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飼料廠的員工跳槽並不是因為新公司給的待遇非常高,而恰恰是因為原公司給的待遇太低了。一名老員工在飼料廠勤勤懇懇幹了五年,一直幹到生產經理的崗位,要說能力與態度都還是不錯的,可五年來月薪卻只漲了五百塊錢,從五千五到六千。這位老員工又要租房又要養家餬口,於是和老闆提出希望漲薪,老闆說了一大堆公司的困難以及該員工的表現,還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定不會虧待了他。老員工走出辦公室就跳槽了,新公司開出的薪水是月薪一萬。
原公司老闆這才慌了神,一大攤子事沒人接手,趕緊讓人事招人,左挑右選,每天看到「期望薪資」上的數字就暗自吐槽「怎麼現在的人都要這麼高的工資啊?」因為工作不等人,最後月薪一萬好不容易招來個新人,幹了不到三天老闆就有點受不了要崩潰了——怎麼啥啥都不會,啥啥都不如以前那個啊?因為訂單不等人,這個時候還不能發火,怕連這個也辭職,於是每天只能耐心的教,然後心裡默默後悔:「我怎麼就這麼蠢呢?寧可月薪一萬招新人,卻不願給月薪六千的老人漲薪」!
曾經有個規模還算是比較大的飼料廠,其車間工人原來有四十多個,最後走的剩下不到二十個人了,即便如此,負責生產的老總還不願意給工人加薪。因為該老總是老闆家親戚,別人對此只是敢怒不敢言,導致生產不出來飼料,市場上丟了很多客戶,有些銷售經理乾脆辭職跳槽或者自己去創業了。最後該老總一看實在壓不住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每人當月多發現金五百。2、誰介紹來一個新員工幹滿三個月獎勵兩千。總算是有了點起色,但是老員工拿完這個月多的五百,下月呢?來的新員工幹滿三個月就辭職了,付出兩千的介紹費是否值得?
上面這些故事我們做飼料的應該很熟悉,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管理陷阱」。就是因為管理者沒掉進去之前都會覺得,一切都很好啊,一副欣欣向榮團結緊張的模樣嘛,完全看不到管理和薪資制度對公司存在什麼潛在的危險。可這個陷阱一旦掉進去,短時間內卻很難爬出來,就算是爬出來了,也容易傷筋動骨,最起碼也是灰頭土臉一段時間。重要的是,因為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錯過了太多的機會成本,又支付了慘痛的試錯成本和磨合成本,到最後才發現:這種損失真不是僅僅依靠「節省」下的那幾千塊錢薪水能夠彌補得了的。
這種治標不治本,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在飼料企業很常見。生產忙了給你「吃」口好的,生產不忙了給你一巴掌收拾你。亦或是召集一幫主管開會研討漲薪計劃,顯示出對此的重視,殊不知,這是緩兵之策,真想給漲薪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方案,不想給漲薪,就算你們研討出一百個理由或方案最後也通不過,就是這樣現實,好多飼料廠就是這麼做的,無非是感覺這個行業的門檻低,緊急關頭只要錢到位,農民工有的是,特別是飼料生產,一般崗位只要有把子力氣就可以。
對於飼料廠這種離職情況,我認為就是「管理者的愚蠢」,就是裝傻充愣型的,我知道你的價值,我也知道現在給你的待遇有點太低了,有點委屈人了。但是呢,你都不提,那我就不提咯,你要提呢,我就表演一番左右為難,然後象徵性的給你漲點,或者你乾脆走人算了。很多飼料廠老闆都感嘆棟梁難尋,但恕我直言,依某些老闆的格局和做派,還真不是人才難尋,實際上,真給你遇上個趙子龍,你也接不住。你平時對員工怎麼樣,心裡沒點B數嗎?加之高傲的心態,老骨幹辭職的時候,很多管理者覺得雖然可惜,但企業離了誰都轉。
這些管理者往往忽略了人性的因素,人性裡有一個普遍的心態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尤其是當外界的信息或者說一個外來者,帶來了新的「價值對比」後,所有的知情人都會重新評估自身的價值。所以老員工,尤其是公司的核心骨幹的離職是一場「瘟疫」,最容易傳染,並擴散為一場「人事災難」,所謂「千裡之堤毀於蟻穴」,老骨幹的離職比那些「空降兵」的消失,給一個團隊情緒上帶來的震動要更深入,也更持久。崩潰發生之前,往往沒有任何預兆,但它來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與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