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平水圖 田曉峰 畫(文章作者提供)
□林立謹
平水溪是浙江蒼南一條典型的山區性河道,自福建省福鼎市分水關村發源,向東流向浙江省內,而後與右側松山、左側木寨山的坑澗以及小沿溪、仙堂溪匯合,在橋墩鎮後隆村注入橫陽支江,全長9.07公裡。其上遊山高坡陡,河道比降大,支流呈樹枝狀匯入幹流。中下遊是人口、經濟聚集的平原,地勢平坦低洼、河道比降平緩,宣洩洪水能力差,極易發生洪澇災害。
源出浙閩分水關
筆者日前探尋平水溪源頭,看到源頭之水自分水關防禦牆牆根迸出,牆的這邊是浙江,牆的那邊是福建。由於源頭之水東西分流,各入一省,含義獨特,所以各朝代方志都會著重記上一筆。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分水山……與松山連,泉發嶺上,東西分派,以限閩浙……自福建來者,困於陟嶺,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錢)倉」。民國《平陽縣誌》有類似的描述:「分水山……與松山相連,泉出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五代吳越戰守於此。其嶺曰分水嶺,水名平水溪……山腰凹處為關,曰分水關」。更有文人墨客,路過分水關,見一水分二省,有感而吟詩作賦。南宋紹興進士黃公度在分水關留詩云:「嗚咽泉流萬仞峰,斷腸從此各西東。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清代「盤江逋客」路過分水關同樣吟詩一首:「一道泉分兩道泉,層層松栝翠參天。鷓鴣聲裡山無數,合向誰家草閣眠」。
分水關作為浙、閩兩省關隘,蒼南、福鼎、泰順三縣通衢,既是商貿要道,也是封建割據的天險。發生在平水溪發源地的第一場戰事,當是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的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豐州(福州)刺史章大寶反叛,率兵攻打分水嶺,永嘉內史毛喜遣兵御之。
而據清代乾隆《溫州府志》及光緒《泰順分疆錄》等文獻記載,發生在分水關的最悲壯的一場戰爭,應該算是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軍南下,瑞安、平陽失守,宋行軍司馬陳自中隨秀王趙與檡入閩,提兵拒守分水關,阻擊南侵元軍十餘日,守關將士的血順水流染紅了平水溪。
此後幾百年間,分水關更是戰事不斷,平水溪見證了歷史興衰。
得名治水古聖賢
平水溪幹流水源雖在福建省,但河道全線在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境內,流經的區域古名「平水裡」,因而得名平水溪。「平水」二字含「平治水土」之義,據明代史學家宋濂所撰《溫州橫山仁濟廟碑》及相關歷史文獻記載:西晉時期,古溫州地區隸屬臨海郡,有永寧、安固、橫陽三邑,地皆瀕海,海潮漲到之處皆為鹽鹼之地,而無法耕種,加上「颶風海溢」、洪水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百姓靠天吃飯,生存艱難,以致地廣人稀。
太熙元年(290年),橫陽邑民周凱,從京城洛陽遊歷歸來,面對故土落後的生活環境,對比「太康之治」的繁華帝都,他萌生了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的雄心壯志。經過細心踏勘、積極謀劃,周凱向邑長提出治洪、治潮、治澇的建議,得到邑長的大力支持,於是率領百姓展開治水。先民們連接土埭,建成海塘,以阻擋海潮侵蝕;挖土築塘,新開塘河,以引導洪水歸槽;疏鑿壅塞,導江入海,以排洩內陸澇漬。周凱率領的這一場治水,持續十年之久,終使平原地區逐漸適合人類耕種棲息,於是人口聚居逐漸增多,經濟活動逐漸頻繁,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從而奠定了古溫州地區從臨海郡析出,單獨設立永嘉郡的地理和經濟基礎。明代弘治《溫州府志》這樣描述:「甌郡三江,曰永寧江,曰安固江,曰橫陽江,自漢有之。瀕江為三監,至晉橫山周公乃疏鑿而通之。於是潮汐有節,境土始闢,生齒日蕃,遂改邑為郡焉」。
至永康元年(300年),又一場「颶風海溢」襲擊古溫州沿海。面對海水倒灌,家園淪陷,周凱奮起抗擊,最終英勇赴難。為紀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績,邑長命名他的故裡叫「平水」,即現在的蒼南縣橋墩鎮,平水溪也因此而得名。而平水溪沿岸至今留存著周凱古墓遺址,千年來百姓祭拜不斷。
通閩水路起止點
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自福建來者……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錢)倉。」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平水溪是古代錢倉(浙江屬地)經分水關至桐山(福建屬地)水路的起止點。
古代浙江經分水關進入福建的路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則是水路。水路自平陽錢倉乘船,經橫陽江南港(今稱橫陽支江)候潮而上,到達上遊平水溪上岸,然後登山過分水關。這樣的乘舟行進線路至少持續到清代後期。而後,隨著地勢的變化,《蒼南縣水利志》寫道:「建國前,橫陽支江與鰲江直通,東海潮汐到達橋墩平水溪口,從鰲江候潮乘船可直達靈溪」。這一記載,說明了民國期間,潮水雖然還能漲到橋墩平水溪口,但乘船只能到達靈溪。
如今,我們只能在古人的詩詞中感受古平水溪寬闊的水面,優美的景觀。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知海鹽縣、朝奉郎林仰,由閩及浙,翻越重重山嶺至分水關,正值夜雨初晴,晨煙繚繞,鄉野之中充滿蓬勃的生機。他忽然看到山下平水溪有渡口,可假舟楫前行,一路的辛苦頓時無存,腳步便不由自主地輕快起來,喜悅之情湧上心頭,欣然寫下了《松山》一詩:「梯盡甌閩萬疊山,山中喜見浙中天。好拋靈運崎嶇屐,直上林宗散誕船。曠野夜收桑柘雨,平湖曉浸芰荷煙。宦遊慣作東吳客,相望何人立水邊。」詩人眼中的平水溪水面開闊猶如湖泊,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遐想。
近年來,水利部門對平水溪開展了小流域治理,防洪排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兩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平水溪的歷史典故、人文遺蹟, 推動水利、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平水溪必將成為平安的河、健康的河、宜居的河、富民的河,百姓心中的幸福河。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