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人民網烏蘭巴託7月26日電(記者 霍文)前來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之「麗水三寶」走進蒙古國活動的浙江省藝術家25日向蒙古國家博物館捐贈手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和唐卡等6件藝術精品。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愛軍捐贈了青田石雕作品《紅紅火火》。該作品取材青田封門紅花石,色澤紅豔,因材施藝,以線條和塊面及鏤空技法刻畫多層次出篝火,畫面富動感,焰火升騰,火苗攢動,不斷跳躍的火苗幻化出火焰燃燒的呼呼聲音,象徵著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曠達豪放,也象徵著中蒙兩國人民友好邦交,祝福兩國人民往來頻繁,像不滅的火苗永續《紅紅火火》。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柳永峰捐贈了龍泉青瓷作品「悟道」茶具套組。該作品採用龍泉天然原礦瓷料,內為「硃砂薄胎」,外施「天星釉」黑亮古樸,釉面猶如繁星點綴若隱若現,猶如夜觀遠空星河,自然生成而變化多端,器形古拙大方又具靈動,現禪靜之意境,具漢唐之風韻,融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藝為一體。
中國郎卡傑唐卡非遺傳承人公司特級畫師曲久捐贈了唐卡作品《蓮師八變》。蓮師赴孟加拉從巴爾巴哈帝論師出家,號"釋迦獅子"。蓮師有八種變化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陳棟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漢武劍》。該作品劍身古法純手工摺疊鍛制,加以旋焊工藝,複合鍛造,五枚合夾鋼。此劍全長112cm,以典型漢式風格鑄成,劍身古法傳統工藝鍛制,花紋獨特磨之不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唐強捐贈了龍泉寶劍作品《明·永樂御劍》。此劍按照英國皇家軍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比一複製,原物造於1420年,是永樂大帝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的禮物,劍格是佛教瑞獸"瓊"。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劍身採用手工鍛打百鍊鋼鍛制,鳳羽花紋,手工研磨,花紋精美,裝具為全銅手雕裝飾,傳統鎏銀,鞘材為包深海珍珠魚皮,裝飾精細大氣。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殷捐贈龍泉青瓷作品《沙漠之舟》。該作品駱駝昂首挺胸,引頸仰天長嘯、姿態優美,軒昂生動,真實表現了天際相連的戈壁沙漠之上,漫漫絲綢之路,它們不畏艱險,而鐵胎梅子青釉色沉謐,以南宋官窯之工藝、露筋處勁道奔放,盡顯駱駝堅韌不拔之毅力,固以為神。材質為鐵胎、梅子青、粉青。
據介紹,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合稱「麗水三寶」。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的三國兩晉,是我國制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窯系之一,是世界級的文化符號。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鍛制歷史長達2600多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劍」。青田石雕,始於南北朝,距今1600多年,青田石是「四大國石」之一,被譽為「印石之祖」,其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多次被選為國禮。今天展出的每一份精美的作品都凝聚著工藝美術大師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