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周恩來總理乘直5直升機到邢臺地震災區慰問災民。
旋風25直升機是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直升機(後改稱直5),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直5飛機是多用途的直升機,可用於空降、運輸、救護、地質勘探、護林防火和邊境巡邏等。
1958年,哈爾濱飛機廠按照蘇聯提供的米-4直升機圖紙資料和樣機開始仿製工作。設計人員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繪製出25000多張圖紙。
1958年正值「大躍進」,為使直升機早日上天,工廠採用邊發圖邊試製的交叉作業法,仿製工作進展很快。當年12月14日,中國製造的第一架直5直升機首飛成功。
與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技術比較特殊。旋翼是直升機的要害部件。蘇聯技術資料規定旋翼的槳葉是木製的,材料選用十分苛刻。為尋找性能相當的國產木材,哈爾濱飛機廠在林業部林業科學院的協助下做了大量工作。在挑選木材的過程中,四川省林業廳犧牲了3位同志。
血的代價激勵科技人員要改革創新。他們決心用金屬材料代替木質槳葉。1963年5月,研製金屬旋翼的工作在哈爾濱飛機廠正式鋪開。總工程師胡錫川組織技術人員,在有關廠所協助下,逐一解決了大梁機械加工、鋁蜂窩結構的製造與裝配等技術問題,自行設計製造了84套裝配夾具和直徑1.7米、長11米的大型熱壓罐等專用設備,建立了航空工業第一條金屬蜂窩塊生產線。1966年6月22日,金屬旋翼裝機試飛。試飛表明:金屬旋旋翼的性能全面優於木質旋翼。此後,木質旋翼完全為金屬旋翼所取代。
直5陸續生產出基本型、客機型、農林型、救生型、航測型。這些直升機,在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的許多領域大顯身手。在東北珍寶島、西南邊境和西沙群島的反擊戰中,直5很好地承擔了軍用運輸任務;在河南和內蒙古草原失火、邢臺和唐山地震時,直5參加了搶險救災。此外,在海洋生物考察和第—顆原子彈爆炸試驗中,也都出現了直5的身影。
周總理對直升機事業發展寄予了深切的關懷。他對發展國產直升機做過許多具體而明確的指示,曾先後7次乘坐直5在國內視察、慰問災區,給從事直升機事業的廣大職工很大的激勵和鼓舞。(航史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