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萬物攝生,莫先固齒」,要想身體好,牙齒好是最基礎,甚至是最關鍵的。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可以說是健康身體的首要任務。
今天就和大家來談談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若是出現了牙齒鬆動的問題。是把牙齒拔了呢?還是遵循中醫的所推薦「腎為本養為主」呢?到底該相信誰,選擇誰?
在對待,牙齒鬆動的問題上,西醫和中醫處理方法是截然不同!
西醫拔為主
西醫認為,是清潔不到位,牙菌斑進而導致牙結石等多種原因,發展成炎症。若是出現鬆動,多以洗牙及消炎為主。
要是鬆動的嚴重,一般會將牙齒拔除。若牙槽骨吸收不多,則選擇種植一顆牙,就是在把一個假牙跟上螺絲一樣,擰到牙槽骨上。若是牙槽骨吸收的多,無法擰螺絲。則把兩邊的牙進行打磨,戴一個牙冠。
中醫保為主
祖國的傳統中醫認為,牙齒的健康與腎臟有著密切的關係。《黃帝內經》認為齒為骨之餘,即牙齒與骨頭同出一源,故牙齒亦為腎中精氣所充。牙齒和骨的營養來源相同,都是由腎臟的精氣所化生。基於這個原則,一般會有4點建議。
1)養成叩齒的習慣:叩齒方法是,靜心而坐,雙目微閉,嘴唇閉上,一呼一吸叩一次。時間最好選擇在,每天晨起及睡前。早晚叩齒可以使全身經絡暢通。
對於一些,孩子若是牙齒發育遲,長或者成人牙齒鬆動脫落,牙齦萎縮等,只要堅持叩齒是有效。
2)小便咬緊牙關:因在小便時,需要腎氣的推動,才能尿出去。而在小便時,咬緊牙關,就能節省你的腎氣。據說,乾隆皇帝就有這樣的習慣,雖然後宮佳麗三千,到60歲,牙齒還特別好。
3)使用中藥草本牙粉刷牙:這個自宋朝起,眾多的醫家就發現,使用中藥刷牙,不僅是可以清潔口腔,更可以起到類似服用湯藥的作用。所以,自古就傳承著許多外用的護養牙齒的方子。如李東桓的「東桓牢牙散」、清代趙榮福的「牢牙散卦婆子方」、近代倪海廈的「附子青鹽方」。
中藥牙粉 | 早晚刷牙
但是,隨著上個世紀30年代,牙膏的迅速崛起,因使用方便,價格低廉,迅速的佔領了市場,慢慢的人民逐漸的遺忘了中藥牙粉。但是,隨著現在牙齒問題越來越多,中藥牙粉已經凸顯回歸之勢。
4)中藥經方調理:牙齒鬆動多是因腎陰虛導致,進而虛火上行所致。所以,也可口服諸如「補腎固齒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等。是可起到固牙牢齒的作用。
如何選擇?
不過,這裡就會有人問了,牙齒出現鬆動,到底是選擇西醫還是中醫呢?這個問題還需要回歸到自己本身來。若是出現了,牙齒鬆動,對於本人當然是希望能保則保的,不僅是害怕拔牙之痛,更是因為,牙齒掉了不能再生,一定是原裝的好。但是,牙齒鬆動的已經失去保留的意義,那該拔還是要拔的。
另外,上面建議中醫的四個方法,前三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需要長期堅持去做。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當然了,從中醫角度來看,護養好了腎,牙齒就會好,而在日常生活中,護養腎的方法有很多。如腎是五行屬水,為黑色。因此,多吃屬黑色的食物,比如芝麻等,以湯液為佳。
另外,從清潔的角度來看,注意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習慣。忌酒及煙。這就應了古人那句話"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原創首發 | 中醫大美
#牙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