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生態環境改善 廣西出現成群中華白海豚
[視頻]生態環境改善 廣西出現成群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出現在廣西欽州三娘灣海域。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北部灣地區觀測到的最大一群中華白海豚。 上午九點,風平浪靜,碧藍的海面突然浮現出白色的海豚背鰭,之後不久,三十多頭中華白海豚相繼出現。有的是白色的成年個體,更多的是灰黑色的亞成年海豚。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換氣,時而又三兩成群暢遊水中。背上的光澤一閃一閃,正在觀賞海景的遊客,都被這難得一見的景觀深深吸引住了。
-
保護「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當地民警與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迅速展開救援,頂著34℃高溫,在淤泥裡守護7小時,最終成功助其返回大海。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駝海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目前認為,全球駝海豚屬動物共包含4個物種,分別為大西洋駝海豚、印度洋駝海豚、印太駝海豚以及澳大利亞駝海豚,它們廣泛分布於東大西洋、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水域。
-
中華白海豚|資源保護不容樂觀
在我國,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於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廈門灣、東山灣,臺灣島的西部海域,廣東的韓江口、珠江口、漠陽江口、雷州半島東部海域、海南三亞附近海域以及廣西北部灣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門)數量最多,超過2000頭。
-
廣西北部灣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上升
中新社欽州6月18日電 (陳燕)廣西欽州市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保護與生命教育中心18日披露,在北部灣海域生活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正在上升,截至2016年北部灣白海豚種群現有數量已增至約189隻至214隻。 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中國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
-
海南近海沒有中華白海豚?這項發現改變傳統認知
王祝華 本報記者 江東洲 劉昊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現存鯨豚類動物裡面唯一一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在海南水域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我們之前有關海南近海沒有中華白海豚的傳統認知,將我國中華白海豚的地理分布範圍向南延伸了近400公裡。」
-
中華白海豚生存環境堪憂
日前,一頭從珠江口逆流而上誤入北江的白海豚之死,再度引起人們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關注。 白海豚學名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3月28日下午,廣東清遠市漁政支隊接到電話,有漁民反映,在北江江面發現疑似白海豚蹤跡。
-
「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啟動 呼籲保護中華白海豚
新華網廈門5月9日電 8日,全國首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在鼓浪嶼鋼琴碼頭廣場和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舉行。今年起,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確定將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今年為公曆5月8日)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
-
保護中華白海豚,我們在行動!
隨後,保護區主任張宏科主講了北海市海洋生態科普講堂第八講《保護中華白海豚,我是行動者》。講堂上,張宏科有聲有色地為學生們講授了中華白海豚生活習性、生存環境、行為特徵、威脅及保護救護措施等。在有獎搶答環節中,學生們積極搶答,氣氛十分活躍。
-
保護中華白海豚,原來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601099)、印度洋,常見於我國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廣東和福建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相繼建立國家和省級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據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領導介紹,農業農村部為加強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於2017年組織編制《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同年12月農業農村部漁業局組織成立了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2018年,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決定將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日)設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在全國各地舉行宣傳活動。
-
中華白海豚,你好呀~
去年11月,在北部灣合浦海域,也有幾隻中華白海豚覓食、嬉戲的畫面被人偶然拍下,它們不時地躍出水面,翻著跟鬥朝北海方向慢慢遊去。2019年11月北部灣合浦海域拍到的中華白海豚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壽命通常為30至40年,遊泳速度最快每小時12海裡以上,它們平時喜歡跟在漁船後覓食。
-
由農業部制定的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今日在廈門啟動
保護中華白海豚將有專門的規範和行動安排。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 記者 吳笛 圖/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保護中華白海豚有了專門的行動計劃。今天上午,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儀式暨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成立大會在廈門舉行。 根據計劃,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將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將得到有效保護,種群數量保持穩定或小幅回升,棲息地破碎化現象逐步得到有效緩解,種群結構日趨合理,可持續生存能力進一步提升。
-
中華白海豚現身東方海域
「我們在東方,發現一群中華白海豚,數量特別多,非常壯觀!」今天(8月6日)中午,中國科學院深海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拍攝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迅速引起了關注。近幾年來,這群中華白海豚在瓊南一帶海域頻繁出沒,代表著該區域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優越。 視頻中,先是兩三頭白海豚浮現,白色的身影在碧藍的大海中十分搶眼。很快,海水之下又躍出七八頭白海豚,爭相聚攏一處。緊接著,遠處還有多頭白海豚以及數頭黑白相間的海豚在向前疾遊。
-
欽州為保護白海豚劃出了一道「生命線」
中華白海豚。欽州市委宣傳部供圖「生命在地球上只起源一次,眾生紛紜、變異多端的大千世界都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這段話寫在欽州三娘灣白海豚科普館的入口處。22日,2018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欽州行採訪團來到三娘灣。
-
【海洋科普】中華白海豚現存數量與生存現狀
主要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廈門灣、東山灣,臺灣島的西部海域,廣東的韓江口、珠江口、漠陽江口、雷州半島東部海域、海南三亞附近海域以及廣西北部灣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門以及江門水域)數量最多,超過2000頭。主要受人類活動和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面臨著很大的威脅。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內灣,鹹淡水交界水域,因為這個區域淡水的注入改變了水體的鹽度,增加了魚類的豐富度,提高了中華白海豚補食的機會。目前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近海,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臺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
-
多隻中華白海豚現身昌江海域,數量稀少極珍貴
(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專家確認,這些海豚為中華白海豚,因數量稀少,被稱為海洋中的「大熊貓」,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表示,海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近海具有極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鯨豚類海洋生物的頻繁出現,說明海南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近海生物多樣性日趨增長,與海南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的工作密不可分。
-
廣西北海驚現中華白海豚,太漂亮了
張春傑提供視頻去年11月,在北部灣合浦海域,也有幾隻中華白海豚覓食、嬉戲的畫面被人偶然拍下2019年11月北部灣合浦海域拍到的中華白海豚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壽命通常為中華白海豚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近年來,儘管中華白海豚一直位列《中國物種紅色( 瀕危)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近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它們在北海的生存狀態卻在逐步好轉。
-
保護「海洋大熊貓」 媽祖誕日成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著「海上大熊貓」「媽祖魚」等美稱。今年起,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確定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這也是中國內地首屆專門以中華白海豚命名的宣傳日活動,以引導公眾樹立海洋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人關心中華白海豚、愛護中華白海豚的社會風尚。本次活動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共同主辦。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中華白海豚「組隊」來昌江鬧海
(下稱中科院深海所)專家確認,這些海豚為中華白海豚,因數量稀少,被稱為海洋中的「大熊貓」,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9年5月,七連嶼海域出現十多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最長的有2米多。2018年8月,約30隻中華白海豚到訪東方海域。 據中科院深海所海豚研究專家團隊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在海南近海出沒的鯨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就有30餘種。此外,還有熱帶魚類1000多種,蟹類、蝦類、貝類、棘皮動物類、藻類、珊瑚等各有數百種,這些海洋生物多數都具有極高的生態和保護價值。
-
東南沿海的白色精靈——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在淡鹹水交匯的河流入海口附近,從南非海域一直延伸到我國沿岸[1]。歷史上,在遼寧省莊河市、上海市橫沙島、浙江省樂清縣等海域曾有過中華白海豚誤捕或擱淺的案例[2],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白海豚仍然連續分布在北至長江口, 西南達中越北部灣邊界的華南近岸海域[3],可是如今卻主要棲息在廈門的九龍江口和廣東的珠江口,且僅存離散的5個地方種群,不同群體之間交流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