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2020-12-03 懂球帝官方

▲ 颱風」畫眉「,於2001年12月27日3:35(世界協調時間)由Terra對地觀測衛星搭載的成像光譜儀拍攝,最大持續風速為75節。圖片/NASA

-風物君語-

颱風,中國人的怕與愛

2020年上半年,多災多難。洪澇災害的「七下八上」還在持續,東南沿海又迎來了脾氣暴戾的老熟人——颱風

今年的颱風可謂「雖遲但到」。八月一開始,「黑格比(鞭子)、「米克拉(雷天使)就先後登陸我國。其中,前天剛在福建漳浦登陸的「米克拉」尤其急躁,僅用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從編號到登陸的全過程

▲ 2020年8月11日,颱風「米克拉」來襲,漁船遊艇陸續進入到高崎避風塢躲避颱風。攝影/王火炎

颱風過境,美景退場,大地卸妝;漁場關閉,港口打烊;村落夷為平地,陸地成為汪洋。

▲ 2019年8月,浙江台州遭受颱風「利奇馬」襲擊,城市變成一片汪洋。圖片/人民視覺

對於颱風,沿海居民早已見怪不怪。「欲臨大洋,必承其風」,通過下圖,可以看出颱風與我國的「交情」何其深厚:

▲ 1945年以來、每年的1號颱風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以及累計登陸地點和登陸強度。製圖/Paprika

颱風究竟從何而來,它的力量源泉又是什麼?颱風中的中國人,如何生活?

颱風到底是不是一種「風」?

從氣象學角度說,颱風並不僅僅是一種風,而是一種帶著地域標籤的熱帶氣旋,或是一種風力強度的級別。這事還得從「熱帶氣旋幼兒園」——海洋說起。

「幼兒園」裡都有誰?

熱帶氣旋幼兒園的地盤很大,覆蓋了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洋面,也是氣旋們的「風生起跑線」。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汽離開溫暖的洋面、向上蒸發,又在高空遇冷降下,途中不僅把散失的熱能轉化成了動能、帶起了風,還順便形成了一個低壓區。趁此機會,更多水汽加入了「一上一下」的循環。在地球自轉的助力下,這臺「熱力引擎」不再滿足於原地工作,開始放飛自我、邊跑邊轉……

一個新鮮的熱帶氣旋正式入學了!

▲ 颱風結構示意圖。內容繪圖/劉震宇,製圖/Paprika

按照「生源地」,來自西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及其鄰近海域的熱帶氣旋被分入「颱風班」,來自東太平洋、大西洋的被分入「颶風班」,來自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則被分入「氣旋風暴班」。有時,嚴格的氣象學老師還會對颱風班的學生進行「分班考」,只有強度達到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才能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颱風」

至於另一個大名鼎鼎的熊孩子——龍捲風,則是在雷暴雲團中、由強對流空氣產生的空氣渦旋,和熱帶氣旋們的「生源地」完全不同,個頭大小也有著巨大差異。

▲ 龍捲風內部示意圖。內容繪圖/王躍,製圖/Paprika

▲ 龍捲風可以在地面觀看,但想看完整的颱風,就得跟風雲衛星肩並肩了。圖片/視覺中國

颱風,就是「來自臺灣的風」嗎?

對中國人而言,颱風的英語Typhoon是個又好記又親切的詞。根據研究,這個「諧音梗」很可能是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結晶。在希臘神話中,Typhon是象徵風暴的巨人,這個名字被阿拉伯人保留並帶入印度,於16世紀以Touffon的形式進入英語。神奇的是,17世紀,toi fung(普遍被認為是粵語「大風」的發音)也以近似的形式——Toffoon——進入了英語。

歐亞非的交流古已有之,這種殊途同歸的融合併非不可能。

如果不考慮語言流變,把「颱風」直接解釋為「來自臺灣的風」也有一定合理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登陸我國的超強颱風中,約3/4在臺灣省登陸,花蓮縣承載的颱風登陸次數更是高居全國榜首。一些初次登陸臺灣、二次登陸福建的颱風,強度平均下降了30%;由於受到臺灣島的阻擋,共有66個強颱風在二次登陸福建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福建:「感謝海對面的姊妹。」)

▲ 2015年9月,颱風」杜鵑「襲擊臺灣省,烏雲壓在臺北101大廈的腦袋尖兒上。圖片/維基百科

颱風的得名有故事,颱風的名字更有故事。每年颱風季,人們都能記住幾個新名字:「悟空」飛走了,「杜鵑」著陸了,「山竹」滾過來了……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是世界氣象組織的14個成員國家和地區各自提名10個、經由全體認可的結果,然後按英文首字母排序,循環使用,年復一年

▲ 使用中的颱風中文名稱一覽表。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為颱風命名。框線加粗的部分,就是今年的1~30號颱風的名字。製圖/密林

對於造成嚴重傷亡和損失的颱風,颱風委員會經過討論確認,會將它的名字拎出名單、與這場颱風綁定,不再參與循環,也就是新聞常說的「除名」。騰出的空位,則由該颱風的命名成員提交新名字補上。

▲ 2016年9月17日,颱風」莫蘭蒂"過境廈門,工人們正在搶修高壓電塔。因造成巨大損失,「莫蘭蒂」被颱風委員會除名。攝影/王火炎

颱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遭遇颱風襲擊最多的國家之一。

▲ 颱風生成位置、生命周期及沿海地區危險等級。地圖上的灰色部分為受影響的地區,臺灣省暫無詳細數據。製圖/Paprika

除了預防和忍受,我們似乎對颱風無計可施。畢竟,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試圖轉守為攻的舉動都是徒勞。讓我們通過數據感受颱風的能量:據中國天氣網科普資料,假設颱風中心半徑附近100公裡以內均勻出現了50毫米的降雨,降雨一小時釋放的熱量就相當於2600多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

▲ 2020年8月10日,颱風來臨前,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烏雲密布。攝影/劉一村

颱風能影響多少個省?

颱風來襲,我國東部、南部沿海地區首當其衝。除了為大陸「擋風」的寶島臺灣,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也對颱風的力量深有體會。在颱風監測技術尚不發達的1956年,颱風「溫黛」登陸浙江省象山縣,造成超過3000人喪生,「溫黛」也被老一輩人心有餘悸地稱為「八一大颱風」;2014年,建國以來的最強颱風「威馬遜」登陸海南文昌,88人因此遇難

▲ 1956年8月,颱風」溫黛「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圖片/網絡

除了奪走生命,颱風帶來的大風大雨,也把前線地區塗抹得一片狼藉。2018年9月,「山竹」過境,深圳人民一覺醒來,發現上班的路途變成了「叢林大冒險」。動物園的飼養員們卻從颱風留下的爛攤子裡發現了寶貝:平日裡稀缺的粗樹枝、樹幹,現在要多少有多少,可以好好改造一番動物籠舍。

▲ 上圖:2018年颱風」山竹「襲擊深圳時的場面。攝影/Miscelanea Noticias 下圖:2019年8月9日,浙江台州石塘金沙灘浴場,颱風「利奇馬」的強風引起的驚濤巨浪。圖片/人民視覺

對於不必「靠天吃飯」的城市居民,颱風是可以調侃、甚至值得期待的,但對於農民,颱風帶來的是深深的無奈。「山竹」橫掃農田,造成華南地區香蕉、甘蔗等經濟作物大面積倒伏,農田內澇。而剛剛過去的「黑格比」,也讓浙江磐安的藥材種植戶損失慘重。

▲ 颱風的第二破壞力——強降水。上圖:廣東陽江因颱風引起的強降水導致市區內內澇嚴重。圖片/人民視覺。下圖:菲律賓Itogon, 颱風「山竹」帶來的強降水引起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導致至少30人死亡。圖片/視覺中國

在颱風較少直接登陸的江蘇、山東地區,颱風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容忽視。2018年8月,在颱風「溫比亞」的影響下,江蘇徐州的劉集鎮突發強風,超過一千戶居民房屋受損,一名兒童不幸遇難。今年年初向武漢捐贈蔬菜的山東壽光,也因「溫比亞」損失了大量蔬菜大棚,引發全國性菜價上漲。

▲ 2018年8月,颱風「海燕」過境,給菲律賓留下一片狼藉。圖片/維基百科

繼續北上,「傳統颱風區」似乎越來越遠,但颱風掀起的風雨不會輕易止步。2018年7月,颱風「安比」從菲律賓東部海面出發,卯足了勁、一路向北,讓3000公裡外的京津冀下起了大暴雨。2019年,颱風「利奇馬」帶來大雨大汛,更是使遼寧省內15.5萬人緊急轉移。

▲ 2018年7月,受颱風「安比」影響,北京迎來雷暴天氣。攝影/吳學文

除了沿海岸線「豎著走」,颱風還能深入中國版圖、「橫著走」。

在陸地上,由於地形阻隔、地面摩擦、海上能量斷供,颱風的強度大大減弱,但仍能引發次生災害。2013年,颱風「尤特」為湖南省藍山縣帶來了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降雨。大雨引發泥石流,9人不幸遇難。面對颱風的「魔法」,就連深居內陸的雲南也難以倖免——據統計,在雲南15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中,一半與颱風或熱帶低壓直接相關

從古至今,颱風中的中國人如何生活?

在沒有「太空之眼」的古代,面對暴虐的颱風,先民們採用最樸素的手段,總結出了一套預測方法。雖然準確率無法與今天同日而語,但也足見中國人與颱風的淵源之深。

▲ 影響中國的颱風路徑與範圍。製圖/王躍

根據《蘇州地方志》,颱風曾導致太湖水位大漲:「三國(吳)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風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長慶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另一部著作《唐國史補》,則真實記錄了人們面對颱風的恐懼:「颶風大起……驚畏者不敢屋居,以懼覆壓……此閣輒屢浮動,寺僧皆大呼佛。風定而視之,則柱離於礎尺餘矣。」

福建沿海漁民將「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視為颱風的徵兆。這個被稱為「颶母」的天空現象,指的是地平線上呈摺扇打開狀的雲朵,也就是輻輳狀捲雲。發光浮遊生物、魚類、海鳥也是「颱風指標」之一,漁民相信,如果它們突然聚集在淺海表面,或停在船上不願離去,就意味著颱風將至。

 ▲ 颱風最愛在八月、九月扎堆拜訪中國沿海。製圖/Paprika

由於颱風不時侵襲,古代漁民的居所都很簡陋,情況不妙時可以捨棄房屋、避入山洞,災後重建也不會太費力。但隨著浙江、福建沿海定居人口增加,退避的成本越來越高,人們轉而選擇堅守陣地,房屋的抗風能力也逐漸增強:充分利用山勢構成的天然屏障,用沉重的大石砌牆,建造廂房、降低主屋承受的氣流強度,用蠣殼燒灰、調成「膠水」,把屋瓦緊緊粘在一起……如此種種,造就了沿海村落別致的建築風景

▲ 位於浙江台州臨海邵家渡嚴坑村的石屋古村。攝影/陳學誠 

現在,除了加固房屋,我們有了更強大的防禦手段。在衛星、計算機、發達的信息傳播、日益完善的應急機制的配合下,我們得以實現越來越多的「颱風零傷亡」。

沒有颱風,世界並不會更好

雖然颱風常常帶來令人揪心的破壞和傷亡,但正如沙漠能控制大氣環流、火山能為土地「施肥」、地震能保持地球巖石圈受力平衡,如果沒有颱風的「宏觀調控」,我們的生活恐怕會更糟。

沒有颱風這個「快遞員」,南海、太平洋的水汽就難以抵達內陸。「龍舟水」、「梅雨季」之後,中國南方就進入了伏旱,天氣酷熱難耐,農業生產所受的威脅也逐漸嚴峻。此時,就需要颱風給乾旱的大地好好降降溫、補補水。此外,感謝颱風對海洋的攪動,將營養物質輸送到不同海域,餵飽海洋生物,讓漁業捕撈得以維繫。

▲ 颱風帶來的降溫降雨也為農作物的生長起到了很大積極作用。 圖為浙江台州雨後的農田景色。 圖片/視覺中國。

颱風不該被消滅,也無法被消滅。上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科學家先後實施「捲雲計劃」和「狂飆計劃」,試圖用乾冰和碘化銀使雲層中的水結成冰晶,釋放熱量、擴大颱風眼,以此減慢風速。數次實驗後,颶風結構和強度不僅沒有改變,其中一個颶風還在離開美國後突然殺了個回馬槍,引發受災群眾的強烈不滿。科學家們本想力證「人為幹預有效」,卻又不得不在公眾面前自我否定:「真的不是我們幹的!

對颱風強加幹涉的成本難以估量,甚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帶來災難性後果,只能防患於未然,以退為進。除了生命和財產,受到災難衝擊的心靈也需要得到保護。2016年,颱風「莫蘭蒂」登陸廈門,美麗的鷺島遭遇摧殘,廈門人卻發出了一張逗趣的「尋字啟示」:廈門大學會議中心的「夏」字被風吹走了,請撿到的同學速速歸還。對一些人而言,每年颱風季的固定娛樂項目之一,就是等待風雨平息,然後捲起褲腿上街撈魚。苦中作樂,是最好的心靈重建

▲ 2020年8月,福建廈門,與颱風鬥爭的歸路人。攝影/王火炎

比起「玩颱風」,「追颱風」就更危險、更專業、更具科學性了。2001年,中國有了第一支「追風小組」,專門奔赴一線,記錄颱風的一手資料。2006年,小組升級成為中國氣象頻道的災害天氣報導小組,將震撼人心的景象呈現在世界面前,也為防禦和救援工作提供保障。追風者,成了我們窺探狂暴的大自然的眼睛。

始終堅守一線的不僅有科研人員,還有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沿海漁民、農民。他們平靜地談論起某年某場颱風,搶救、躲避、重建,這些繁重的事務似乎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語氣中充滿勞動者獨有的堅韌。

▲ 颱風過後,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攝影/劉一村

在颱風面前,沉重的屋頂只是一張薄紙,連核武器都渺小得可笑。人們總說,一場「優質颱風」應該降溫降雨、停工停課、不造成任何損失,但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颱風強度出現了上升趨勢,我們與颱風的周旋,還會持續很久。但願所有生命都能平安度過每一場颱風。

特別提示
務必遵從沿海地區防汛部門的指揮安排,
重視人身安全,切忌盲目追風。

- END - 

文丨密林

圖編丨吳學文
地圖編輯丨Paprika
審稿專家丨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 卞贇

封圖丨攝影/王火炎

參考資料

邱健,胡振宇《沿海傳統建築的抗颱風策略——以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石屋為例》

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

相關焦點

  • 2020年10月颱風最新消息:颱風環高最新消息路徑圖
    颱風「扎堆」生成!今天(11月9日)颱風「艾濤」和颱風「環高」先後生成,「艾濤」明天將登陸越南,「環高」後期也將進入南海。預計颱風「環高」之後今年的颱風活躍期或將結束。  另外,今年10月颱風接連生成,較常年同期平均已經「超標」,颱風為何如此扎堆?同時又為何偏愛穿過南海奔越南?
  • 未來10天還有23個颱風 此次颱風為什麼叫天鴿?
    颱風「天鴿」是否會影響到湖南?它的名字為什麼叫「天鴿」?颱風是怎麼命名的?下一個颱風又叫什麼名字?隨著「天鴿」的來臨,引發不少市民的好奇——10天內還有2—3個颱風「天鴿」是今年第13號颱風,目前已加強為強颱風級,短時間內完成了三級跳。
  • 首位退出颱風命名表的中國颱風名,超級颱風「龍王」
    在前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颱風的命名,全世界現有的颱風名稱都是由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分別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寮國、日本、朝鮮以及密克羅尼西亞。14位地區和國家颱風雖然每次都會造成損傷,但颱風的命名大多都寓意美好,希望在颱風來臨時能減少些損失。
  •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今年多個超級颱風臨時轉向去日本了
    颱風這幾年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你知道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嗎?颱風有哪些主要特點呢?你是怎樣防颱風的呢?為什麼颱風經常改變方向向日本吹呢?現在我是去旅遊珠海偉少,給大家講講颱風的情況,希望大家能夠遇到颱風時能夠正確預防颱風,減少損失。
  • 四個颱風打麻將!為何今年颱風愛扎堆?江浙滬到底惹了誰?
    這幾天,西太平洋上頗為熱鬧一度出現四個颱風「打麻將」的局面其中「貝碧嘉」在華南近海徘徊,遲遲不肯上岸近期颱風為何接二連三生成,且偏愛華東地區?「貝碧嘉」路徑如此糾結,對華南影響何時結束?分別是14號颱風「摩羯」的殘餘低壓、15號颱風「麗琵」、16號颱風「貝碧嘉」和17號颱風「赫克託」海上如此「熱鬧」、颱風扎堆出生和季節有關盛夏時節就是颱風高發期目前,西北太平洋海溫偏高且海溫偏高(即海溫達到27℃)的區域很廣滿足了颱風生成的基本條件由於海溫高,這些區域水汽豐富
  • 颱風為什麼都是在海洋裡形成?
    經常關注氣象預報的小夥伴可能都會注意到,每年夏秋季節,在與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就會形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這些風暴有的會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雖然我不是氣象專家,但願意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嘗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 颱風艾雲尼捲土重來?為什麼它戲稱為「國寶型颱風」?
    國寶型颱風艾雲尼,是今年第4號颱風,英文名:Ewiniar,名字來源:密克羅尼西亞,名字意義:傳統的風暴神。搞笑的是,發現艾雲尼的衛星雲圖和國寶紅山玉龍形狀非常形似,被人戲稱為「國寶型颱風」!紅山玉龍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的神秘玉器,雕刻的動物,鼻頭上翹,眼睛微凸,顎下有網格狀的紋理,頸背上似鬣毛,有飛騰的動感,造型簡素,玉質溫潤光潔。
  • 今年第1號颱風已經生成!為什麼叫「黃蜂」?
    今晚21:48,中央氣象臺發布了颱風生成消息:今年第1號颱風「黃蜂」(熱帶風暴級)(英文名稱:VONGFONG)已於今天(5月12日)晚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20時其中心位於菲律賓馬尼拉東南方約950公裡的洋面上。為什麼這個颱風不叫「白鴿」叫「黃蜂」呢?
  • 71年大數據解析,颱風最愛從哪兒登陸
    每年7月至9月是颱風影響我國最頻繁的時期,颱風往往給登陸點及其周邊地區帶來強風雨天氣和嚴重災害,因此颱風一旦生成,其未來是否登陸及其登陸點都備受關注。那麼,颱風到底「偏愛」登陸哪裡呢?登陸我國的颱風有多強?我們特邀請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慧和邵鵬,通過1949年至2019年的天氣大數據,為讀者剖析颱風的各種「偏好」。問:颱風最「偏愛」的省份是哪個?
  • 中國史上最強颱風是哪一次
    颱風是一種不容小覷的自然災害,隨後還會引發各種災害。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中國史上最強颱風是哪一次,歡迎閱讀!中國史上最強颱風颱風威馬遜超強颱風威馬遜(英語:Typhoon Rammasun,國際編號:1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9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九個被命名的風暴。「威馬遜」(泰語: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國提供,是指當地神話的雷神。
  • 中國氣象局預計,九月可能有兩個颱風登陸中國
    ,九月可能有兩個颱風登陸中國 2007年08月31日 2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颱風回憶錄
    颱風的破壞力極大,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 摩天大樓這麼高,為什麼不會被颱風吹倒?看完佩服工程師們的智慧
    中國第一高樓就是上海中心大廈,高達632米,這麼高的樓往下看不禁令人雙腿發軟,有人就疑惑了,建設如此高樓的樓層,為什麼遇到颱風也不會被吹倒呢?中國每年幾乎都要經歷好幾次颱風,其中「利奇馬」颱風風雨強度是58年來最大 的,在浙江溫嶺沿海登陸,最大風力為16級,稱為超級颱風。
  • 中國颱風之最盤點:颱風最多的一年?壽命最長的颱風?
    給颱風愛好者一點點小福利,最最最權威的颱風之最,戳右邊→_→點擊。連結數據整理來源於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中心,基本涵蓋了你們所關心的那些颱風八卦。我國颱風之最 原標題:颱風之最 責任編輯:鄭莉莉
  • 直擊颱風「彩虹」-中國天氣網
    (來源:中國氣象頻道) (2015-10-05 15:07:08)
  • 茂名發布颱風藍色預警!颱風「浪卡」明天傍晚前後登陸,將有特大暴雨!
    【茂名市颱風藍色預警】市氣象臺11時47分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受16號颱風影響,預計13日起我市沿海風力將逐漸加大到8到9級陣風10級,請注意做好防禦工作。
  • 2020年颱風最新消息:颱風什麼時候來?下一號颱風叫什麼?
    最近小編收到一些留言,有華南地區小夥伴表示:華南熱得不行,一天「洗澡好幾次」,希望能來個優秀且影響不大的颱風,下下雨降點溫就好!另外還有一些小夥伴發出疑問:為什麼今年同期颱風這麼少?颱風什麼時候來?下一號颱風叫什麼?
  • 苗柏念什麼(bó):颱風苗柏有3個特點 降雨持續時間長
    中國天氣網訊 今年首個影響我國的颱風「苗柏」於11日生成,預計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廣東珠海到汕頭一帶沿海登陸。受颱風和切變線的共同影響,廣東、浙江、安徽等地將出現強降雨,廣東局地雨量可達大暴雨。
  • 連跳四級的超強颱風,為什麼都喜歡菲律賓?「硬體」決定它多災難
    10月29日下午,今年的19號颱風天鵝,在短短的18小時內突然連跳四級,從熱帶風暴直升超級颱風。連中國氣象臺都趕緊臨時加報升格,據說就你發出通告,都不一定能趕上天鵝加強的變化速度。據報導,天鵝目前已經遠遠超過了超級颱風(16-17級)的風力,意思是已經比超級颱風還要高出一個等級,接下來天鵝將在11月1日襲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登陸前可能強度會有所減弱,但仍可能是超強颱風,並且會帶來摧毀性的狂風暴雨。
  • 最強颱風「山竹」?中國史上還有比「山竹」更可怕的颱風
    「山竹」最大風力14級,或成今年最大颱風。其實,在近代史上還有比「山竹」更可怕的颱風—「八一」颱風,也叫「5612號」颱風。這場颱風共造成5000人遇難,1.7萬人受傷,220萬幢房屋不同程度損壞,經濟損失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