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即一種與標準語有區別、只通行於一個地區或範圍的語言,它又被稱為「白話」、「土話」或「土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音」,便是方言的意思。
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方言就是一輩子都改不掉、忘不了的存在,尤其是當你在他鄉故國,聽到了和你一樣的鄉音,那種感動,難以用文字來形容。不過說實話,雖然同為中國人,用的是一個語言體系,但某些地方的方言,那真的比「天書」難懂,不信你就接著看。
第一名:溫州話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這裡的「鬼話」,指的就是「溫州話」,在抗戰時期,溫州話被外國人稱為「惡魔之語」。
溫州話,乃「吳語」的一種次方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甌江片-溫州話,最細可以被歸為南部吳語,但即使同為吳語,北部吳語與它也是完全不一樣,號稱「三裡不同調,十裡不同音」,只要不是同鄉人,放一起那都聽不懂對方在說啥。
抗戰時期,日本情報部門一直緊盯我軍,如同狗皮膏藥,怎麼都甩不掉,既然如此,我們索性正面對剛,我軍直接找來2個溫州人,負責傳遞情報,日軍情報部門雖然一字不落地記錄了下來,但卻半句都翻譯不出來,日本人驚呼道,這簡直是在「說鬼話」,這個說法便慢慢流傳開來。
第二名:閩南話
其實這閩南話,和排名第一的溫州話是有一定淵源的,目前通行在溫州地區的閩南話常常被大家叫做「福建話」,但它和福建南部的「閩南語」又有區別,所以二者被統稱為「浙南閩語」。
關於閩南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當年河南、河北的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到了福建一帶,由於這裡多山區,故而戰亂並沒有對他們造成太大的影響,後來戰爭結束,這群人也不想再回去,索性就在這裡扎了根。
而他們的語言也互相影響,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全新的方言,這種方言,就是現在的閩南話。由於閩南地區的海外交通發展早,所以自唐朝以來,這裡的海外貿易就特別興盛,前往國外做生意的閩南人也不在少數,就這樣,閩南話越傳越廣。如今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區,都有很多說閩南話的人,雖然發音略微不同,但進行簡單的交流不成問題。
第三名:廣東話
所謂廣東話,就是咱平時說的粵語,乃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漢語方言,關於它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著名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認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
比如,在《易經》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營商利市,營達利事。」意思是本少利多,而粵語中,就恰好保留了「利市」這個詞,由此可見,粵語歷史之悠久。更關鍵的是,粵語包含「九聲六調」,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故而許多專家認為,粵語是目前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
所以時至今日,很多國內外大學都設有獨立研究粵語的課程,紐西蘭甚至將粵語定為他們的第二語言,美國和加拿大也把粵語定為他們的第三語言,可見粵語在人們心中地位之高。
以上,便是我國公認最難懂的3種方言,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難度怎麼樣?是否還有比它們更難懂的方言?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