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已經分享過為什麼「二百五」和「三八」背後的故事,沒有看的同學可以戳連結。
二百五、三八為什麼是髒話?那些數字髒話背後的二三事①
今天我們再來分享一下「醜八怪」、「不三不四」這兩個詞的歷史追溯
醜八怪=揚州八怪
醜八怪咦耶咦耶咦耶~別把燈打開~
「醜八怪」 用以形容外貌醜陋的人。它來源於「揚州八怪」。
需要強調的是「揚州八怪」中的「八」是泛指,而非特指有八個人,這裡的八怪是指一類人,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 在中國畫史上說法不一,較為公認有:博學多才,嗜奇好古的金農、只畫竹子的鄭板橋,胸有成竹說的就是這位仁兄沒錯了、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併入。他們大多出身貧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書畫往往成為抒發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的媒介。
這些人在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眼裡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所以被蔑成為「醜八怪」。
然而,他們的怪異又入情入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
後來可能因為「醜八怪」中有一個「醜字」,便慢慢發展成為形容相貌的詞彙。
不三不四=伏羲八卦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幹正事的小混混。
對於「不三不四」的猜測有很多,出現過的古文作品也很多,我們一一簡化分析。
《易經》說:有學者認為,該詞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麼「不三不四」,三四爻不正位,不正時,就是指人不正直,不規矩的意思。
《金剛經》說:古時候,人們普遍熟讀《金剛經》,通常把三比作三心,即:過去現在未來心,把四比作:清淨心。不三,自然是理解為:三心不可得大家都理解,自然的要用四來衡量行為規範,可是又不具備清淨心,對於這樣不符合行為規範的行為,叫:不三不四。
人民對三、四數字的敬畏心:據史料記載古代認為「天」為一,「地」為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成「三」。
於是「三」不僅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徵,因此中國人對於「三」這個數字有了特殊的情結,什麼「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等等
而對於「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事事(四四)如意」,所以當時及後來人們評定的名人名物等遠不止這「四」個名次只是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為習俗。
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或讚譽可見形容行為不端之人為「不三不四」就是這個緣由。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洒家。」話說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髮為僧,他到大相國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佔的菜園。這幫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設法給魯智深一個下馬威,逼他離開,正設計圍攻他。要麼說小混混終究成不了大事呢?這幫不三不四的臭小子被魯智深打得屁滾尿流,哭爹喊娘的回家去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今天關於數字罵人的分析和典故就分享至此,文章內容多是反犬星百度查資料得來,儘量做得盡善盡全,如果還有不足或者錯誤的地方,歡迎各位評論指出,比心心~
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追問解答,好奇心烹飪廚房等待諸君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