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鎮包道村侯家大院建築群。
桂林洋邁德村古建築。
研究火山石村落選址、格局,調查火山石村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謀劃火山石村落未來與發展……自開展百日大研討大行動活動以來,海口市堅持邊學習、邊查找,邊研討、邊整改,在火山石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上下足功夫,全力留住獨特的火山石空間文化、精美的火山石建築文脈和豐富的火山石人文精粹;打造海口火山石傳統村落的文化品位、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桂林洋邁德村保留完好的「兩眼水井」。
原貌
選址便於生產
布局利於居住
雷瓊裂谷火山帶共有火山175座,其中海口佔101座。由於火山噴發活動頻繁,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華夏境內景觀最美、歷史最久的火山石傳統村落。為留住海島文化的根、守住火山建築的魂,海口市對火山石傳統村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出瓊北火山人始遷祖,當初在火山地區擇地而居的時候,最基本的選址考慮便是要滿足自己和子孫後代能有效地、可靠地、方便地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經濟活動,能健康地、安全地、富足地生活,即村址一要有利於生存,二要有利於發展,三要居住安全。
而這當中以秀英區三卿村最為典型,該村形成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年左右,曾在2014年被評為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的古老村莊,該村整個村莊建在一個天然的火山熔巖流臺地上,利用天然熔巖流形成村巷,在道路兩側建造火山巖城牆、火山巖石屋、火山巖石磨。
另外,該村靠近耕地和山嶺,據該村民小組長王傑介紹說,村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村規,即為防止村落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村裡綠色隔離帶內的樹木不允許被隨意砍伐,一旦發現有人折取非自然掉落的樹枝,村中長輩會抽取樹枝當眾鞭笞,施以嚴懲。代代相傳的村規家訓體現出火山村落的質樸民風,規訓了火山人的集體意識和生態思想。
除此以外,整個村落的防禦也是村落選址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火山石村落在選址時已經注意將整個村落掩映在密林之中,這樣既可以起到隱蔽、防禦的作用;也可讓密林成為火山與村落間的綠色生態屏障;還可以調節微氣候、穩定自然生態系統。在海南炎熱的夏天當熱風吹過綠化林帶,可以起到自然冷卻的作用,因此這種綠化林帶也被視為村中的「龍頭寶地」。
危機
古宅民居逐漸破敗 傳統村落亟待破局
火山石傳統村落屬於過去,也屬於現在,更屬於子孫後代。而如今,有些偏僻古村,破敗古宅,只剩一個老人、一條老狗仍在苦苦守望,這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失落、這更是文明社會的文化失落。
走進形成於南宋年間,距今約800多年的瓊山區上丹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棟棟林立的高樓和通往各家各戶的平整水泥路。不熟悉地誌的人肯定不會想到,在高樓間還零星「隱居」著十餘處古建築, 這十餘處古建築,包括分散地被高樓包圍的火山石民居,又因低矮、破敗,散發出一種歷經滄桑後的沉寂;也包括三口已乾枯的火山石古井。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古建築是傳承文化的核心。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差距加大,村民逃離家園,傳統村落破敗。那倖存的火山石民居,仍以苔痕斑斑的石牆,默默保存著海島火山石建築文脈。上丹村是這樣,龍華區文山村也是這樣。
龍華區文山村是我省四大古文化村之一,也是我省首屆十大文化名鎮(村)之一,有著「蓮花地」的區位優勢,建於宋孝宗隆興年間。可惜,數百年間多次劫難,讓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物毀於一旦。在毓秀坊,記者看到滿地零落堆放的牌坊碎塊。碎塊呈黑灰色,帶著年輪的痕跡,給人無限感慨和惋惜。
而位於美蘭區的美貼村,是明貴清富的富貴村,最盛時期即清朝時期,那時村裡有大戶人家15戶,最有名的房子是號稱有108根梁的房屋;三個月不生火也不會餓死人,因為集市能充足供應熟食、水果。可如今村前的「折桂」、「進士」牌坊,牌坊北側的108柱及馮顒公宅,現均已破損,只留有躺在地上的石柱;村裡的大部分火山石古建築被毀壞,只剩下一些殘亙斷壁。同樣,位於秀英區的榮堂村,如今一些老房屋已經廢棄、房頂坍塌,只剩下斷壁殘垣立在風雨中。目前村子只剩下13戶住戶了。
上丹村、文山村、美貼村和榮堂村,這些傳統村落火山石古建築均被不同程度地毀壞,如何保護這些傳統古村落,海口亟待破局。
謀劃
保護傳統建築文化 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龍華區遵譚鎮湧潭村古牌坊。
獨特的空間孕育了獨特的空間文化,因此火山石傳統村落可以說是海口地域文化真正的獨特代表。而村落是文化的載體,為此海口市在對火山石村落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火山石村落存在的問題,海口市開出了行之有效的藥方:保護火山石傳統建築及文化、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如今,海口市大部分火山石傳統村落已經開始準備或行動了。
海南唐胄文化研究專家唐邁海告訴記者,唐氏宗親發起成立了海南唐震唐胄文化研究會,以後工作的重心就是修繕、恢復上丹村原古蹟,包括恢復10座牌坊;挖掘、整理先賢思想、觀點,出版《海南唐氏傳》文史書籍。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唐邁海介紹說,唐氏後人希望在上丹村發展旅遊和服務業,開設博物館。這其中不僅寄託著唐氏後人發揚傳承先人文化的夢想,也傳達出後人的復興夢。
龍華區東譚村,已有八百多年歷史,2013年被評為「中國首批傳統村落」,該村「文瑞」坊已保存了500年了,「貞壽」坊和「青雲萬裡」坊也完整保存,800年前的蔡家大院還能為世人所見,儘管歷史的年輪讓它們的臉頰更加的滄桑,但透露著令人震撼的古代文明與輝煌,散發出歷史魅力。
「叫響珠崖,讓沉睡千年的『珠崖古郡』提升東譚經濟的新亮點。」東譚村村支書王位財說,東譚村準備建瓊崖文化大公園,不收門票,讓更多的人一年來5、6次,從而讓老百姓從市場上獲收益。另外,東譚村正在和香世界莊園談種養業的合作,通過種植檳郎、水果等帶動經濟;還計劃建設用地200畝的珠崖大道,建設明代、清代模式的房屋做鋪面,滿足旅客休閒、消費需求,讓古民宅不受破壞。
「東譚村的歷史文化遺存很有開發價值。」王位財說,東譚現存的宋代古墓、唐代族譜、明代牌坊等都是珠崖民俗鄉村文化的稀世珍寶。東譚完全可以憑藉毗鄰省會中心城區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發掘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凸顯歷史、民俗、火山、古廟等本土文化,做瓊崖鄉村文化旅遊大文章。
至於美貼村,美蘭區大致坡鎮鎮長符英鋒認為,雖說昔日繁榮不再,但後輩如果努力,還是可以展示先輩的盛景、鑄就今日的輝煌,以不辱沒先輩的名聲。在符英鋒的構想中,位於「十美鄉村」東北片區的美貼村,可以列入遊憩創意園分區,賦予「美溪翠竹貼富貴」的文化定位。同時,美貼村還可以設置西部古遺址觀光遊線,即以文化展示牌為起點,以古當鋪遺址、古集市遺址、文化展示牆、古井、馮氏宗祠等人文景觀節點為核心,以道路為軸線形成的西部古遺址觀光遊線。
現存的古村落是海口城市文明的「活化石」,傳統村落是海口人的歷史家園,難以數計的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在村落裡,瓊北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樣性也都在村落裡。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人參與進來,留下和保護傳統村落這一方古老的淨土;並以留住鄉愁為目標,把傳統村落建設成為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全域旅遊最亮麗的底色。
保護傳統村落 留住心靈港灣
理想中時間是文化的推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必然是經過歲月的洗禮、社會的沉澱之後的精華所在。而現實中時間卻成為文化的「殺手」,在海口鄉村文化方面表現為:海口目前已有13個村落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但去過這13個村落的人都會發現,傳統民居的衰退正加速著古村落的消失,隨之消失的還有耕讀傳家、節氣耕作等傳承上千年的風俗傳統、文化習俗。
對個體而言,傳統村落承載著鄉愁;對國家而言,傳統村落承載著底蘊。如何留住鄉愁、保護傳統村落?對此,海口市藉助百日大研討大行動機遇,堅持問題導向,找差距、明方向、見行動,通過保護有形的村落和無形的文化,以留住傳統村落的形和魂。
那麼鄉愁是什麼呢,鄉愁是兒時吃的棉花糖、是田野裡山坡上的山莓、是池塘中稻田裡傳來的青蛙叫聲、是綠油油的稻苗和蔬菜、是漫山遍野的歡笑,鄉愁是每一個人對家鄉的記憶,關於食物、關於食品的烹煮、關於住的房子、關於建造房子的一點一滴、關於生老病死的風俗、關於用於抒發情感的山歌、關於如何生存……
如何留住鄉愁,就是要留住民俗、留住空間、留住建築,留住它的魂、留住它的載體,要摸得著、要看得到、更要觸動心靈。
而對於傳統村落的保護,一是對於完整的歷史建築,要最大限度的保存;二是對於毀壞嚴重的重要歷史建築,要加以整修,還原古建築風貌,以防坍塌;三是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不得隨意改變;四是保護傳統村落風水林的環境與景觀,恢復熱帶植被景觀,為村落提供良好的保護屏障和景觀背景。
記者史發梅/文 張俊其/圖
(海口網8月10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