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眼中的聖誕節,我們賦予了它很中國式的東方色彩
撰文丨墨黑紙白
一、當過不過聖誕節之爭在今年突然不再成為焦點
今年的聖誕節應該是最近幾年爭吵最少的聖誕節,人們不再就意識形態、東西方文化的不接觸、不認可進行爭論,這在紙白君看來是很好的一個現象。
紙白君前幾年每年參與聖誕節該不該過的輿論混戰時,一直提倡的都是相互融入、相互運用、相互進步的觀點,但這在平常年不會得到吃瓜群眾們認可的。
在他們的眼中,一切非中國的都是不好的,一切外來的都是要抵制的,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尚未跟上國際社會的淳樸思維,但壞處也是大於益處的。
今年唯一不同的是,不僅我們遇上了最苦難年,整個國際社會都遇上了最苦難年,於是很多爭執都在疫情的不斷肆虐下或消除或彌合。
這也是疫情所教給人類的,在巨大的危險面前,相互抱團,相互取暖,相互幫扶,共同難關,於是今年的聖誕節,大家更關注的是心理安慰與消費欲望。
我們來看被我們譽為中國版聖誕老人的「鰲拜」扮演者徐錦江先生是如何看到聖誕節的:平安夜吃蘋果就像橙子和成功,柿子和喜事,這是中國文化的體現。
所體現的是對平安的寓意,是一種心理感受上的人文關懷,蘋果和平安夜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聖誕節,我們賦予了這個節日一個東方色彩。
也許時間久了,西方人會好奇的問,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平安夜互送蘋果,當他們理解了中文詞語的發音與意義,就會形成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二、今年全球最需要的就是平安,聖誕節被熱衷只是在寓意上
徐錦江先生的這三段深入淺出評論確實甩很多評論人幾條街,不是因為他的話過於深度,而是因為他的話過於淺出,用來彌合中國人對聖誕節的認知分裂。
大多數時候評論人是從文化、文明的相互交融角度深度去解析我們為什麼不必抵制聖誕節,但這種深度無法很好的與世俗認知達成點線相接,還適得其反。
而對徐錦江先生的認知,紙白君也特意在寫本文前在網上做了個短評,收到的幾百條網友回覆中,基本沒有人再去爭論該不該過,而是發現了有趣的融合。
是的,有趣的融合,人們發現,我們本身就不是和西方人一樣在過聖誕節,而是在用中國化的方式在聖誕節這天,為自己找尋心理安慰與消費自我說服。
我們今年整體社會的策略是什麼?其實就是倆字——消費。而聖誕節這些年來一直在中國深入是因為什麼?還是消費。
有些人一直認為聖誕節來中國就是坑中國人錢的,但當我們真的缺乏消費動力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聖誕節對我們中國的消費拉動是不可小覷的。
三、對外交流與融合學習是寫進我們中華千年文化史基因庫的
這種融合對我們中國來說可能有上千年歷史了,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漢唐宋,這種對外交流與融合的多元文化一直是我們的基因,只是或多或少。
而我們現在的中國已經邁入現代化的世界,這種基因應該更勇於去開拓,才能對競爭和收穫有更多的認知,抵制不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問題。
我們來看義烏,一個月前,浙江義烏一個加工廠內,一個寫滿疲憊的女工,正趕著通宵,為一筆12月的國際訂單忙碌著。
這個晚上的加班費,可以讓她請自己孩子在肯德基點上一份豪華的全家桶。在義烏「聖誕村」,周邊有600餘個工廠和作坊。
每年都會生產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聖誕相關產品,向全世界出口。光是在美國,中國製造的聖誕飾品進口市場的92%。
這些工人自豪地說:「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聖誕禮品加工廠,全世界每10棵聖誕樹中,就有9棵源自中國」。
這些工人的辛苦與自豪是很多反對過聖誕節的人看不到的,他們不理解賺錢的辛苦不易,他們也不理解不是我們在過聖誕節,而是我們用聖誕節做很多事。
與其說是聖誕節影響了我們,不如說是我們借聖誕節對我們的影響,來同時完成對外輸出聖誕節的影響,9棵聖誕樹源自中國的影響就是很好的佐證。
四、聖誕節每在我們中國深入一步,我們的春節也在海外深入一步
現在西方人可能還不太了解,當他們的孩子們從聖誕樹一年年的許願中長大成人,他們某天疑問聖誕樹來自哪裡的時候,對我們中國會感謝和充滿敬意。
當然也有人質問:中國的節不好好過,卻熱衷西方人的節,長此以往……對於這樣經不起推敲的質問與結論,紙白君只能說思維仍需進步。
我們來看徐錦江先生對聖誕節的總結:送平安、能All Buy,平安與財富,這種東方式新平安夜,讓聖誕老人和財神合二為一,是我們年末迎新年的新潮流。
好像看起來真的是我們被聖誕節臣服了,但一個東方式新平安夜又將這種臣服變成了融合,同時我們也在輸出我們的春節。
在每年春晚最後,都要奉上各國政要和人民對我們中國春節的祝福和友好表達,這是在彰顯我們不僅過西方人的東方化節日,西方人也過西方式的春節。
相信不少抵制聖誕節的人,在春晚上看到西方人對我們春節祝福一定是自豪的,認為我們強大了,但禮尚往來都做不到,這份強大也就少了很多色彩。
要時刻謹記我們華夏本來的精神面貌:開放、包容、學習,每當我們華夏文明得以璀璨無不是這三個詞最發揮的時候,而文明被迫放緩則因這三個詞雪藏。
落筆之際紙白君再嘮叨一句:聖誕走進來,春節走出去,這是我們中國面對未來世界所建立的文化互融方式,未來還會有更多類似互融方式,切勿汙化之。
2020—12—26落筆於墨辯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