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播出了第四期節目,「詩和遠方旅行團」成員華少、張紹剛、胡海泉、徐璐、陳銘來到浙江龍泉,沿著龍泉翠色、夜賞甌江、驛宿龍淵、雲塢古村、十年磨劍的旅行索引,遍遊美景,尋訪大師,感受瓷與劍的「龍泉之魂」是如何歷經千年至今盛而不衰的。龍泉的瓷與劍讓觀眾驚嘆不已,關於傳統技藝的傳承故事更是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節目當晚59城收視率衝上了0.948%,當晚綜藝節目收視前三,相關話題破6億。話題#張紹剛泥人頭像摔扁了#微博熱搜榜第六,同時登陸抖音、快手、今日頭條、QQ看點等平臺熱搜。節目還在抖音上發起了豐富互動,截至目前,節目抖音官方視頻播放量已破1.2億次。
《還有詩和遠方》自開播以來,不斷通過山水和詩歌的碰撞,深情打撈從過去流淌到今天的詩意生活方式。每期剖開一個切面,傳遞一種主張。在最新一期裡,我們欣喜地看到,節目不僅為文旅產業高能帶貨,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心態」展開積極思辨。多元觀點,發人深省。
青瓷人生+十年磨劍, 展現寫在歲月裡的傳承故事
浙江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這裡古老與現代交織,繁華與古樸共存,從製作國禮的工藝大師,到街頭熱氣騰騰的早餐店……到處都是寫在歲月裡的傳承故事。
溫潤如玉的青瓷,自古以來都是文人雅士的喜愛,最近100年間,這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一度陷入瀕臨滅絕的窘境,當地以傳承為己任的老匠人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龍泉的瓷終於撥雲見日,迎來了春天。今年77歲的國家級「非遺」龍泉青瓷傳承人徐朝興,從13歲開始學習制瓷技藝,因為常年用手拉柸,指紋都被磨沒了。當「旅行團」成員看到老人完全光滑的手指,心生敬畏,64年的功力和堅守,盡在其中。老人一臉驕傲:「指紋沒了,卻成就了徐朝興的青瓷人生!」
和青瓷相比,龍泉寶劍的歷史更加悠久。它傳承自春秋,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當地最著名的手工藝產業之一。「旅行團」專程拜訪了陳記阿金劍鋪,沉浸式體驗一把寒光閃閃、精美絕倫的龍泉寶劍,要經歷怎樣的千錘百鍊。和徐朝興大師一樣,陳阿金也是13歲拜師,修煉燒火爐、拉風箱、鍛打、淬火等基本功。半個世紀來,他通過不斷的創新摸索,再現並發展了「百鍊花紋鋼」的古老鑄劍工藝。節目中,當得知工匠們在製作中要一層鐵、一層鋼地反覆摺疊、鍛打上百次,「旅行團」讚嘆有加。飛濺的鐵花,竟也有了一種遒勁之美。
有觀眾說,當時代與科技將生活提速,我們已經很難再沉靜身心,但是在這些龍泉匠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腳步慢下來」的時光雕琢之美。本期節目中,一位環衛工人和電力工人關於「詩和遠方」的解讀,引起了觀眾的深思,在他們眼中,掃大街是詩,站在電線桿上看萬家燈火也是詩。是的,每個熱愛生活的日子都不普通,當你把自己放在詩裡,其實遠方不遠,俯身即見。
歷史照進當下+詩意融於生活,努力踐行文化的傳承
作為國產節目領域率先以「詩路文化」破局文旅融合的創新之作,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通過系統整合「山水」與「詩歌」資源,開創了文旅節目的「山水詩派」。它不僅以治癒的畫風、人文的表達徵服了越來越多的觀眾,還積極嘗試「大屏+小屏」式聯動文旅帶貨,穿屏創新賦能復工復產,持續拓展著節目自身的媒介效應與價值邊界。
通過第四期,我們更進一步感受到了這檔節目卓越的文化價值。它不僅有一顆浪漫的「詩心」,還有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遺餘力的熱忱。節目努力用將傳統交織時尚、歷史照進當下、詩意融於生活的態度,努力踐行著文化的傳承。
除拜訪徐朝興、陳阿金兩位工藝大師,「詩和遠方旅行團」還親自學習跳刀、鑄劍、泥塑工藝,並深度了解了年輕一代的文化心得。例如,「85後」青瓷藝人葉芳作為一名本土的新生代設計師,非常善於用設計詮釋有意思的生活,在她的手中,青瓷變成了時尚、有趣的實用主義器物,不再是只可遠觀的藝術。《還有詩和遠方》的到來,某種程度上是為這些傳統的瑰寶再助了一把「出圈之力」。
走訪中,「詩和遠方旅行團」特別關注到了關於傳統技藝代際傳承的現實難題:當「子承父業」的家庭使命和個人夢想之間存在衝突,應該如何抉擇?幾位嘉賓就此各抒己見、展開辯論。陳銘的一段分享得到了最多的贊同。他說:「傳統文化對於藝術傳承的態度是封閉的。這個時代真正的尊重,是讓這個孩子選擇他所愛的,而讓喜歡的人真正可以投入師門,不是只有家族可以傳承,藝術應該有博大的胸襟。」
「詩和遠方旅行團」向大家發起號召,不妨跟著節目親身體驗一番,更多美好的發現,正等待著大家去解鎖!《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本周日(9月6日)晚21:30第五期將來到浙江遂昌,讓我們走進湯顯祖的瑰麗夢境,了解崑曲的前世今生,探尋神秘古代金礦開採現場,遊歷詩畫浙江,感受美好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