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清代宮廷,清史研究重磅力作《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

2020-12-05 廣州日報

聽到「清朝」你會想到什麼?

後宮八卦、逸事秘聞、

種類豐富的清宮劇,

或是故宮裡精美的文物和建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看到清朝留下的種種歷史遺蹟。文化遺蹟或影視演繹背後掩藏著哪些歷史情景?如何看待清代統治?真實的宮廷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新書實拍)

《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國際知名漢學家羅友枝的力作。

這本書首次以宮廷為考察對象,利用塵封已久的內廷一手資料及海量文書奏報、諭旨詔書等清代檔案,全方位還原了清代宮廷生活細節,對清代宮廷社會進行了全景式解讀,從皇帝到侍衛,從出生到薨逝,從衣食住行到語言信仰。人類學家杜磊盛讚這部書「開啟了中國歷史研究的新篇章」。

(新書插圖翻拍)

清代宮廷生活全解,清宮大戲糾錯必備指南

《最後的皇族》對清代宮廷社會的都城設計、服飾語言、內廷人員管理、皇室教育、婚喪嫁娶都進行了詳細解讀和生動描繪,可謂無所不包。書中共有32張圖表,共繪宮廷社會的多樣細節。

《孝莊秘史》《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許多影視劇中出現過的人物、設定、場景,書中都有涉及。多爾袞與皇太極的恩怨情仇反映了怎樣的權力分置;康熙末年九子奪嫡體現了清朝統治的哪些困境;魏瓔珞被貶到的辛者庫究竟是什麼地方;富察·富恆的仕途與情路又代表了八旗子弟怎樣的命運……

《最後的皇族》有助於揭開宮廷的神秘面紗,了解清宮戲背後的歷史細節,盡覽影視人物原型的真實境遇。

(新書插頁翻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塵封已久的清代中央檔案公開,作者羅友枝廣泛閱讀初次公開的海量文書奏報、諭旨詔書、法典律令;並且獨闢蹊徑,將視線轉向宮牆之內,深入耙梳挖掘了以內務府文書為主的內廷滿漢文史料。

《乾隆帝》作者歐立德曾稱讚羅友枝的《最後的皇族》是清史研究「『新浪潮』的寶貴成果」,不僅值得中國研究者關注,更值得比較史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美國圖書協會《選擇》(Choice)雜誌也稱,「羅友枝發掘了大量富有啟發性的材料,這使她的著作成為研究清代中國社會結構和滿族宮廷的公開與非公開禮儀的珍貴手冊」。

(新書插圖翻拍)

本書作者羅友枝曾任美國亞洲歷史學會會長,是國際清史研究的領軍人物。《最後的皇族》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她最重要的學術專著。

《最後的皇族》

羅友枝著

世紀文景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惠男評《最後的皇族》︱在「新清史」之內或之外
    [美]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582頁,98.00元如果梳理近四十年來美國的清史研究成就,匹茲堡大學的榮休教授羅友枝(Evelyn S.Elliott)、路康樂(Edward Rhoads)的同期專著共同成為亞洲研究領域的「滿學研究四書」(the Four Books of Manchu Studies),可見其在北美學界之地位與影響力。《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以下簡稱《最後的皇族》)首次引入國內的時間是在2009年,距今已逾十一載。
  • 清代宮廷鞘刀辨識
    清 乾隆 金燒藍鑲鑽石寶石絨鞘匕首」宮廷製作的鞘刀,首先選材上乘且多樣。,對質地偏軟的植物、動物類材料,採取兩種加固法,直接在外面附加一金屬層,如牛角鞘外層加飾銀鏤空花紋套,以此形成虛實兩層鞘,致使原本單一色的牛角在金屬銀鏤空花內若隱若現,而金屬鏤空花又在素色地的襯託下一顯得金光熠熠,華美誘人;或是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局部固定法,典型的是湘妃竹作鞘,施以金屬、象牙條,因施材料較多,又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加固刀鞘堅實耐用的同時,又給人視覺上繁而不亂、雍容華貴的美感,成為宮廷鞘刀中的一大亮點
  • 清代宮廷用羊毛織物——氈、毯、哆羅呢隨處可見,來源主要有三類
    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工部製造庫屬下的門神、門帘二庫在原有人員的基礎上,又設毯匠九名、氈匠七名,專織宮廷用毯。所用羊毛,每年春、秋由慶豐司下屬的南苑六羊圈、張家口外的羊群牧場供應。南苑六羊圈共養羊一千七百隻,慶豐司還在長城塞外草原廣闊之地設牧場三處,共計養羊一百四十群,每群一千一百隻。
  • 200條宮廷金魚故宮暢遊
    「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昨天在故宮延禧宮開幕。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最初以「注水養魚」為目的興建的故宮博物院延禧宮水晶宮「爛尾」百餘年後,昨天首次迎來真魚。近200條宮廷金魚將在這裡展出至8月11日,34件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延禧宮院內,靈沼軒東、西、南三側,傳統木海裡,金魚暢遊。參觀者可以觀賞到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和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等品種難得一見。
  • 北京宮廷正骨申報國家級「非遺」
    剛剛被北京市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的宮廷正骨,昨天正式申報國家級名錄。  宮廷正骨起源於1644年,當時清政府開設阿敦衙門,之後更名為上駟院綽班處(滿語即正骨科)。清代滿族人是馬上民族,騎射營、相撲營中士兵經常發生關節脫臼、跌打損傷的情況,因而湧現了大批滿蒙優秀的骨傷醫生和按摩醫生。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158件清代金玉器珍品帶你「走進故宮」
    本報訊(記者吳曉鈴)上過《國家寶藏》的金甌永固杯、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帝印章、光緒皇帝大婚時婉容的金龍鈕「皇后之寶」……12月26日,「金玉琅琅——清代宮廷儀典與生活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揭幕,158件清代皇家御用金器、玉器珍品,一現清代宮廷生活中祭祀、萬壽、大婚等生動側面。
  • 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
    清光緒年間普洱貢茶清光緒年間的普洱金瓜貢茶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普洱貢茶奏摺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
  • 「故宮動物園」又開張,來了世所罕見200條宮廷金魚
    7月30日,由故宮博物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共同主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在延禧宮開幕。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金魚展由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承辦,以16個傳統的「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共展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世間珍品。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等品種,更是金魚界的「翹楚」,世所罕見。展覽將持續到8月11日。
  • 200條宮廷金魚入故宮 盛夏快來宮裡觀魚知樂
    人民網北京7月31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共同主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7月30日在故宮延禧宮開幕。 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
  • 故宮創新文物展覽方式 200條宮廷金魚暢遊延禧宮
    200條宮廷金魚和34件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據悉,此次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近200條宮廷金魚和34件(套)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其中,金魚展以16個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持續至8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展位於延分。禧宮東側一層展廳,展出金魚題材文物藏品34件(套),持續至8月30日。
  • 清代普洱府貢茶的品種和皇室風尚——普洱府貢茶緣由考(上)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清代普洱茶作為皇朝貢品,起始於何年有待進一步考證,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時期,應已每年向朝廷進獻(歲貢)。北京茶葉專家王鬱風先生對普洱貢茶做過考證研究,他曾於1993年4月在思茅舉行的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現從「貢茶品種」「貢茶受寵」「貢茶採辦」「貢茶國禮」「貢茶影響」等方面,據筆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貢茶品種  清代雍正年間以來,宮廷將普洱茶列為貢茶,視為朝廷進貢珍品。
  • 景泰藍:復興宮廷時尚·傳承國禮榮耀
    曹昭說的「鬼國」,是明代對邊遠少數民族的蔑稱,也有學者認為此處有「鬼斧神工」之意。劉延東體驗點藍乾隆曾下旨製造掐絲琺瑯佛塔六座,這一組高兩米有餘的「銅胎藍綠地掐絲琺瑯宮殿亭式佛塔」,工藝繁複,紋飾曼妙,充滿恢宏莊嚴的皇家氣象,是掐絲琺瑯空前絕後的巨製。
  • 從粗使丫頭到掌事姑姑,清代宮女需要過幾關?
    真實的清代宮廷中,宮女也像現在的職場新人一樣,要經過磨練才能成為老手。那麼,從一個剛進宮的小丫頭,到主子身邊的「得力幹將」,清代宮女們需要闖過哪些關卡呢?要想當宮女,第一步就是要進入紫禁城。在講究多、忌諱多的清代宮廷,宮女們要守的規矩可不限於吃飯、行動、伺候姑姑這幾方面。白天當差的時候,站有站相是最基本的規矩。兩隻手垂在身邊,身體筆直地站上幾個時辰,是宮女們當差的基本功。即使站到渾身酸疼,也必須保持微笑,不能露出半點不愉快的神色。
  • 京港地鐵攜手故宮宮廷文化推出新年福筒及鼠票,福從天降送吉祥
    據史料記載,清代自康熙以後,每年入冬,皇帝都要親自書寫「福」字頒賜王公大臣,意為天賜福祿。比如,雍正帝即位後,把「書福頒賜」著為成例,他在位13年,每年臘月底都要開筆書「福」;乾隆二年起,乾隆皇帝選定臘月初一為書「福」吉日,用「賜福蒼生筆」書寫第一個「福」字。年貨作為春節特殊的節日符號,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 宮廷玉器《太和寶象》在京面世
    《太和寶象》正是這樣文化價值理念的輸出,給予人們美的享受及文化薰陶,讓宮廷藝術不再束之高閣,真正融入社會生活,走進千家萬戶,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使中國傳統文化大放異彩!」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致辭宮廷玉器《太和寶象》適應時代所需 是高水準的當代藝術臻品 談起《太和寶象》的原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張之鑄認為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
  • 中國最後的御醫,將宮廷藥方無償上交國家,如今104歲仍在行醫
    就像有「中國最後一位帝王」、「中國最後一位王妃」、「中國最後一位太監」一樣,中國還有最後一位御醫,而這位御醫現在依然健在。 公元1916年,愛新覺羅·鸚烈·鵬出生於遼寧撫順。按照族譜算下來,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個兒子塔拜的後人,其家族是清朝世代承襲的御醫家族。愛新覺羅·鸚烈·鵬自幼天資聰明,因為出生於御醫世家,所以從很小就開始接觸中醫學。
  • 來長沙博物館看宮廷生活用品展
    本次展出的清代嘉慶皇帝春秋季節的御用龍袍。  長沙晚報8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 通訊員 韓珺 鄧曉麗)8月9日,由長沙博物館和瀋陽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皇家氣象——瀋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在長沙博物館開展。展覽分為「華美章服、珍饈之器、閒情雅趣、匠心宮室」四個部分,共展出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文物95套。這些清宮遺珍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體現了清中期社會手工業製作工藝的發展水平。
  • 故宮宮廷文化攜手嫵WOO,以當代流行重塑中國古典美學
    2019年7⽉,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故宮宮廷⽂化)攜手嫵WOO,開啟了一場跨時空的文化對話。從數以萬計的故宮藏品中汲取靈感,讓各種吉祥元素通過嫵WOO獨特的設計語言精美呈現。以雲昭萬吉系列、愛妃系列、小主系列、君王系列等多款主題絲巾致敬流傳於紫禁城的文化瑰寶,演繹一場跨越千年的復古時尚新生。
  • 炕單也有大講究——清代後宮中的漳絨鋪墊
    紫色漳絨蓮枝紋炕單清代後宮中使用的漳絨炕單從色彩到紋飾都是十分講究的。不同的紋樣有不同的涵義,不同的場合鋪墊不同色彩紋飾的炕單,像紫色漳絨蓮枝紋炕單長406、寬196釐米,炕單為三道邊飾,外道是傳統的萬字不到頭紋飾,二道為纏枝紋蓮花,三道為拐子草龍紋樣環繞四周。
  • 清代的「鐵帽子王」都是一些什麼人?
    明代時,皇族封爵為世襲罔替。至清代時,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