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薩替寺」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桑日縣的一座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寺院,是帕竹噶舉派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早期的主寺。丹薩替寺的宗教地位很高,1962年,丹薩替寺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丹薩替寺遭到毀滅性破壞。1992年至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了丹薩替寺。西藏丹薩替寺還有一藝術甚為知名,就是「丹薩替造像」。
觀音菩薩被視為保護神
丹薩替造像過程貫穿了整個丹薩替寺13─15世紀的發展過程。丹薩替的造像題材廣泛,有上師、本尊、佛陀、菩薩、護法等。題材較集中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丹薩替寺和以丹薩替寺為中心的帕竹噶舉派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對於學術的瞭解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丹薩替造像風格壯美,工藝精湛,代表了西藏佛像藝術的最高成就,丹薩替造像的研究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元代藏傳佛像藝術具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包括研究藏傳佛像藝術風格的演變,特別是外來藝術向西藏本土風格的轉化等更是意義深遠,同時,丹薩替造像亦為我們提供了西藏14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的尺規,彌補了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空白。
門德揚拍賣公司2015春拍上備受矚目的丹薩替寺四臂觀音,此尊四臂觀音相較於一般佛像的莊嚴威儀,此像略微活潑,頭戴五葉寶冠,表情安詳,頭部略往側偏,較顯生動。髮束垂肩,耳掛寶石圓環,雙手在胸前結印,餘左右手似持蓮花,現已殘缺。身披薄帛,頸口與臂袖鑲有彩色寶石,薄褲亦鑲滿各式珠寶,且纏繞絲繩,突顯華貴。
藏傳佛教中的觀音菩薩被視為保護神,觀音眾多形象中,以四臂觀音最為常見,普遍觀音像呈現全跏跌坐,下承仰覆蓮座,此像並非如此,右腳跨出蓮座,疑踩小朵蓮花,仰覆蓮座於右腳處呈凹陷狀,且座上為飽滿的小圓瓣。帛帶飄浮於首上,環繞置身前,再繞至腳後,添加許多飄逸之感。丹薩替寺造像以造型優雅、題材新穎、裝飾繁縟、工藝精湛且存世量極少而聞名於世。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所研究的課題,也是國際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所追求的對象。
吉美博物館:
丹薩替造像
丹薩替造像以丹薩替寺而得名,丹薩替寺位於山南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一個腰上,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由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興建。多吉傑布為帕竹噶舉派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帕木竹巴。多吉傑布時期,僅有他個人修行的茅屋一間,1198年始由他的兩個大弟子止貢巴和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丹薩替寺作為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同時也是帕竹噶舉派分出的8個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較高,歷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欽、絳曲堅贊、扎巴堅贊等重要人物均長期擔任丹薩替座主,直至1434年發生內亂,1481年帕竹政權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目前的丹薩替寺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海拔4400米。1962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
國外學者中最早關注丹薩替造像的是圖齊,他在1948年曾訪問過丹薩替寺,並親眼看到帕木竹巴家族為丹薩替寺座主們建造的諸多舍利塔,塔身周圍有造像,在其著作《去拉薩及以遠》一書中首次提出這是一種特殊風格,隨圖齊入藏的弗朗西斯梅爾拍有圖齊稱讚的舍利塔多幅圖片。目前丹薩替造像散見於西方的各大小公私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和拍賣會上,據初步統計,總數約100餘尊。
對於如此重要的一批造像,國內學者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布達拉宮等有關的出版圖錄中,僅發現3尊丹薩替造像,瑞士施洛德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中刊出的有10餘尊,中國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有10餘尊。不過,我國2005年在對丹薩替寺重建時,在遺址上出土有600餘件文物,造像約有300餘尊,存放於當地,但具體情況不詳,更談不上研究。
丹薩替寺造像的供奉形式
丹薩替造像屬於一種特殊的供奉形式,即不同於一般佛像,供於佛龕內或神壇上,而是供於舍利靈塔的塔身周圍,少則200餘尊,多達3000餘尊。此種情況不僅在藏文文獻中有記載,如《紅史》、《漢藏史集》、《朗氏家族史》等的記載,而且黃先生通過對比弗朗西斯梅爾拍攝的舍利塔的多幅圖片和首都博物館的藏品,在造像背後發現的可能原來用於固定塔身的構件,更加堅信了這一判斷。
丹薩替造像的時代與分期
丹薩替造像作為歷史上流行的一種佛像風格,有其產生、發展和衰退的完整過程,這一過程貫穿了整個丹薩替寺的發展(13-15世紀)。
丹薩替造像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一,產生期:為13世紀,即第二任、第三任座主靈塔的興建時期;二,發展、定型期:為14世紀,即丹薩替寺及帕竹噶舉派的全面興盛期;三,衰落期: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帕竹政權的滅亡,丹薩替寺亦衰落下去。
丹薩替造像的特徵
整體風格特徵為:臉型寬大,面部飽滿,杏仁狀大眼,四肢粗壯,仰蓮座的蓮瓣飽鼓,蓮座低矮,座下另有基座,裝飾繁複,大小規格一般在25-35釐米,稍大者在60-70釐米,以35釐米左右者為多。
造像的風格來源
西方學者更多地傾向於認為丹薩替造像的藝術風格來源於尼泊爾。而黃先生認為13世紀以後,尼泊爾風格已在西藏得到發展,已變成了西藏的風格,是西藏本土風格的影響,理由如下:一,題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點的新的神像崇拜體系;二,造型樣式上:沒有現成的儀軌可以依據,均為重新設計和創造;三,風格上:融入了藏民族的審美風格;四,歷史文化背景上:進入13世紀的我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內地中央政府統治,經濟、文化上的發達帶來了藝術上的繁榮。
丹薩替的造像題材
有上師、本尊、佛母、空行母、佛陀、菩薩、護法等。
美國西藏博物館:
蘇黎世羅特保:
弗利爾賽德勒:
美國洛賓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