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裡的荷花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荷花,一眼望不到頭的荷花有接近兩米,據說這裡種植的荷花,其種子曾經搭乘衛星遨遊太空,因此,它生長得如此茂盛。
雖然已經過了荷花盛開的時節,看不到炫耀美麗,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晚秋裡已經開始殘敗的荷葉卻別有一番滋味。
主人安排的晚餐極具鄉土風味,豐富而不鋪張,最讓人難忘的是散發著蓮藕清香的藕羹,乳白色半透明的藕羹既可以佐餐也可以解酒。
酒足飯飽以後,主人安排的最具誘惑的節目就要上映,那就是「夜遊北山」,而且保證打開柵欄,讓我們參觀堪稱國寶的136號轉輪經藏窟,這是北山最重量級的寶物。
讓我們一行人充滿了期待。
北山石刻是大足地區最早的一批石刻,早在唐朝就誕生了。
造型古樸,一看就是典型的佛像造型。
北山石刻主要的看點是觀音,號稱中國觀音藝術的殿堂。
裡面有各種造型的觀音像。
其中媚態觀音的姿態太美了,衣服飄逸,吳帶當風。
北山石刻集中在一個封閉的長廊裡,一共有南北兩段,長300米,長度雖短,造像較小,但佛像造型卻有一萬尊。
北山的晚期佛教造型,雕刻地非常嫻熟,造型優美,恐怕現代人的雕刻功力也超不過前人了。
在我的記憶裡,北山的石刻,其藝術造詣是要高於寶頂山石刻的,它有一種極具感染力的造像藝術,裡面的觀音菩薩千人千面。
而以往每一次到北山參觀,都為無法目睹轉輪經藏窟裡面的珍品感到遺憾。
夜幕下的北山,顯得格外的清靜,燈光裝飾下的龍崗山門欄十分耀眼,過了門欄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北山石刻的長廊。
進門第一尊石像為韋君靖的造像,本屬陝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
安史之亂後,他趁著時局動蕩,攻佔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的名義當起了一方霸主。
韋君靖打了一輩子仗,殺人如麻,可能是因為受佛教思想影響,擔心自己曾大開殺戒死後會下地獄。
於是他在北方來的難民中招募了一批畫師工匠,由他個人出資,開始以龍門石窟為藍本,結合地方因素和個人色彩,在大足北山開始較大規模的造像。
恰在此時,大足民間「紅爐打鐵」造就出的龍水五金,使這裡的匠具生產聞名於世,它特別適合在本地摩崖上鑿刻。
公元892年5月的一天,當韋君靖率領他的工匠們在大足北山崖壁上打下「毗沙門天王」像第一錘時,這個為了贖罪的武人,不會想到,他拉開了中國石窟藝術繼雲岡、龍門之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石刻造像的序幕。
大足北山被淹沒在滾滾的鑿石聲中。
「毗沙門天王」造像,是大足北山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
毗沙門天王名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持北方的護法神,有趣的是,這尊造像雖說有著一個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卻披著中國古代武將的鎧甲。
它和韋君靖時代已流行開的一個傳說有關。
據傳,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番兵圍困,唐朝邊將表請救援。
但因路途遙遠,救兵難到,唐玄宗即讓不空和尚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救援。
於是天王金身出現,番兵大敗。
玄宗聞奏大悅,敕令諸道節度所在州府於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供養。
此後,毗沙門天王被軍旅視為保護神,韋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為唐之毗沙門王之意。
以大足北山的毗沙門天王為代表,中國化的佛教人物形象成了大足石刻的一個重要特點。
佛和菩薩,他們都長著中國人的面孔,有著中國人的裝飾。
大足石刻完全擺脫了域外佛教雕刻藝術對中國早期石刻造像的影響,創造出了一種純中國式的石窟雕刻風格。
北山佛灣第136號宋刻轉輪經藏窟,俗稱心神車窟。
這窟造像秀美,雕刻精細,力學光學構思巧妙周密,整體安排和諧協調,對比強烈,保存完好無損,有許多藝術家把它譽為宋代石刻的精華和代表。
以前,每一次到這裡都是鐵將軍把門,因為太珍貴了,沒有對遊人開放,只能隔欄遙望。
這次是朋友的安排,才得以進入。
轉輪經藏窟座東朝西。
窟正中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
柱礎高大,蟠龍纏繞,柱礎上有八角露盤。
露盤周邊浮雕欄幹,欄幹上有數十嬉戲兒童,天真頑皮,活潑可愛。
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頂蓋,每面以樓閣寶塔為飾。
柱中部縷空環列八柱,支撐於露盤之上,頂蓋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輪形制。
此轉輪中空透光,圓滿地解決了支撐和採光的矛盾,真是匠心獨具。
轉輪經藏表示法輪常轉,佛法無邊。
窟正壁刻釋迦牟尼,左右刻迦葉、觀音和阿難、大勢至侍立兩側。
左(南)、右(北)壁兩組造像對稱,左刻文殊菩薩、玉印和如意觀音,右刻普賢菩薩、日月和數珠手觀音。
三壁有供養人像6身。
窟口兩側各立一護法金剛,威武兇猛。
左右壁雕像個個性格鮮明,尊尊氣質不同,各具風採,精美絕倫。
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