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

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

《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

《木蘭秋獮大典》首次將清盛世木蘭秋獮作為故事背景,以全視聽實景原創秀方式將縱橫古今的歷史畫卷、天人合一的生態奇蹟、跌宕起伏的心靈歷程、震撼唯美的視聽體驗展現於壩上草原山水間。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

御道口位於承德市圍場縣壩上地區,是清代木蘭秋獮場地之一。「木蘭」為滿語,漢語譯為「哨鹿」;「秋獮」指秋天的狩獵活動。「木蘭秋獮」是康熙二十二年後清代一項政治制度,也是一種大典,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從康熙到嘉慶皇帝,這項活動共存在130餘年,木蘭秋獮次數達105次之多。其中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獮次數達40次。(完)

相關焦點

  • 發現河北之美(51)|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燃爆這個...
    草原廣袤,湖光浩淼古樹參天,明月牧歌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這部以木蘭秋獮為故事核心的全視聽實景原創秀在承德木蘭御道口牧場的草原山水間上演震撼唯美///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xiǎn)大典》已於7月21日盛大開啟。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乾隆初年,設置綜理行營王公大臣一人,統一管理射獵、駐蹕、守衛諸事。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這種傳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種傳統是清朝獨有的制度,就叫做木蘭。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清朝的皇帝就會在這裡舉行圍獵活動。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想要重啟雍正皇帝已經中止的木蘭秋獮,必然遭到群臣非議和爭論,乾隆壓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為達到重啟木蘭秋獮的目的,直接搬出祖父與父親,乾隆說:康熙皇帝在《聖諭》中指出,一定要擁有嫻熟的弓馬騎射;雍正皇帝說過自己只是例外,後代還是要遵從康熙教導,「後世子孫當遵皇考(康熙皇帝)之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於是乎,木蘭秋獮盛行於乾隆、嘉慶兩朝。
  • 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初舉木蘭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當然,這並不是乾隆第一次去木蘭圍場,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連中五箭,深受皇祖誇獎,並獲賜黃馬褂。繼位之後,他常在南苑等地行圍,但以皇帝的身份去木蘭圍場這還是第一次。
  • 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為了照應北疆邊事,康熙於1701年修建了用於屯兵的承德避暑山莊,加上1681年修建的木蘭圍場,形成了與京師三點一線的國防鐵三角。《十駿犬》之驀空鵲。自此,康熙每年都會帶領滿洲貴族及其子弟前往木蘭圍場舉行「木蘭秋獮」(類似野營拉練),一者練兵講武,提升士兵戰鬥素質;二者控制蒙古、震懾沙俄。
  • 承德「秋獮」:一次天然溫泉的愜意體驗
    10日10日從東北回京,休整一天,12日即到承德,我名之"秋獮"。首先正音,"獮"讀"險"音。"秋獮"是打獵的意思,義近"秋狩"。狩,在周代即是田獵,因秋涼獸肥,是打獵的好時節,這種活動歷朝皆有,綿延不絕。
  • 大清國江河日下,嘉慶帝作《木蘭記》,追懷木蘭圍場秋獮歲月
    #木蘭記碑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面對此情此景,嘉慶皇帝不敢怠慢,發出了「守成之主,不可忘開創之艱;承家之子,豈可失祖考之志」。
  • 北方的秋獮,南方的蟹,秋天我們吃什麼?
    北方的秋獮,南方的蟹,秋天我們吃什麼?在中國,古來也有在這個季節吃野味的傳統,《左傳》裡提到春蒐秋獮,蒐指沒懷孕的野獸,而到了秋天,便可以放手捕獵,不再顧忌。而在水網縱橫的南方,蟹則是一大宗。蟹肉細嫩,蟹膏飽滿,秋月下啖蟹,更是為人稱頌的風雅。如今雖然沒有野味吃,但這並不意味著今人在吃上輸給了古人。更豐富的食材,以及更多樣的烹飪方式,乃至中西交融,都使我們的秋季食單年年翻新。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請來了幾隻梅花鹿,作客御花園,不禁想聊聊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   示戎示儉:清朝鹿椅傳家法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 「鹿尾」與清代君臣交往
    在遼國、金國、元代的歷史上,多見鹿尾的記錄。遼太平十一年(1031),遼聖宗病逝,十六歲的遼興宗即位。褥斤把持政權,自稱「法天皇太后」,臨朝聽政,兒子遼興宗被架空。重熙三年(1034)五月,遼興宗聽聞法天皇太后要廢掉自己,就提前發動,率軍入宮,囚禁法天皇太后。重熙七年春,遼興宗親自奉迎皇太后,「居大安宮,侍養益謹。獵金山,進鹿尾茸。」
  • 《木蘭辭》擬聲詞的「譯」聞趣談
    他也採取了直譯法,力求接近中文的原聲,將它譯為「Tsiek tsiek and again tsiek tsiek」,以象聲的方式,將中國古詩的聲響生動地再現在另一種語言中。從表面上判斷,他所再現的似乎也應是「機杼聲」。但是與此同時,這個詞還讓人聯想起英文中的「tsk」——一個用來表達不滿之意的常用象聲詞,大概相當於漢語中用舌尖敲擊上齒的「嘖嘖」聲。
  • 她是花木蘭,也是最堅韌的木蘭花—劉亦菲|ICON
    「綠扇紅妝,靜待木蘭花開「她,是迪士尼史上首位真人亞裔公主,是金庸先生欽點的王語嫣,她是劉亦菲。劍拔出鞘,光影閃過眉間,忠、勇、真,她是女戰士,是昂眉立劍的女英雄 —— 花木蘭。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的故事,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花木蘭,被先後製作成動畫片、電視劇、電影不下十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