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華 本報記者 江東洲 劉昊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現存鯨豚類動物裡面唯一一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在海南水域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我們之前有關海南近海沒有中華白海豚的傳統認知,將我國中華白海豚的地理分布範圍向南延伸了近400公裡。」在近日召開的海南省科技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負責人李松海說,「我們發現,在海南水域,這是很大的一個中華白海豚群體。」
中華白海豚首次被科研人員在海南發現的時間是2014年10月20日,地點是樂東和三亞接壤的西鼓島附近水域。從那時起,以李松海所帶領團隊科研人員就持續不斷地對這個群體開展調查。迄今為止,在海上通過目視考察,已經發現了44次中華白海豚群體,發現的地點廣泛分布於三亞至昌化江口一帶近岸20km以內水域。
2014年至2018年海南中華白海豚的考察航跡(灰色曲線)和發現地點(紅色三角形)
科研人員利用被動聲學監測結果也顯示,這些被監測的中華白海豚群體長期在這一帶水域活動。採用照相識別的方法,科研人員目前已經可以識別的動物個體近250頭,而且還不斷有新的動物個體被識別。
2014年10月20日首次發現海南中華白海豚新群體的考察隊員。
多年來,研究人員採用了船基生態調查、分子遺傳、水聽器陣列等野外考察技術手段對這些群體進行跟蹤調查,把它們與分布於我國和東南亞國家其它已知中華白海豚群體對比。研究人員發現,海南水域的中華白海豚群體具有集群數量較大、分布範圍廣、發現地點水深較深、鹽度和電導率較高等特點。
考察人員在海南水域拍攝到的「帶孩子的豚媽媽」畫面。如同人類的頭髮,中華白海豚的體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白。照片中間灰黑色個體為剛出生不久的幼豚,後邊帶斑點的個體為壯年豚,前邊白色帶黑色斑點的個體為老年豚。
令科研人員感到奇怪的是,以往大家所認知的中華白海豚一般喜歡棲息於大江大河入海口,特別是入海口附近具有紅樹林分布的水域,如珠江口、湛江雷州灣和廣西欽州三娘灣,但是,海南中華白海豚熱點分布區並沒有大江大河注入。
李松海說,這說明了世人對這個群體的認知,還遠遠不夠,他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亟需關注。
2017年7月在南海開展鯨類資源調查的科研人員。
建立保護區是保護中華白海豚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各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都已經先後成立了保護區,例如香港政府為保護本水域中華白海豚種群,於1996 年建立了沙洲及龍骨洲海岸公園;福建省於1997年建立了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 並於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於1999年建立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 200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已對北部灣廣西沿岸水域的中華白海豚進行了資源分布調查,自然保護區的成立正在緊張籌備中
開展中華白海豚聲音監測的義大利籍博士後
研究團隊建議,海南島西南部雖然生態環境很好,但是經濟發展迅速,海岸帶開發程度日益增強。各有關部門應儘快採取有效行動,進一步抑制海南水域非法漁業和圍墾造陸等人類活動,有效保護海南近海海洋生態系統。
目前,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已經搭建類擱淺救助平臺,並形成一支專業的救助隊伍,建成了對外開放的海南島鯨類擱淺信息資料庫。下一步,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大投入,以使相關研究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和平臺和資料庫建設,為中華白海豚的擱淺救助發揮作用。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