為全國成品傘企業提供高質量的配件加工服務,預計年產各款式晴雨傘中棒3億支,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左右。
「制傘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代工是大趨勢。」晉江市東石鎮副鎮長陳奕忠表示,東石制傘業首個智能工廠的成立,將有望帶動東石制傘產業智能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促進東石制傘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降低成本,提高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記者觀察
發揮產業帶優勢 彌補國內渠道基因不足
透過此次疫情,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晉江東石制傘企業線上渠道的基因不足。
相比東石傘業在國內的最大競爭對手浙江同行,我們的核心優勢點在於產業鏈的完整度。截至目前,東石依然是全國最大的傘具製品和制傘原輔材料的生產和出口集散地,也是全國制傘行業產值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研發和標準機構最完善的晴雨傘生產基地。多年來,東石鎮每年為全國各大產區提供了80%左右包含中棒在內的傘配件供應,在原材料上具有競爭優勢。
說到底,供應鏈優勢即工廠優勢。在拓展國內市場的進程中,如何更大限度發揮這一優勢?業界其實已經有了探索。在業界有識之士看來,工廠基因濃厚的東石制傘企業,線上跳過B端直接進入C端難度較大,但可以另闢蹊徑,以產業帶的方式,由政府牽頭,與1688網進行產業帶的合作,突出產業帶的優勢,進一步擦亮「中國傘都」的品牌。
不管未來外貿形勢如何,東石傘業的這一短板,是到了補齊的時候了。
(記者_曾小鳳 董嚴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