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0幢老洋房久遠的故事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在上海的西南角,徐匯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幾條幽靜的馬路邊上一幢幢房子紅瓦粉牆,尖尖的屋頂,橢圓形的鋼窗;透過花園的柵欄,你可以看到大片濃綠的植物,幾棵參天大樹從柵欄頂上探出頭來。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戶映出溫婉的燈火,隱隱約約飄出輕曼的鋼琴聲。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象徵的花園洋房。上海的「洋房生活」不但是上海市民的夢想,它也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老外們的夢想。

文章源自:蘇杭日記 | 圖:網絡

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繁華的舊上海

造就了眾多風格各異的洋房

記憶

時間

愛情

親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藝術

時代

生活

這些舊洋房有著神秘的出身,

直到今天還留有上海三十年代的味道,

在這樣的洋房裡開餐館,

調子是摩登、優雅的,

食客在用心享用美食的過程中,

似乎也吞出著歷史的沉沉香氣。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

從今天起蘇杭爺為大家講述100幢屬於哪個年代的上海老洋房名人舊居的故事,並配有滬語視頻。由於視頻的限制,每次只能上傳十段,因此每次展示十幢老房子。視頻以抖音裡的「上海寶爺」為主,一併感謝。

別錯過

新華路

久居上海的人,很少會沒有聽聞「第一花園馬路」新華路這個名字;生活在往日「哥倫比亞生活圈」附近的老住客,對於散落在新華路兩旁的花園洋房,想來是如數家珍。他們興許會將一棟棟建築裡的前世今生,向偶爾路過的瞪著好奇的雙眼的遊人們,與之訴說。甚至,他們還會「自說自話」地為大樹掩映下的老房子取一個生動形象又方便記憶的名字,譬如外國弄堂裡的蛋糕房子和呼嘯山莊,還有「羅馬花園」等。

金潤庠私宅

- 新華路483號 -

曾經住著號稱「造紙大王」金潤庠住宅是一幢現代式平屋頂建築,南面起居室採用弧形玻璃大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滿足居住建築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簡潔的立面造型更富有變化。白色外牆粉刷使整幢建築富有現代氣息。花園面積達639平方米,花園內各種樹木蔥鬱,園中草地如一塊綠色絨毯,整幢建築建於1946年。

金潤庠鎮海縣城人。14歲小學畢業,到漢口立昌生海味行當學徒,後在上海英商華通保險公司為練習生。清宣統元年任煙臺、杭州分公司經理。此後與人合夥,相繼盤入嘉興禾豐造紙廠、杭州武林造紙廠,分別擴建為民豐、華豐造紙廠,試製薄白紙板成功。1932年創辦國產紙板聯合營業所,任所長,致力 外紙傾銷。1935年試製國產船牌捲菸紙,次年獲東南五省與京、滬兩市捲菸紙製造及專銷專利權。

金潤庠和兒女

這幢房子使用近70多年,如今建築物仍舊完好。解放後曾為長寧區結核病防治所使用。改革開放後曾一度作為肯德基上海總部,今為長寧區藥品監察中心使用。

盛重頤豪宅

- 新華路315號 -

花園洋房建造於1930年,是一幢英國鄉村式的花園住宅。該建築為假三層,磚木結構,屋頂採用的是雙陡坡紅瓦形制,出簷較大;外牆立面上部是白色水泥拉毛牆面,下部則為清水紅磚牆,顯得清麗而簡潔。轉向建築的南立面,中部前出,山牆上露出黑色的木構架,木門窗採用的是帶有癤疤的木料,保留著粗糙的釜鑿殘痕。值得一提的是,這幢建築的木料都是從國外進口,門把手、窗件小五金裝飾等細節,格外精緻考究。而部分的外牆立面所用到的轉角砌隅石,更為它平添了幾分自然的生趣。

這幢花園住宅的主人實則是清末洋務運動領袖人物盛宣懷五子盛重頤。盛宣懷,曾創辦了輪船招商局、電報局、華盛紡織總廠、中國通商銀行、鐵路總公司等企業,還創辦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晚清巨富。他前後娶了兩個夫人,五個妾,生有八個兒子,但長大成人的只有四人,即老大盛昌頤、老四盛恩頤、老五盛重頤、老七盛昇頤。老大盛昌頤學問最好,是光緒年間的舉人,曾任湖北候補道、德安府知府等職務。老四盛恩頤在其父去世後任漢冶萍公司總經理,一生風流倜儻,最多的就是花邊新聞。老七盛昇頤在抗戰前是蘇浙皖三省稅務總局局長,還是上海東華足球隊的創辦人,晚年卻淪落到以典當為生。

盛重頤畫像

建築的內部,主人的臥房、書房、小客廳均集中在二樓,正中朝南的這間臥房還設有一個外陽臺,用缸磚鋪地,鐵花柵欄作圍護。主人可由小客廳走出室外,欣賞南面近2000平方米的花園綠地——大片的草坪被雪松、桂花、香樟等樹木環抱其中,營造了一片幽靜愜意的自然天地。在草坪的一隅,還安置著圓形鐵桌、靠背鐵椅,供主人休憩、閒談。上海解放後,這幢花園住宅曾被用作上海市第一商業局療養所,現在則成為了公司辦公樓。

榮漱仁舊居

- 新華路231號 -

此幢建築系具有義大利風格的英國鄉村別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頂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層為陽臺,在鑄鐵水鬥上鑄有梅花圖案和1932年字樣。這幢花園住宅是中國近代大實業家榮德生作為榮毅仁姐妹榮漱仁的陪嫁之宅。解放前夕榮漱仁全家遷往香港,將房屋贈送國家。

榮漱仁是無錫人,是中國近代大實業家榮德生的第六個女兒,榮毅仁的胞姐。從小生活在上海,中學就讀於中西女中的榮漱仁,不僅繼承父業,拼搏於工商界,解放時位居私營麵粉廠經理、副廠長,建國後,率先參與公私合營;她也傳承了父親的優秀品格,心慈面善,投身於公益事業。她開辦刺繡、縫紉等婦女技術訓練班,出資、集資開辦4所幼兒園,讓千名兒童有了可以讀書的樂園。1984年,在中西、聖瑪利亞、第三女子中學校友及老校長薛正的倡議和市區領導部門的支持下,中西、聖瑪利亞、第三女中校友會成立,榮漱仁便是擔任副會長、會長。

榮漱仁舊居有新華路上的「羅馬花園」美譽,南面的花園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現已不存,僅有弧形圍牆牆頂蓋紅色圓筒瓦,牆面貼泰山磚,這幢建築設施講究、造型美觀,花園寬敞。

榮漱仁和楊通誼夫婦

外國弄堂

- 新華路211弄和329弄 -

當走進新華路上那條有名的「外國弄堂」,又稱新華別墅。它其實是兩條弄堂,也就是新華路211弄和329弄。這兩條弄堂互通,呈「U」字狀。在211弄到329弄的區域內就有47幢別墅,樣式各異,有英國、美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等。

這些洋房別墅都是由匈牙利現代主義建築師鄔達克·拉地斯拉夫於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設計而成的。雖然處於鬧市,但只要一走進弄堂,卻是鳥語花香,林蔭夾道, 頓時將外面世界的嘈雜統統關在弄外了。越往裡走,便越顯得清靜幽香,弄堂不是很深,風貌各異的別墅小洋樓隱在茂密的水杉後面,透過枝葉間的縫隙,可以看見尖尖的屋頂,輕盈的螺旋陽臺,陡峭的屋頂上哥德式連體磚煙囪矗立,舊式的棚窗和半掩的鐵柵欄門。

鄔達克舊照

小區由2幢5聯排別墅和1幢獨立式別墅組成,種類較多分:新裡,洋房,也有公房,這條弄堂裡已經住了許多各種國家的外僑,所以另特名為「外國弄堂」。經過歲月的洗刷,裡面的各式風格洋房風採不如當年,很多外立面都以陳舊,有些別墅正在做翻新工作,如今居住的都是些上海人,宴席了上海老弄堂的特點,大庭院內,三五成群的在聊天,打牌,隨處可見的涼衣架,很懷舊很古樸的上海弄裡人家。

211弄地圖

哥倫比亞圈

- 新華路119弄及番禺路一帶 -

新華路上的洋房,很多是七八戶甚至十幾戶聚居,也不知是不是歷史原因,很多金髮碧眼的海漂,也喜歡擠在這片依稀有自己家鄉影子的社區裡據鄔達克故居廣告,1928年,鄔達克曾經在今番禺路新華路一帶設計了多幢花園洋房,英美荷意西,風格種種,蔚為大觀,總稱「哥倫比亞住宅圈」,何所取義,無從查考。

新華路119弄,番禺路以西的第一條弄堂。這條弄堂裡值得一看的房子不多,只有弄堂口的一幢還比較引人矚目。這幢房子現被一家叫「鹿園」的飯店佔用,前門在新華路,後門在119弄弄口。人在上海,最尋常的味道就是本幫菜,這家鹿園餐廳,擠在一片大雜院中的老洋房裡,專供江浙精細菜色,搭配新老世界葡萄酒,中西合璧的海派滋味,迎來送往各路中西食客。

今日上海開放與發達程度遠勝往日,江邊市郊亦不乏高級別墅住宅區,但能像多年前的哥倫比亞住宅圈這樣,集合了時下新穎建築風格,貼合主人需求從外觀到內部功能全部私人定製的項目,幾乎未曾見過。新華路上的主人代代更迭,而老洋房與梧桐樹,似乎成了時代的見證者,耐人尋味。

弄內有一家的窗戶是這樣的,窗框上白漆的塗刷較為粗疏,透出房間主人曠達而浪漫的情懷

衡山路

衡山路是以「五嶽」中的南嶽衡山命名的,它是上海最負盛名的休閒娛樂一條街。連綿不斷的西歐建築風格小樓、開敞式的圍牆庭院在茂密的梧桐樹映襯下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無不向人們敘述舊上海曾經的歷史和輝煌,繁華與風情。衡山路上最具魅力的休閒文化當屬衡山路的酒吧文化。夜晚燈火輝煌的酒吧為衡山路營造出一種朦朧的、多情調的、曖昧的、世界的、上海的獨特韻味,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吸引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來到上海的國際人士。面對這樣的小資情調,你被誘惑了嗎?

百代小紅樓

- 衡山路811號 -

小紅樓建於1921年,是一座三層的法式小洋樓。三十年代,它被英國百代唱片公司收購,抗日戰爭期間,一度被日本人佔有,解放後,它成為中國唱片公司的所在地,偉大的中國國歌就誕生在這裡。2002年,在上海政府建設徐家匯中心綠地時,小紅樓因其寶貴的歷史價值而被保留了下來,並成為徐家匯中央綠地唯一的一棟來自上個世紀的文化遺產。

19世紀末,法國百代唱片公司登陸滬上,帶來了新鮮時尚的留聲機,這種「伶人歌唱可留聲,轉動機頭萬籟生」的機器讓當時的上海人異常興奮,很快成為滬上時髦。法國東方百代設立唱片製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錄音棚,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此為國內最好的一所錄音棚,從此,開創了中國唱片生產歷史。錄製有《夜來香》《玫瑰玫瑰我愛你》等美妙的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品。

民國歌星

當時紅歌星如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張露在小樓裡一一閃現,又一一消隱,聶耳的執著,周旋的甜美,白光的美豔,李香蘭的高亢靚聲.......至今使人難以忘懷。

國際禮拜堂

- 衡山路53號 -

國際禮拜堂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基督教堂,建成於1925年。整幢建築呈「L」形,近代哥德式的磚木結構。國際禮拜堂曾以優美的聖樂而蜚聲滬上。禮拜堂的一大特點是這是不分教派、國家的基督教禮拜堂。

國際禮拜堂主體建築樣式為德國的仿哥德式教堂建築,尾頂呈木屋架,紅磚結構,大門朝北,兩邊尖拱長廊,窗框為弧拱形,禮堂可容納700餘人。

做禮拜

教堂已先後接待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外國朋友與海外僑胞,有些被我國教會邀請來訪的外國教會人士都曾在該堂講道或致詞。不少在滬工作的外僑和港、澳、臺同胞來本堂參加禮拜。這些交往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團契和友誼。

古典的讚美詩配中國二胡

南昌路

南昌路有點彎曲,原來這條路是一條河,自然河道大都為彎曲的,這是水的柔性與厲害。上海有許多彎彎曲曲的路,或路名帶有「浜」字的路,如陸家浜路、肇嘉浜路等,多為早先填河成路。南昌路的歷史有百年了,大概在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條路有許多上海典型的石庫門弄堂,很幽靜,隱藏著許多故事,可以代表上海的弄堂文化。近現代南昌路曾居住或工作過很多名人,現在重視挖掘歷史傳統文化,一塊塊銘牌掛在名人故居門前。南昌路上的歷史文化名人,各領風騷,各有特色。

陸小曼舊居

- 南昌路136弄11號 -

1927年1月(農曆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陸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移居上海。初住在上海環龍路(今南昌路)花園別墅11號,這是一幢三層洋房。2005年被盧灣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將南昌路136弄11號列為「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並掛牌為「徐志摩舊居」,牌子上顯示:徐志摩和陸小曼1927-1928年間居住於此。

在民國這段亂世歲月裡,有著這麼一個傳奇的女人,她擁有絕代風華,魅力無人能及,與徐志摩的愛情故事跌宕起伏,但婚姻最後卻是如何的悽涼結局。徐志摩墜機的那天中午,懸掛在家中客堂的一隻鑲有徐志摩照片的鏡框突然掉了下來,相架跌壞,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陸小曼預感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說,心卻跳得厲害。誰知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跑到徐家,真的給陸小曼帶來了噩耗。

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照

1926年10月3日農曆7月7日,也就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那一天,在北京的北海公園舉行了一場兼具娛樂性和轟動效應的婚禮,這場婚禮曾牽動了當時中國文化界的幾乎所有大腕。新郎是詩人徐志摩,風流才子,新娘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陸小曼,證婚人是梁啓超,主持是胡適,參加者族繁不及備載,總之都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

傅雷舊居

- 南昌路136弄39號 -

這裡是傅雷1931年任美專學校辦公室主任的舊居。南昌路136弄,原為花園別墅,建於1912年-1936年,新式裡弄樣式,磚木三層結構,雙坡瓦屋頂,窗洞多做簡化的古典式窗套。強調水平向裝飾線條,古典主義建築。現為上海市優秀建築。

傅雷,上海南匯人,1927年冬赴法留學,1931年,由法返滬,任上海美專辦公室主任,教授美術史和法語。寓環龍路花園別墅(今南昌路136弄)39號。次年4月,與龐燻鯣、倪貽德等創辦決瀾社。9月,主持決瀾社第三次畫展,即龐燻鯣個人畫展,並撰《燻鯣的夢》。秋,與倪貽德合編《藝術旬刊》。所編美術史講義,大多先載該刊,後經整理補充,定名《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1933年9月,辭美專教職,專事外國文學翻譯。

1934年傅雷在巴黎新村的臥室中

1932年傅雷與青梅竹馬朱梅馥結婚。1958年劃為右派,他個性剛烈倔強,育二子:鋼琴家傅聰與人民教師傅敏。文革中傅雷夫婦在江蘇路臥室雙雙上吊自殺。1979年平反。傅雷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卻分明能看到一個穿中式長衫戴格子圍巾,或是著西裝系領結的身影,戴舊式圓眼鏡,稜角分明,認真嚴肅,有著對於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卻孤傲自尊,決不肯妥協。

26歲的朱梅馥和兒子傅聰、女兒傅敏

法國總會

- 南昌路47號 -

「法國總會」的兩處建築,即現在的「復興公園」北門南昌路雁蕩路和現在的「花園飯店」,這兩個「法國總會」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同時作為「法國總會」之用。1897年:中國北方爆發義和團運動,列強擔心戰火南移,損害他們既得的長江流域利益,威脅僑民的安全,遂決定派軍艦進入長江,在沿江的通商口岸增派駐軍。清政府也希望能夠藉助列強的軍隊防守上海,但是戰後法國人要求將駐兵的兵營,也就是今天復興公園所在地改造為公園,清政府被迫答應。

1904年法國僑民在法租界建立起僑民的俱樂部,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會成員為主,公董局就出資,在雁蕩路上買地,聯合上海的法國商會及知名人士組織了一個叫做「法國球場總會」或「法商球場總會」的社會團體,又被叫做「法國總會」。1917~1918年:現南昌路47號位置,「法國總會」在原址的基礎上竣工新樓。法國總會為混凝土木框架結構的法國古典式兩層花園樓房,擁有約6000平方米的花園,園內綠樹成蔭、碧草如洗,風格典雅,美觀別致,怡靜入畫。

那年的地圖:紅框位置為「法國總會」

總會的房子是建築師萬茨設計的,兩層樓房,磚木結構,紅頂紅牆,具有法國鄉村別墅的風格。80年代曾經有兩年在裡面上課,印象裡樓房的層高很高,開間很大。樓梯很寬大,硬木護牆板一直做到頂,很氣派。原來的房間後來都被分隔為辦公室、教室,很難辨認出原來的舞廳、餐廳、酒吧、擊劍室等等的用途。1925年法國總會遷出,這個地方改成了學校,先後辦過公董局學校和法國學校。1949年後收歸國有,成為上海市科協的辦公地點。

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戶映出溫婉的燈火,隱隱約約飄出輕曼的鋼琴聲。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象徵的花園洋房。上海的「洋房生活」不但是上海市民的夢想,它也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老外們的夢想。

原標題:《上海100幢老洋房久遠的故事(2)》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安家》中那些價值1.5億的上海老洋房,魅力到底在哪裡?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上海老洋房的前世今生。上海老洋房是指解放前建造的,一般為四面或三面臨空,裝修精緻,備有客廳、餐室,有數套衛生間等結構較好的獨立式或複式、別墅式住宅。上海徐匯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是老洋房的聚集區。上海全市現存老洋房4000-5000幢,但90%以上歸國家所有,而國有花園住宅2004年起就只租不售啦!
  • 說到老洋房,天津可一點不比上海差
    提起老洋房,電視劇《安家》讓大家首先想到了上海,1.5個億的「龔家花園」。 其實作為時代的見證,老洋房並非只存在於上海,天津、武漢、廣州等城市均有。 比如天津,老洋房的故事也一點不比上海遜色。
  • 《安家》帶火的老洋房,到底有多貴多美!
    這些老洋房散發著古樸的氣息,成為上海的一大特色,老洋房的價值,也讓觀眾們大開眼界,不少網友留言感慨「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一、什麼是「上海老洋房」 上海最經典的住宅便是老洋房了,尤其在上海西南角——徐匯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蹤跡甚多,這些一棟棟紅瓦粉牆的洋房,上方矗立著尖尖的屋頂,彰顯著無與倫比的特色。
  • 在老洋房78號私房小館,感受哈爾濱的老時光
    在老洋房78號私房小館感受哈爾濱的老時光文圖/冰城馨子看電視連續劇《安家》時有段圍繞著上海老洋房的故事,我便聯想到哈爾濱的那些老洋房。20世紀初開始的中東鐵路建設,引來了30多個國家的20多萬僑民移居哈爾濱,當年在哈爾濱這座剛剛興起的城市裡,世界各種風格的建築幾乎都出現在了哈爾濱。
  • 住在上海老洋房裡的年輕人
    他住在上海武康大樓。今年,綴滿名人故居、獨棟洋房的武康路成為上海網紅景點,咖啡店、甜品店、花店列成一串。而這條街上,建立於1924年、頗具設計感的老洋房武康大樓成了最具盛名的打卡地,樓下「長」滿了單反鏡頭和手機攝像頭。
  • 老上海豪宅裡頭的故事,遠比《流金歲月》精彩
    當我看到女主蔣南孫家的上海復興路老洋房時,不禁落下了羨慕的淚水。選擇市區老破小or郊區遠大新的難題,到了南孫這兒,人家直接擁有「市區老大奢」。而傳說中價格很貴的獨棟洋房一般是三面或者四面臨空,帶有花園,房屋面積在250 ㎡-450 ㎡ 之間,花園有100 ㎡-400 ㎡,有些獨棟老洋房甚至達到40萬/㎡。今天我們就來挖掘一下這些天價老洋房的前世今生。Part 1.上海老洋房,到底從何而來?#1.
  • 上海大佬的低調老洋房:如今意外走紅,十年前要價僅500萬
    上海徐匯區永嘉路一直是上海的「上角」,一到夏天,街道兩旁的大懸鈴木擋住了陽光,偷偷藏起了圍牆裡經歷了百年滄桑的老洋房, 從昔日禽蛋大王阮雯衷舊居,就低調地藏身於永嘉路高高的圍牆內,有兩棟始建於1906年的老洋房組成,至今已經有114年的歷史了。
  •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最近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中,女主角房似錦是總部派來偷師徐文昌並且要代替他的人,雖然徐文昌已經察覺到有不妥了,也沒有因為房似錦要跟他學習就不給人家學,反而很大方的傾囊相授,這樣的老好人不多見了,這不剛好,龔先生家有一處上海老洋房,因為最近自己家公司資金運轉不周所以想賣掉自己家這套房子,就來找到了徐文昌,沒想到二人還是小時候就認識的舊相識,由於龔家三代單傳,房子產權清晰,徐文昌認為可以先報價
  • 東方明珠、老洋房、上海話,《三十而已》真有上海氣質嗎?
    ,是主角之一顧佳的「新家背景」,最有錢的李太太坐擁的是一整棟「老洋房」——這些上海的「形象符號」無不在強調故事發生地。上海在其中就是個背景擺設,換成北京、廣州、深圳、重慶任何一個城市,故事都不受影響。」一個典型案例是《我的前半生》,亦舒原本寫的是香港,核心是自我奮鬥和實現。但以後來改編的影視劇來看,背景換成上海或者北京,哪兒都成。」
  • 外地遊客很喜歡上海這條路,每隔10米就是老洋房,上海精華都在這
    武康路被稱為上海最優雅的道路, 因為這是凝聚了上海近百年歷史的「名人之路」, 在這條路上,每棟建築都有獨特的風格,與名人之間有很多動人的故事, 武康路南北走向,北起華山路,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丁香花園相鄰,南接淮海中路,餘慶路,與宋慶齡故居, 在1183米的武康路,標示號碼在400號以上
  • 上海這5座「行業大王」的老洋房...
    圖片:上海交響樂團 更令人唏噓的是周宗良後代的故事。當年的「顏料大王」離開上海後,他的女婿和外孫留在了這裡,守護這棟房子抵禦歲月的侵襲。兩代人都很有文藝細胞,女婿徐興業是一位作家,所寫的《金甌缺》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外孫徐元章則是一位水彩畫家,師從數位水彩大師,創作的「上海故事」系列水彩畫獲得國內外電視臺的青睞。
  • 15處小眾老洋房,這些是屬於上海的獨特韻味
    這棟老洋房是1925年德國商人建造,之後上海近代「染料大王」周宗良曾在這裡居住過。參觀信息預約方式:無需預約時間:10:00-22:00地址:徐匯區復興中路1331號交通:地鐵1/7號線常熟路站除了市中心區域的老洋房,上海郊區也有值得一去的老建築。
  • 上海網紅武康路上,能住什麼様老洋房
    這些年認識了住這條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我意外發現,即使在這最金貴的路上,都住著大量外來民工;老洋房真是上海一大神奇,裡面居住環境可以極端差,也可能極端好;甚至兩者同處同一棟樓。但即使這只是間一房一廳(用鋼窗隔開)的50平米房間,但至少它已經帶有地暖,能讓你舒服度過上海溼冷的冬天當然,它還有個帶烤箱的開放式廚房,以及......透明的衛生間!!?為了圓一個老洋房的夢,將就一下吧!
  • 《安家》老洋房故事有原型人物 老太太獅子大開口拿走了八千萬
    《安家》老洋房故事有原型人物 老太太獅子大開口拿走了八千萬時間:2020-03-03 13: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安家》老洋房故事有原型人物 老太太獅子大開口拿走了八千萬 《安家》劇情中終於迎來了房似錦心心念念的老洋房,徐姑姑的髮小因為做生意資金短缺的緣故要賣掉自己的祖宅老洋房
  • 《安家》老洋房故事就是農夫和蛇的演繹,切記幫人可是個技術活兒
    徐姑姑接下恭先生賣老洋房的單子,我還以為故事可能加進去文物保護一類的情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的是恭先生的太表姑奶奶一家子。太表姑奶奶落難時恭先生太爺爺收留了一家,房子白住40年不說,還處處補貼。可在恭先生走投無路賣老洋房時卻鳩佔鵲巢,賴在老房子裡不走,還獅子大開口敲詐5千萬的搬家費。
  • 上海90後小夥住27㎡老洋房,4室1廳還坐擁昆蟲博物館,羨慕
    2000隻昆蟲同居的臥室今天的主人公是來自上海的張越白,他家是一套花園洋房,最關鍵的是他家離上海著名的外灘只有4公裡。一說到洋房、離外灘4公裡,你們是不是浮想聯翩「富人、有錢、人生贏家」這些關鍵詞。其實張越白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富有,他和母親住的老洋房是被隔斷後的老公房。這套老洋房的牆體已經開裂、老式地板無法防水、老化的電線隨意暴露在外,甚至家裡的承重柱都出現了鬆動,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 上海孫中山故居旁的老洋房,住一晚6萬塊!多少名媛才能拼得起?
    上海,可是現代史非常豐富的城市了,而在這所城市裡的「香江路」,就更是花園洋房林立,堪稱曾經的名流聚集地了!在這條路上,曾居住過包括徐志摩夫婦、梅蘭芳先生等等歷史名人!▲孫中山故居在離孫中山故居隔了一個小院兒的位置,就是我們今天要看到的這棟老洋房了,雖說是老建築,但戶主已經把它從裡到外都翻新了一遍,看上去畫風都不一樣了~進入廳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層高
  • 安家:龔家江家老洋房交易表面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結局卻是惡有惡報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創作過程中引入了很多真實案例,劇中的很多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型,像龔家花園、江家花園、知否小姐等等。這些案例的引入,讓整部劇現實意味更強,劇中人物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同時大反轉的劇情更是讓網友直呼「我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猜到故事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