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藝博呈現唐卡與造像之美,包括沈從文捐贈的降龍文殊

2021-01-08 澎湃新聞

公元七世紀中葉,佛教從印度和唐朝漢地傳入西藏,與本土的苯教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唐卡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捲軸畫,是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澎湃新聞了解到,展覽「吉祥聖域——藏傳佛教繪畫與造像藝術展」 於4月26日開幕,將首都博物館收藏的26件造像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38件唐卡並置展出,呈現唐卡與造像藝術之美。由於疫情影響,目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並未對外開放,「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經授權,精選刊發展覽中的精品。其中包括知名作家、文物學者沈從文先生捐贈的唐卡降龍文殊與吉祥天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十七至二十世紀的唐卡精品,包括反映本尊題材的大威德金剛,充滿圖像志含義的吉祥天母,黑唐技法的財寶天王,以及沈從文先生所捐的降龍文殊等。首都博物館為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近兩萬件古代金銅造像,此批精美的造像既體現出北京地區佛教發展的特色,又展示了我國漢藏兩系佛教藝術演變的全貌,深受廣大佛教藝術研究者及愛好者的推崇。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第一單元:唐卡的繪製

唐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繪製過程複雜而精微,所用顏料均來自金、銀、珊瑚、瑪瑙、青金石、孔雀石、松石、硃砂等珍貴的金屬或礦物材料。在繪製前,畫師需完成問卜、擇吉、焚香、沐浴、更衣、誦經等準備工序,之後在備好的畫布上依次進行起稿、著色、勾線、開臉等步驟。熟練的畫師繪製一幅精美的唐卡,也往往需費時數月乃至數年。因畫材精良且完全使用礦物顏料,唐卡可保持數百年而不變色。

唐卡畫具

研磨顏料的工具組合

唐卡的繪製流程

繃布:白棉布經過繃平、塗膠、陰乾、打磨幾個步驟,使畫布的表面平滑細膩,便於著色。

起稿: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製造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做相應的安排。

著色:將研磨好的珍貴顏料依據草稿進行著色,此步驟需遵循嚴格的設色順序要求。

勾線:用細筆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背景的山石、樹木、雲彩等。

開臉:是指畫出主尊的五官,也是繪製整幅唐卡的關鍵步驟。

唐卡的繪製流程

第二單元:祖師與上師

在藏傳佛教體系中,祖師是某一教派的初創者,如格魯派奉宗喀巴為祖師;寧瑪派奉蓮花生為祖師。上師是在修行和弘法中具有傑出成就的大師。上師是祖師佛法的傳承者。祖師與上師的地位尊貴而獨特,描繪祖師、上師的唐卡也因此而尊貴。唐卡中出現的祖師形象,並不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往往還追溯至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在這類唐卡或造像中,祖師通常居中心位置,形象高大,周圍眷屬的配置規格等同於佛陀,以彰顯祖師地位之崇高。

班禪喇嘛源流——阿跋迦羅,清代,布面設色 縱67釐米 橫42釐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是印度大成者之一的阿跋迦羅,頭戴紅色僧帽,身披袈裟,右手結說法印,為眾人說法,其身有巨蟒纏繞。上界左邊為那若空行母,右邊為印度大成就者;主尊下方為大黑天化身的寶帳怙主,畫面左下角繪製墜入地獄而受罰的罪者等。此件唐卡與1770年六世班禪進貢清廷的一套班禪源流唐卡之中的《阿跋迦羅》風格與構圖幾乎一致。

班禪像,清代,銅鎏金,通高13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此像頭戴桃形尖頂黃帽,兩側護耳垂於雙肩。面形方正,豐額廣頤,表情沉靜。右手於胸前結說法印並持一蓮莖,花莖沿手臂升至肩部;左手於臍前結禪定印並託一寶瓶。身著無袖背心,外穿袈裟。結跏趺坐於單層卡墊式坐具上。

班禪,是班禪額爾德尼的簡稱,藏傳佛教格魯派中重要的宗教領袖之一。班是梵語「班智達」(意為學者),禪是藏語「欽波」(意為大)的簡稱,「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藏傳佛教認為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此尊應為某世班禪喇嘛之像。

宗喀巴傳記故事,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身著格魯派僧衣,頭戴黃色僧帽,左手託經書,右手施拔濟眾生印,結單跏趺坐於蓮臺之上。主尊四周繪有敘事性的說法故事,描述了此位上師的生平傳記,其中有說法、辯經、供養、灌頂等場景。畫面上方、主尊左右分別有紅色身護法及妙音菩薩 ,主尊下方有秘修閻摩法王。

班禪喇嘛源流——薩迦班智達,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薩迦班智達(1182-1251 年)是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全名薩班·貢嘎堅贊,西藏著名學者,精通大五明學。曾經說服衛藏歸順了蒙古汗國,結束了政權分裂的政治格局。圖中的薩迦班智達為年輕相,頭戴紅色法帽,身著杏黃袈裟,做辯經狀。畫面上方有其修行的本尊文殊菩薩和上師扎巴堅贊,薩迦班智達身後的背景中有僧眾朝拜供養彌勒佛的場景,左下方有與薩迦派修法關係非常密切的四面大黑天,右下方裸身跪坐在獸皮之上的聽法人是被其降服的外道。

米拉日巴像,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米拉日巴(1040-1123 年)為藏傳佛教噶舉派著名的大成就者和第二代祖師,俗名「米拉日巴·脫巴噶」,法名「協巴多傑」。先習寧瑪派的教法,入上師瑪爾巴門下修法,後獨自潛入深山,在山洞中閉關數十年,只襲一身白衫修習佛法,最終悟道成佛。米拉日巴與弟子日瓊巴和塔布拉傑形成了噶舉派中之修行派,將佛法以唱歌方式傳教,其著作《道歌集》,對後世藏詩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圖中的米拉日巴左手託嘎巴拉碗,右手覆耳做「聽道歌」狀,主尊周邊繪其修行的雪山,上方有三位上師像,中尊者為瑪爾巴大師。主尊下方是獵戶及山中眾生靈聽法的場景。

宗喀巴五示現之一,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宗喀巴,頭戴黃色法帽,身著杏黃色袈裟,雙手在胸前結轉法輪印,雙腳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絢麗的背光以花果裝飾,主尊手拈的兩朵蓮花中分別生出寶劍和經書,象徵智慧和學識。主尊下方的蓮池生出一株彩蓮,之中有佛缽、香果、法輪等,岸邊輔以各色摩尼寶珠為供養。主尊座兩邊有兩位弟子,分別是克珠傑和賈曹傑,世稱主尊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立兩弟子的範式為「師徒三尊」。環繞其外的是模仿千佛結構且重複的宗喀巴小像,下方有六臂大黑天護法、財寶天王以及託著曼扎盤的供養人和託舉各色供養的弟子等。

第三單元:秘密佛與般若佛

藏傳佛教有顯、密二教之分,二者均為佛教修行的法門。顯宗主張按照佛經公開弘揚佛法,密教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師徒相傳的修習之法。

秘密佛指密教信仰體系裡的佛,狹義的秘密佛指表現佛說秘密法的形象,也稱本初佛(大持金剛、金剛薩埵、普賢如來等),廣義的秘密佛可理解為修持觀想法時具有佛理體的本尊。每個教派對於本尊各有側重,寧瑪派以馬頭金剛為本尊;噶舉派崇尚上樂金剛;而格魯派則以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和密集金剛作為最重要的三大本尊。

般若佛指顯教中的佛尊,如釋迦牟尼佛、三十五佛、賢劫千佛、藥師七佛等。

大威德金剛,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大威德金剛,又稱大威德怖畏金剛,亦稱威羅瓦金剛,無上瑜伽部的五大本尊之一,即文殊菩薩為了調伏諸天鬼神和眾生所現的忿怒相。主尊藍色雙身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為牛頭,頭頂有兩面,最上一面為文殊菩薩本相,左右各三面顏色不同,均為怒目獠牙猙獰之相。兩前主臂抱著明妃羅浪雜娃,左手託嘎巴拉血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其餘諸臂手中持各種法器,最上兩手持象皮。上方中尊或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別為章嘉國師及黃文殊菩薩;下方分別繪有外修閻魔兄妹、六臂大黑天及吉祥天母一眾護法神。

大威德金剛像,清代,銅鎏金,通高18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大威德金剛像呈九面三十四臂(八臂缺失)十六足,主面呈牛首貌、火焰發,戴骷髏冠、人首項鍊。主臂兩手分別持鉞刀和嘎巴拉碗、抱明妃,其餘諸手各持法器。展左立姿(臺座已失)。大威德金剛是藏密五大本尊之一,是格魯派主修的本尊神,九頭中最頂上一頭就是文殊面,象徵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化身。

西方三聖像,清代,銅鎏金,通高28.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此組像正中為阿彌陀佛站像,其形象為螺發高髻、頂有肉髻,身披袈裟,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與願印。觀音菩薩像立於阿彌陀佛像左側,左手持寶瓶、右手結說法印。大勢至菩薩像立於阿彌陀佛像右側,左手結說法印、右手結禪定印。三像各立於一仰蓮上。蓮花升起於一須彌座中,須彌座頂面飾有水波紋,周邊飾有欄杆,其象徵著《阿彌陀經》所載的「七寶池」和「八功德水」。

釋迦牟尼佛像,清代,銅鎏金,通高24.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仰覆蓮臺座上,螺發,身著袒右袈裟,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情態端莊。

過去七佛之拘那含佛——金寂佛,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拘那含佛為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佛,也稱拘那含牟尼佛,意為金色仙、金色能人,也稱金寂佛。《長阿含經》記載,此佛生於清淨城時,人壽三萬歲。主尊左手結說法印,右手施觸地印,雙腳結跏趺坐於五色蓮臺之上。背光之外以繁花為裝飾,周圍有施不同手印的千佛。佛陀形象勾勒線條流暢,採用描金,其上又加金線勾勒的手法 ,屬於唐卡技法中的一種——「金唐」。

第四單元:菩薩

菩薩梵文是Bodhisattva,其原意是求覺悟者,也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其中,智慧指對佛的果位或涅槃的追求,慈悲是指他對眾生的普救。菩薩要經歷漫長的修行和無數的劫才能達到佛的果位。在佛教體系中菩薩的作用是幫助眾生脫離苦海,所以會化現為各種形象來到世間傳法。如八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和除蓋障菩薩)在《造像量度經續補》中曾有記載:「八大適子等,已成正覺,而由其往昔願力,感化應身菩薩相者。」八大菩薩雖已臻佛境,但因擔負著救度眾生的重要職責,所以化現為菩薩相,守護人間 。

千手觀世音菩薩,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千手觀世音菩薩,又稱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千臂觀世音菩薩。以千眼觀照世間,千手護持眾生,從而體現大慈大悲之心。主尊從上至下共有十一面,最前一面呈慈悲相,雙手合掌抱一摩尼寶珠施禮敬印。頭戴嵌寶五葉金佛冠,身披黃金瓔珞,佩項圈、耳飾、 臂釧、手鐲等,手中持不同的法器,立於蓮臺之上。上界中尊為宗喀巴大師,左右分別為大威德金剛和淨眼觀音像。下界左右分繪尊勝佛母和六臂大黑天。

千手觀世音菩薩,清代,銅鎏金,通高24.5釐米,首都博物館藏

菩薩像共十一面,頭部自下至上共分五層,下三層各三面,第四、五層各一面。第一至四層均為菩薩面,第五層為佛面。佩飾項鍊、瓔珞、臂釧。披帛繞身翻卷垂於身體兩側。下身著長裙,裙擺飄逸。赤足立於仰蓮座上。菩薩主尊八臂、其身後有呈扇形分布的千手背光。千手表示護持一切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一切眾生,象徵大慈大悲法力無邊,故又稱大悲觀音。

降龍文殊,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沈從文先生捐贈

主尊為降龍文殊,又稱「納噶日恰」,有鎮懾龍(蛇)族與地祇諸害的職能。降龍文殊身藏藍色,一面十八臂,左邊九臂持蛇,右邊九臂持金剛鉞刀,腰部以下為蛇身, 蛇尾伸向海底。三目圓睜怒視,闊口獠牙,呈忿怒狀。主尊頭戴五葉嵌寶金冠,耳飾、項圈、瓔珞、臂釧、手環等刻畫精美。蓬髮上揚,中有九蛇。上界正中有金剛持佛,下界的海水中橫浮一位龍女 ,左手施拔濟眾生印,右手握摩尼寶珠,水中有象徵五知五覺的供品。

第五單元:女尊

大乘佛教在密教化過程中,從印度教中吸納了大量的女性神祇,由此形成了女尊。其主要有三類:佛母、明妃和空行母。佛母也稱女菩薩,是指由男身的佛菩薩化現為女身的形象;明妃是指密教中雙身修行中的女尊,一般情況下沒有單身供奉;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擔任著溝通密修者與本尊的信使角色,同時擁有很多變化身。

白度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白度母亦稱白救度佛母,因面有三眼同時雙手雙腳各有一眼,故又稱七眼佛母。白度母頭戴寶冠,身著天衣,左手拈花並施與願印,右手拈花於胸前。身色通體潔白,頸掛寶珠瓔珞,雙腳結跏趺坐。上界分別為宗喀巴上師、無量光佛和馬頭金剛雙身像。藏傳佛教中常將白度母、阿彌陀佛和尊勝度母合稱「長壽三尊」。

綠度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綠度母亦稱綠救度佛母,是為藏傳佛教信奉的女神。主尊現少女相,通身綠色,左手於胸前結三寶印,右手施與願印,雙手各拈一隻盛開的烏巴拉花(藍蓮花),右腿舒展踏於蓮花臺之上。頭戴金色五佛寶冠,身佩各色嵌寶瓔珞,著五彩天衣,下身系重裙,形象華美。上界中尊者為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繪有阿底峽上師和瑪爾巴上師,其下分繪四臂觀音和不動明王 。主尊脅侍分別為財源天母和獨髻母。主尊蓮花臺下有供案呈五欲供,下界從左至右分別為:妙音佛母、白度母、無量壽佛、尊勝佛母(以上三位即長壽三尊)和摩利支天。

大白傘蓋佛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白傘蓋佛母屬於藏傳佛教中密宗的佛母,傳說可以降服妖魔。《大白傘蓋經》說,此佛母有大威力,放大光明,能以佛之淨德覆蓋一切,以白淨大慈悲遍覆法界。主尊千面千手,主面呈忿怒相,兩主臂,左持一大白傘蓋,右持法輪,千面分白、黃、綠、紅、藍五種顏色,千手各執法器。頭戴嵌寶佛冠,周身佩各色嵌寶瓔珞,下身著華美的重裙,千足之下踏各種妖魔猛獸等災害。上界有結不同法印的釋迦牟尼佛,周匝有二十二度母圍繞,下界有三位大黑天,稱為「具善三兄弟」。

那若空行母,清代,布面設色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古印度大成就者之一的那若巴傳承的專屬空行母,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智慧與力量。那若空行母裸形通體紅色,一面三目,左手高舉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左肩扛有一根梃杖,其頂端有金剛杵和鮮人頭、半乾人頭和骷髏頭各一,頭戴五骷髏冠,項掛一串黃金瓔珞和一串長及腳踝的人骨瓔珞,雙腿呈右展式站立,雙足各踩一妖魔。上界中尊為印度大成就者,左右分別是持顱缽喜金剛和上樂金剛,下界從左至右分別是智行佛母、屍陀林主和大天(即溼婆)。畫面整體富有裝飾意味,猶以背光等採用雲紋和蝠紋,頗有漢地織錦的風格。

第六單元:護法

護法是藏傳佛教體系中地位較低的一類神祇,他們通常化現出令人怖畏的形象,其目的是為了震懾和降服世間的妖魔邪祟,使得佛法廣布無礙,所以得名——護法。唐卡中護法神的形象多元而複雜,有來源於古印度的神祇;也有來源於藏區本土的山神、戰神。

財寶天王,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主尊為財寶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的身相之一),圓睜二目,身披菩薩裝。左手持吐寶鼠,其口中吐出各色摩尼寶珠聚於座前,右手結三寶印並握勝幢。左舒勢坐於雪獅之上。財寶天王頭戴寶冠,佩嵌寶瓔珞,耳飾、臂釧、手環、腳環等,佩飾刻繪精美,背光之外以繁花和茂葉做裝飾。上界為一眾格魯派上師像,主尊周匝和下界分別為從神八馬主護法,主尊正下方為北方多聞天的另一種化身形象。此幅唐卡為「黑唐」,整體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生動,繪畫技法高超。

吉祥天母,清代,布面設色,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沈從文先生捐贈

主尊吉祥天母,又稱吉祥天女,藏語稱「班丹拉姆」,是藏傳佛教中一尊非常重要的護法神。其通體藏藍色,一面三目,呲牙捲舌呈忿怒相,左手託嘎巴拉碗,右手拿著與阿修羅作戰的武器金剛棒,騎在騾子上。頭戴五骷髏冠,蓬髮上揚,其上有雀翎傘蓋為裝飾,一耳環為蛇,另一耳環為白獅,周身披人骨瓔珞,著黑袍。座下有一張倒掛人皮,象徵被降服的異教徒。腰間有拘鬼牌,騾子上掛病種(瘟疫)口袋和骰子,馳涉於血海之中。主尊周匝以彩色線條表現火焰和雲氣頗有裝飾意味。下界左為其牽騾子的摩羯面女,右為緊隨其後的獅面佛母。

展覽將展至2020年10月25日。受疫情影響,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還未對外開放。

(本文綜合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釋迦牟尼唐卡賞析
    當代唐卡發展出眾多畫派,有勉唐派、噶瑪噶舉畫派、齊崗畫派等諸多畫派。這幅釋迦牟尼佛唐卡是當代唐卡作品,屬於青海熱貢勉唐派黑金唐卡。該幅畫作,以釋迦牟尼為主佛,周邊有其他諸佛護佑.這幅唐卡屬於造像唐卡,以釋迦牟尼為主佛,採用中心構圖,以釋迦牟尼為中心,上下左右展開故事情節,畫面內容主次分明,結構清晰,造像飽滿均勻。
  • 作為印度佛教造像最後的輝煌,帕拉時期的文殊像都有哪些種類?
    圖4 9世紀 立姿文殊 故宮博物院藏兩臂的文殊像,包括立姿文殊,有時為單尊,有時伴有身形較小的脅侍。脅侍有兩男尊、一男尊、男女各一、兩女尊四種情況。如清宮舊藏的一件帕拉時期金銅造像,常被誤認為觀音,這尊菩薩從髮式、頸飾和持物來看,均具有帕拉時期文殊菩薩的特徵(圖9),應為文殊菩薩像無疑。有學者根據成就法中的記述,認為這種文殊應叫做「悉地獨勇者」(Siddhaikavīra),但由於成就法中的描述較為簡略,也有人對此命名的準確性持懷疑態度。
  • 清華藝博地下庫房首曝光:藏品超兩萬,關一次門貼一次封條
    清華藝博典藏部總帳庫房主管桂立新喊了一聲。安保人員查看了來人,確認是庫房管理人員,隨後暫時關閉1號庫房外的紅外門禁。 桂立新由一名同事相伴,知會安保人員關閉防盜紅外裝置後,揭開機械鎖上的封條,用鑰匙打開,再轉動圓形把手。至此,厚重的大門才緩緩開啟,1號庫房呈現在面前。 1號庫房為總帳庫房,可以視為藏品的「中轉站」。
  • 上行道帶你欣賞手繪唐卡九宮八卦圖
    小小的一個圖案包含的知識非常之深奧複雜,既有奇門遁甲又有八卦在裡面,它就是一個立體的宇宙時空的模型。怪不得千百年來它都是闢邪護身的牌子呢。上行道手繪唐卡九宮八卦圖這是文殊九宮八卦圖唐卡,據說是由蓮花生大士聚集藏、梵、漢三地各種破除兇煞的法寶繪製的一個圖案。
  • 這尊典型扎什倫布寺風格造像,曾引領西藏寫實風尚|一拍即合
    整體造型完美,法相莊嚴,工藝精湛,品相完好之極,堪稱一尊難得的古代藏傳金銅造像精品。其四,造像用材講究,胎體厚重,雕刻細膩,鍍金亮麗,打磨光潔,無論整體還是局部細節都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極盡工巧之能事,整體給人精緻華麗的藝術美感。這些藝術表現在在處處無不展現著全新的時代藝術新風尚,充溢著生機勃勃的現實主義藝術氣息,給人清新、華麗、自然、生動的藝術美感。
  • 「成於思毀於思」——沈龍朱憶父親沈從文
    1934年11月20日,沈從文苦追張兆和獲得愛情後結出了第一個「果實」——兒子出生了!這一年,沈從文32歲。他給兒子取名「龍朱」。2011年夏天,77歲的沈龍朱坐在北京城南家中接受採訪時,沈從文和他的妻子已經回到湘西鳳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遠的一分子。
  • 從藝術角度解讀唐卡的奧秘|十四幅《度母》唐卡真跡,傳世之作!
    度母有許多不同的化現,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包括ニ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綠度母為觀世音菩薩因慈悲天下眾生,傷心時掉下的眼淚所變化之身,為所有度母之主。第一幅:名稱:綠度母 GREEN TARA年代:18世紀規格:25×20cm,約0.4平尺
  • 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造像技藝——佛教夾紵造像
    因此,夾紵造像之法被廣泛應用,夾紵漆像盛極一時。  ▲鑑真大師乾漆夾薴像 日本唐招提寺藏  佛教夾紵造像,是用漆塗裹紵麻布而製成的佛菩薩像,又稱乾漆像、脫空像、搏換像、脫沙像等。造像時,先搏制泥模,再在泥模上裹縫紵布,再用漆加以塗凝光飾,然後將泥除去,脫空而成像。
  • 大足北山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門天王」造像
    進門第一尊石像為韋君靖的造像,本屬陝西客籍,原是一名地方小官。安史之亂後,他趁著時局動蕩,攻佔了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使,以「節度使」的名義當起了一方霸主。「毗沙門天王」造像,是大足北山石刻中的第一尊大型造像。毗沙門天王名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持北方的護法神,有趣的是,這尊造像雖說有著一個印度神的名字,身上卻披著中國古代武將的鎧甲。
  • 密宗佛像文殊菩薩的地位高不高?
    文殊菩薩佛像在密宗佛像中具有非凡、崇高、特殊的地位及神格。密宗佛像中的文殊菩薩佛像具有鮮明的特徵,被大眾所廣泛熟知。從文殊菩薩佛像信仰來說:在密宗佛像的信仰中,觀世音菩薩象徵著慈悲,與雪域藏族的信仰聯繫密切,而密宗佛像文殊菩薩則象徵著智慧。
  • 漢風藏韻——李巍先生珍藏唐卡藝術展
    「漢風藏韻——李巍先生珍藏唐卡藝術展」將於1月6日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廣西博物館協會主辦、廣西民族博物館承辦、東方瑰寶(北京)藝術品有限公司協辦,包括彩繪唐卡、緙絲唐卡、刺繡唐卡、織錦唐卡、木雕唐卡、銅板唐卡等六方面的內容,展示140餘件風格各異、精美曼妙的唐卡藝術作品。
  • 中國浙江省藝術家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工藝術品
    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普賢菩薩造像沿革:端嚴示坐六牙象 大行大願顯神威
    敦煌壁畫中出現對稱的乘象普賢和騎獅文殊像,最早見於有貞觀十六年建窟紀年的第220窟。另外,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初唐畫家尹琳在長安慈恩寺塔內西間畫騎獅菩薩,東間畫乘象菩薩,據推測也應該是文殊和普賢。此後,普賢和文殊菩薩日漸弱化了做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這種比較單一的形象,發展成普賢變、文殊變這種較為獨立的形式。
  • 汶上水牛山上的石碑——「文殊般若碑」
    東方聖城網訊 近期汶上地名普查人員在整理、收集、查找水牛山相關史志資料過程中,發現水牛山上的「文殊般若碑」特別引人注目。  水牛山位於汶上縣東北三十裡的白石鎮東南,這座山不論正看側看,遠看近看,它都像一頭東西伏臥的大水牛,頭東向北扭脖,頭上牛角、牛眼、牛鼻、牛耳朵清晰可辨,尾部朝西,並有一山泉,常年流水不斷。故因此而得名曰水牛山。
  • 哪位師兄有這幅綠度母唐卡的大圖麼?
    此二十一尊度母的威力能夠消除一切災難,滿足一 切願求、增長一切功德、斷除一切業障,對於一切眾生的需求無微不至、面面俱到,可說是將大乘菩薩 道利益眾生的大悲事業推展到了巔峰,彰顯觀世音菩薩悲德之餘,亦是大乘佛教濟世精神運用於經典 形象中的實體呈現。此處重點介紹藏傳佛教中最受崇奉的綠度母、白度母和紅度母的形象。
  • 筆尖下的信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鬥尕的唐卡人生
    隆務河谷石壁上那一幅幅精美的佛像,村莊中林立的一座座佛塔,隨風飄揚的一面面五彩經幡,高山頂上的拉則(藏區山口、山坡、主峰、邊界等處用石、土石所堆砌的石堆),家家戶戶院子中豎立著的經幡樁,身著絳紅色袈裟的喇嘛們,拿著轉經筒的藏族老阿媽,手持念珠口誦經文繞著佛塔虔誠轉經的老人們,莊嚴肅穆的吾屯下寺,寺院門口精美華麗的時輪金剛塔,林立在馬路兩邊打著唐卡藝術中心招牌的店鋪,門口掛著「 熱貢藝人之家 」 牌子的農戶
  • 唐卡的功效與作用還有禁忌
    唐卡是一種具有宗教、文化、歷史內涵的獨特藝術形式,是藏地人民智慧的結晶,他的收藏和投資也在逐漸升溫。在國內市場上我們能見到的最多的就是來自青海、西藏等地的國內唐卡和尼泊爾唐卡。經常師兄說請貴了,值多少錢,怎麼請,怎麼懸掛,怎麼裝裱擺放,為了讓大家真正認識唐卡,我決定跟大家一起溝通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唐卡。我家無論在尼泊爾還是國內藏區熱貢都是有門店的,作品種類繁多,在全國多省有畫室,弘揚唐卡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唐卡,愛上唐卡。致力於推廣唐卡文化藝術,只為了讓每一幅唐卡都找到有緣人。
  • 沈從文與常德的不解之緣
    曹先輝 我國近代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自始至終對常德有著依依不捨的情思和懷念。他在「練筆之作」中常常表露出對常德的悠悠鄉愁,以至晚年的他,在寫給常德人的書信中說,希望再次來到常德時,「把印象中保留的各地方和當前對照照看,一定有意義」。
  • 雅昌帶你看展覽 | 西安博物院中佛造像的「寶相莊嚴」
    數量大、質量高、種類多,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各時期我們沒有中斷,是中國佛教藝術史的完整呈現。其中,我們有國內最早的單體圓雕佛教造像。」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王鋒鈞是國內研究佛造像的專家,他這樣概述西安博物院的佛造像專題展。據悉,西安博物院佛造像藏品有四百多件,以石刻和金銅為主,也有鐵材質。「寶相莊嚴」展出了一百多件。其中,有數件國寶級藏品,以董欽鎏金銅造像最為著名。
  • 文殊菩薩之金毛犼
    滄石玉道玉雕工作室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文殊菩薩常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