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尾」與清代君臣交往

2021-01-09 澎湃新聞
自古即受追捧

在觥籌交錯的宴會上,僕人們在曲欄間來回穿梭上菜,一道道精美的食物被呈現在夜宴的餐桌上。身著銀貂裘的少女,殷勤唱著「小契丹」。紅彤彤的燭光映照下,盛在金盤中的鹿尾,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在清代,鹿尾已不單單是道菜,更成為了皇室炫耀武力的標誌,成為皇室施恩的必須,成為臣子身份與榮耀的象徵。大嚼鹿尾之後,滿堂賓客皆盡歡。

鹿尾雖很早就受到珍視,但古籍中所載不多。南梁劉孝儀在款待北魏使者崔劼、李騫時,曾發出長嘆:「鄴中鹿尾,乃酒殽之最。」崔劼則回復云:「生魚熊掌,孟子所稱讚;雞蹠猩唇,呂氏所崇尚。鹿尾如此奇味,竟不載書藉。」劉孝儀則云:「如此或是古今所好不同。」

在唐代,鹿尾是邊疆地區進獻的貢品,安祿山就曾進獻鹿尾醬給唐明皇。一次文人墨客大聚於洛陽金谷亭,席上就有鹿尾。酒酣之時,眾人共賦席上食物,陳子昂受命作鹿尾賦。賦云:「以斯尾之有用,而殺身於此堂。」由鹿尾之美,反而招致殺身之禍,真是匹鹿無罪,懷尾其罪。

不過在宋代,不論是稗史札記,還是詩詞之中,均罕見鹿尾的記載,餐桌上也少了這道佳餚。與中原王朝比較起來,遊牧民族更偏好於鹿尾。在遼國、金國、元代的歷史上,多見鹿尾的記錄。

遼太平十一年(1031),遼聖宗病逝,十六歲的遼興宗即位。褥斤把持政權,自稱「法天皇太后」,臨朝聽政,兒子遼興宗被架空。重熙三年(1034)五月,遼興宗聽聞法天皇太后要廢掉自己,就提前發動,率軍入宮,囚禁法天皇太后。重熙七年春,遼興宗親自奉迎皇太后,「居大安宮,侍養益謹。獵金山,進鹿尾茸。」不過進獻鹿尾之類,只是表面文章,母子二人實積怨極深。遼興宗對她很是畏懼,出入必與其保持十數裡距離,以防不測。

金泰和五年(1205),金國以僕散揆為宣撫河南軍民使。僕散揆至汴,操練將士,軍中士氣大振。金章宗對僕散揆是信任備至,欽賜自己打獵獲得的鹿尾給他。元代名醫鄭景賢(號龍岡居士),很得成吉思汗賞識。鄭景賢與耶律楚材是莫逆之交,二人不時互相饋贈,其中多有鹿尾。某年成吉思汗打獵於秋山,賞給鄭景賢的鹿尾,被轉贈給了耶律楚材。「龍岡託以鹿尾,可入藥,得數十枚,悉以遺餘。」耶律楚材喜宴飲,酒席上多用鹿尾。友人的饋贈一多,他在詩歌中也矯情起來:「今年鹿尾不直錢。」。

在元代,鹿尾是上層社會的常見菜餚。「春薤旋澆濃鹿尾」,鮮美的春薤,澆在剛烹製出來的鹿尾上,誘的人口水四溢。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還記載了一道鹿尾的醃製方法:「刀剃去尾根上毛,剔去骨,用鹽一錢,蕪荑半錢,填尾內杖夾,風吹乾。」這醃鹿尾,想來口味也不輸給春薤澆鹿尾。

到了明代,基本上沒有鹿尾的消費與詠詩。至於鹿尾的全盛期,則是清代。在清代,皇帝賞給臣子的禮物中,有無鹿尾,成為臣子是否得寵的標誌。朝中群臣,迎來送往,書信字畫之外,若沒有了鹿尾互贈,都顯示不出廟堂的貴氣。曾國藩在翰林院過窮日子之時,一根鹿尾,就能讓他振作。

給忠心老臣的禮物

入關之前,鹿尾是八旗貴族們生活中的日常之物。入關之後,鹿尾成為東北進貢的大頭。盛京將軍每年冬至後進貢御膳用鹿尾,至立春日止。以光緒十六年(1890)為例,此年冬,盛京烏拉打牲總管的進貢物中就有「生熟鹿尾二十餘條」,此外還有乳油、黃油、鹿筋、鹿肉乾、蜂蜜等物。

康熙親徵塞外時,盛京將軍通過驛站將各種物品尾隨送來。康熙帝特意指示:「朕此處各種食物皆有,只要送鹿尾、鹿舌各五十,鱖魚、鯽魚等少許即可。野雉亦勿送來,此地多而且肥。」新疆伊犁原也進貢鹿肉、鹿尾,後被嘉慶帝下令停止。新疆鹿尾停止進貢,讓詩人大發感慨:豐腴鹿尾,由是「無緣近御廚」。

清代定製,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賞賜。查慎行記載:「除夕前三日,內廷日直諸臣,人賜全鹿一隻,風羊二隻,兔八隻,野雞八隻,鹿尾四枚,關東大魚八尾,黃封酒二壇,此年例也。」除夕前一日。查慎行得賞鹿尾等物後,作詩云:「山海奇珍鼎味充,上尊羅列歲時同」。

對於受寵信的重臣,清廷常以鹿尾作為賞賜。如康熙帝的寵臣高士奇所載:「前時見天顏喜,鹿尾、熊蹯賜獨多。鹿尾、熊蹯,東方佳味,官廚以此為貴。」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康熙帝賞賜已致仕的老臣張英,羊、酒、鮮魚、鹿尾等物,交付張英之子,翰林院編修臣張廷瓚代收。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張英至秦淮恭迎。是冬復賜羊、酒、鮮魚、鹿尾等物,仍由張廷瓚領取。

康熙三十八年正月三日,于成龍抵彭城閱河。是年春,康熙巡視河工,照例于成龍應在山東北界迎接。康熙帝特意指示:「河工關係緊要,他可以不必來迎接。他已到濟寧,就是接著朕的一樣,著他星速回去。」又諭:「朕賜他的東西,盡多先將鹿尾帶去,賞他吃。朕到再加賞賜。」康熙帝到了南方後,于成龍前去迎接,康熙帝於舟中賜御膳,「又賜鹿尾、糟雉,各一匣」。

雍正登基後,也以鹿尾賞賜親信臣子。如雍正五年正月十七日,正在雲南任職的鄂爾泰被賞給:「蘋果、文旦、甜橙、廣橘、福橘三箱,哈密瓜二個,鹿尾、鹿肉、樹雞、關東魚四簍,湯羊一支。」雍正六年正月初十日,又將賞賜給鄂爾泰的物品,由驛站一路運到雲南,其中有「蘋果、廣橙共一簍,文旦、朱橘共一簍,哈蜜瓜二簍,鹿尾十支,鹿肉六方,湯羊一支,樹雞六支,細鱗魚四尾。」鄂爾泰年譜中記載,他先後七次被賞賜鹿尾,且多次被賞給十根。

乾隆朝時,鹿尾也是賞賜時的必備物品。如乾隆三十六年春正月,費揚古奏,在塞外生擒噶爾丹之子塞卜騰巴爾珠爾等。乾隆帝大喜過望,當即賜鹿尾、關東魚。諭曰:「爾獨居邊塞,不得在朕左右,故以疏示,並問爾無恙。即如與爾相見也。」乾隆朝末期,福康安、和琳領兵在前方作戰,獲得大勝,「著賞福康安、和琳,乾果二匣、鹿尾十個」。

對於賞賜來的鹿尾,臣子可以獨享,也可以邀請他人分享,或轉贈他人。鹿尾成為清代上流社會宴席上的重頭戲,鹿尾一出,滿堂色欣動食指。清代吃鹿尾時,還有個別出心裁的遊戲。吃完尾巴上的肉後,在座眾人「當共嚼其骨也」。

鹿尾為何受到歡迎

鹿尾之所以受到清代君臣追捧,原因較多。其一,鹿在中國古代,歷來被視為瑞獸,且鹿諧音「祿」,更蘊含著吉祥意義。逢年節時,鹿尾被皇室用作賞賜之物,寓意福祿。如張玉書深得康熙信任,其老母生病,請假三月回去奉養。康熙帝親自書寫《金剛經》五部賜給其母,又命將鹿尾送給其母,預意吉祥。

其二,鹿尾被視為具有藥補功能,滋陰補腎,與海狗鞭、熊膽、虎骨等物並列。清代人認為,鮮鹿尾如嫩肝,碎切煮粥,清而不膩,香有別韻,「大補虛損」。名將趙良棟年老臥病在床時,康熙帝派人前去問候,又賜以人參、鹿尾,給其調養身體。清代朱珪在《知足齋集》中載,鹿尾極好,能通督脈,調元養神。」對於老年人來說,鮮鹿尾還可以細熬成鹿尾粥進補。

其三,鹿尾被重視的一個原因在於,清室如同遼、金、蒙古一樣,都重視馬上騎射功夫。入關之後,清皇室通過定期舉行木蘭秋獮,以示不忘騎射功夫,同時寓兵於狩。木蘭秋合圍,曠野狍鹿走,康熙帝在木蘭秋獮中就頗有斬獲,「哨獲之鹿凡數百」。「一騎飛來如電掣,黃封鹿尾進鮮來。」驅馳之間,皇帝親手獵鹿,再割下鹿尾,賞給大臣,其中意義,不言而喻。

康熙三十二年秋七月,康熙帝獵得鹿尾、鹿脯等物頗多。此時正值盛暑,康熙帝將獵獲的鹿尾,親手醃曬成鹿尾幹,進獻給皇太后。對於這些鹿尾,康熙帝很是關注,寫信問皇太后道:「未知到日,其味何如?蒙加餐否?」皇帝親自獵到的鹿尾,要賞給親信大臣,以示皇上的寵信。

其四,鹿尾烹製後,味道鮮美,是一種上等食材。尹繼善品嘗天下美味,認為天下美味,當以鹿尾為第一。袁枚曾嘗過極大鹿尾,用菜葉包了蒸熟,味道果然不同,「其最佳處在尾上一道漿耳」。《醒園錄》中記錄了一個「食鹿尾法」。此物當乘新鮮,不可久放,以致油幹肉硬,則味道不佳。烹製時,先用涼水洗淨,新布裹密,用線紮緊,下滾湯煮一袋煙功夫,取起褪毛,整理乾淨後,放在磁碟內,配以清醬、醋酒、姜蒜等,蒸至熟爛,切片吃之。還有一法,先用豆腐皮或鹽酸菜包裹鹿尾,外用小繩子或錢串,扎得極緊,下水煮一二滾,取起去毛整理乾淨,安放在磁碟內蒸熟片吃。

清代鹿尾列入八珍

漢代劉向《列仙傳》中即有「八珍促壽」之說。漢代鄭玄《周禮疏》中雲「八珍之中有炮豚」,「炮豚者,爓去毛而炮之者」。「周禮八珍,其一肝膋是也」。早期八珍,並不是什麼山珍海味,只是尋常炮豚、炮羊之類而已。此後八珍多被用來指王侯將相桌上的珍稀食物,或指代神仙酒宴上的名菜,或者指八種不同的烹調方法。

宋代呂希哲《雜記》中認為八珍是龍肝、鳳髓、豹胎、鯉尾、熊掌、猩唇、鶚炙、酥酪蟬,其中也無鹿尾。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列出八珍,其中有野駱蹄、鹿唇等,並無鹿尾。明代《西遊記》中,玉皇大帝招待如來時,「安排龍肝、鳳髓、玉液、蟠桃」,也不見鹿尾。

到了清代,鹿尾與熊掌、駝峰等物,被視為八珍。此菜一出,萬菜黯然。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載:「八珍惟熊掌、鹿尾常見,駝峰出塞外,已罕見矣。猩唇則僅聞其名。」清代小說《再生緣》中描繪了皇家宴席盛況時,也開始有了鹿尾:「席上邊,龍肝鳳腦江瑤柱,熊掌駝峰與鹿尾。」

八珍之中,很多只是傳說,或很難一見,於是鹿尾大行其道,是為「長安口腹矜豪侈,古之熊掌今鹿尾」。康熙朝時,姚文然曾擔任過刑部尚書,初到京師安頓下來後,給家中去信報平安。姚文然在信中大談鹿尾,「此中甚重鹿尾,味果佳。」姚文然是安徽桐城人,在老家從來沒有吃過鹿尾,到了京師後,方才知道人間竟有此種美味。為了讓家人也能嘗鮮,姚文然高價購了十數尾,用鹽醃製好了,託人帶回老家給家人嘗鮮,「未知何如,且試一嘗之可耳」。

從皇室到官場,對鹿尾的追捧,導致了鹿尾價昂。一條鹿尾的價格,超過了一頭整鹿的價格。「鹿尾京師極貴,價值白金五六兩不等,他處全鹿,不能敵京師一鹿之尾也。」汪啟淑《水曹清暇錄》中載:「近時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獨貴鹿尾。」安徽全椒人吳鼒,嘉慶四年進士。吳鼒在京師為官時,想吃鹿尾,只是價高難覓,託了同年幫忙,方才購得。吳鼒得意地作詩道:「裙腰草淺踏宜緩,鹿尾價髙求不慳。」

嘉慶年間,梁章鉅曾擔任過軍機章京,在皇帝身邊,冬季時常能得啖鹿尾,大飽口福。後來外放到江蘇做官時,每得鹿尾,梁章鉅不讓廚師烹製,而讓其夫人操刀薄切,下廚烹調,足見珍視。道光十五年,梁章鉅升任廣西巡撫後,雖去京師萬裡,不過由於公文往來,差弁可攜帶鹿尾至桂林,與幕客共嘗之。就在桂林吃鹿尾,梁章鉅曾賦詩云:「寒夜何人還細切,春明此味最難忘」,被桂林人傳為名句。梁章鉅致仕返鄉之後,不能得食鹿尾,大發感慨:「徒勞夢想而已」。

顧春是重臣鄂爾泰的曾孫女,幼年時家中遭遇變故,被顧氏收養。顧春工詩詞,善書畫,為八旗女詞人之冠,當日與納蘭性德並列,為男女二詞人。顧春成年後嫁給乾隆曾孫作側室,也能一嘗鹿尾。她在《食鹿尾》中寫道:「海上仙山鹿食蘋,也隨方貢入神京。晚餐共飽一條尾,即有鄉心逐物生。」顧春故鄉在關外,嘗了鹿尾之後,遐想曾祖父鄂爾泰時家族的輝煌,又生出對故鄉的思念之心。

在清代,翰林、軍機章京雖然位微,卻有著許多一般官員所沒有的榮耀,能得賞鹿尾也是其中之一。嘉慶末年,杭州人吳清鵬在翰林院時,大發牢騷「翰林職冷無酬酢,歲晩飛書得米遲。」此時友人冒著風雪,送來鹿尾,頓時心情變好,大讚朋友:「厚祿故交殊不少,如君真有古人思」。

譚宗浚是廣東南海人,素來不曾吃過鹿尾。同治十三年(1874),譚宗浚考得一甲第二名進士,入了翰林院。譚宗浚是饕餮之徒,曾創設譚家菜,為當時好吃之徒所周知。美食家譚宗浚,第一次吃鹿尾後,大為傾倒,在《初食鹿尾》中寫道:「朝來食指徐徐動,想有奇珍五鼎烹。喜見腥肥蒸鹿脯,不辭爛醉倒鵝觥。」

到了清末,鹿尾仍然是珍稀之物。許起《珊瑚舌雕談初筆》中記載,某次在上海,因事到洋行中。洋行總管林秋崖安排燕會,挽留吃飯。席中菜餚極為豐盛,無非是山珍海味,席上眾人都是吃慣了大餐的,均沒有特別感覺。當林秋崖小心翼翼地捧了個銀盤上來,介紹盤中乃是鹿尾,宴席方才進入高潮。林秋崖介紹,這道鹿尾,乃是託人從京師御膳房中所購來的,事先已煮熟。今天一早剛以輪船運到,在座諸位,可是大有口福矣。

至清室遜位後,鹿尾失去了其政治寓意,不過鹿尾仍然價高,能得嘗者,都為上層社會。平民百姓,精心煮上幾根豬尾,這味道約莫也不會輸給八珍之一的鹿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安祿山進貢「鹿尾醬」,唐玄宗為何連連點頭,它是一道美味珍饈
    關東的梅花鹿一直以「膘肥肉嫩」著稱,關東的寒冷天氣,也讓這些過冬的梅花鹿身上積攢了厚厚的一層脂肪,而脂肪凝聚成精華的部分全集中於鹿尾。真正想獲得肥美香嫩的鹿尾很不容易,其中的講究更多,必須在深冬最寒冷時節活捉梅花鹿,將其尾部割下後馬上以白雪覆蓋,據說這樣才能保住鹿尾的鮮香,正是因為條件如此苛刻,故而這樣的「精華鹿尾」一年只能吃到一次。
  • 鹿尾人參雞湯的做法——鹿錦天鹿產品
    材料準備主料:梅花鹿尾,人參輔料:老母雞,老鴨子,火腿,豬前腿瘦肉,口蘑,高湯,枸杞,紅棗調料:鹽,姜,蔥,胡椒粒,花雕酒製作程序一、鹿尾初加工1、鹿尾用淘米水淹沒浸泡4一6小時至軟,用冷水衝洗後,放入開水中煮
  • 明清瓷器紋飾鑑賞:清代鹿紋圖的美好寓意!
    《鹿鳴》是《詩經·小雅》中的第一篇,講的是古代君臣舉行宴樂,交流感情之事。因詩的起首一句是「呦呦鹿鳴」,故題名《鹿鳴》。《鹿鳴》詩中的君臣關係,與鄉試之後地方長官和新科舉人的關係有相似之處,故「歌《鹿鳴》之詩」的實質,是要對進入官員隊伍的新人進行「禮」的教育,在古代社會屬特別重要的政治習俗。因此,「鹿鳴宴」在唐宋兩代十分流行,明清時期也一直沿用下來。尤其是清初,瓷畫中大量出現《鹿鳴宴圖》。
  • 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靈囿馴鹿不為賞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請來了幾隻梅花鹿,作客御花園,不禁想聊聊清代皇家與鹿的故事。   示戎示儉:清朝鹿椅傳家法   我國是世界鹿類動物的主要發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產地皆在中國,而且我們祖先養鹿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 從《貞觀政要》入手,細說唐太宗的君臣激勵理論和激勵實踐
    這些成果都和唐太宗君臣對激勵理論有著深刻認識並採取了正確的激勵方法、建立了符合當時知識分子特點的激勵機制有著密切的關係。對國家知識創新的參與者來說,只有充分保障其合法權利並滿足其需求,才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促使他們自覺自愿進行知識共享,推進知識創新。本文將從古籍《貞觀政要》入手,細說唐太宗的君臣激勵理論和激勵策略,總結探討貞觀時期國家知識的創新。
  • 透過《鹿鼎記》看現實,君臣之間,有真正的友誼嗎?
    話說回來,看了那麼多版本的《鹿鼎記》,在劇裡面,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韋小寶的七個老婆,那想必就是韋小寶和康熙皇帝的亦君臣亦兄弟的關係了吧。有人說,韋小寶和康熙是走得比較近的君臣關係,也有人說,他和康熙皇帝是很鐵的兄弟關係,那麼,通過《鹿鼎記》,來看君和臣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很值得具體剖析一下。
  • 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是怎樣的?每天早上4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
    那麼作為清代的皇帝他們的每一天是怎麼過的呢,是不是像我們某些人那樣朝九晚六呢?起床-早晨4:00皇帝起床是在早晨4.00左右,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凌晨四點。清代皇帝的生活起居延續入關前滿洲民族的習慣,有著相當規律的作息安排。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床後,由數位宮女、太監伺候皇帝更衣,然後洗漱乾淨準備去給母后請安。給母后(或者太皇太后,也就是皇帝的奶奶)請安是皇帝一天必須做的一件事情,表現對長者的孝道與尊崇。
  • 備戰二孩可喝鹿尾湯進補(含材料、製法、功效)
    備戰二孩可喝鹿尾湯進補(含材料、製法、功效)  最近,為生二胎「做功課」買藥材進補的夫妻明顯增多了。藥房銷售人員介紹,該類群體多選擇鹿尾巴進補。
  • 虞雲國《南渡君臣》序︱從趙孟頫的《嶽鄂王墓》說起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虞雲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68.00元一在所有憑弔嶽墳的詩詞名作中,最令人難忘的有兩家,一是元代趙孟頫,一是明代文徵明。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 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對於清代「奴才」與「臣」的稱謂,民間有一個比較樸實的觀念,就是滿臣稱「奴才」,漢臣稱「臣」。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複雜的,而且隨著時代也有過幾次變化。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善於改革的雍正帝為了標榜滿漢統一,營造一種新的君臣關係,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發了一道上諭,明令臣下統一稱「臣」:「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一改先人制度,規定今後滿人官員需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則沒有這種「特權」,這還被嚴格納入官員的KPI考核。
  • 熟悉又陌生的清代宮廷,清史研究重磅力作《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
    如何看待清代統治?真實的宮廷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新書實拍)《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國際知名漢學家羅友枝的力作。這本書首次以宮廷為考察對象,利用塵封已久的內廷一手資料及海量文書奏報、諭旨詔書等清代檔案,全方位還原了清代宮廷生活細節,對清代宮廷社會進行了全景式解讀,從皇帝到侍衛,從出生到薨逝,從衣食住行到語言信仰。人類學家杜磊盛讚這部書「開啟了中國歷史研究的新篇章」。
  • 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
    清光緒年間普洱貢茶清光緒年間的普洱金瓜貢茶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普洱貢茶奏摺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
  • 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時間:2003-01-15 17:13   來源:  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一)一府四縣三廳 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 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  清代皇室飲用普洱茶的風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飲食結構中肉食佔比較大,進入北京成為帝王貴族後,養尊處優,珍饈佳餚無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種消化功力大的茶葉飲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這種特性,於是上貢的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貴族們的特別賞識。
  • 清代「宰白鴨」事件為何多發?
    中國古代是「人治」的時代,儘管歷代有才學、有擔當的法學人士一再對其進行完善,都始終無法根除其弊病,民間俗稱的「宰白鴨」就是這個時代之下典型的代表,到了清代「宰白鴨」的行為更為常見。
  • 充滿吉祥寓意的清代鎏金官帽頂
    這件清代官帽頂(見圖),高5.8、腹徑3.3釐米,上面鎏金大致完整,珠子表面有斑斑綠鏽,整體品相尚可。清代官員官帽有別於其他朝代,頂戴花翎是一大特徵,帽子上往往會有「頂珠」,頂珠的材質代表著官員的品級,從一品到八品分別為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鏤金等。
  •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書畫《娛目賞心冊》
  • 繼《君臣之禮》後,木瓜黃攜新作強勢回歸,雙男主真香文!
    作為老書迷的我打算把這麼多年看過的高能小說統統分享給大家,繼《君臣之禮》後,木瓜黃攜新作強勢回歸,雙男主真香文!小說劇情不小白,不俗套,有虐也有甜,喜歡的小夥伴趕緊加入書架吧! 《桃花債》作者:大風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