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31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共同主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7月30日在故宮延禧宮開幕。
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其中,金魚展由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承辦,以16個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持續到8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展位於延禧宮東側一層展廳,持續到8月30日。
金魚是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題材,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金魚源自野生鯽魚,自南宋開始被人工飼養以來,至今已近千年。金魚小巧玲瓏,姿態優美,色彩斑斕,在水藻、蓮葉間悠然嬉戲,深受人們喜愛。文人雅士喜愛飼養金魚,追慕莊子濠梁觀魚的悠閒自在,欣欣然忘卻塵世煩擾。金魚又與「金玉」諧音,寄寓人們對「金玉滿堂」「金玉同賀」的美好祈願。
本此聯展延續了「實物+文物」的展覽思路,是故宮博物院創新展覽形式的又一次有益嘗試。展覽精巧雅致,意味雋永,文物與實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木海觀魚」入故宮
紫禁城和金魚的淵源非常久遠。根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曆皇帝就是個金魚鑑賞家,明代宮廷中很多地方都有養金魚的大魚缸。每年中秋節,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活動。清中期以後,皇帝及達官貴人都把賞魚作為一種樂事,紛紛於園林或府中鑿池養魚,宮廷金魚又重新振興。鼎盛時期曾有279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鬥豔,異彩紛呈。皇宮、王府都會僱請專業的養魚技人,喚之「魚把式」。從雍正帝起,北京的金魚池有了交皇魚的貢例,每年要挑選一批品質優良、品種新奇的金魚送入宮中,蓄養在御花園內。清朝滅亡後,宮廷金魚流散民間,在一代代金魚養殖者的努力下,延續了金魚的歷史,演繹著動靜之間美的傳奇。隨著時代的變遷,金魚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品玩的佳品,更成為了北京都市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傳承加上大眾的喜愛,宮廷金魚也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
此次金魚展由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承辦,共展出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世間珍品。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等品種更是金魚界的「翹楚」,世所罕見。
展出使用傳統木海,共4個元寶型(210cm*130cm)大木海和12個圓形(直徑116cm)小木海,排放在延禧宮靈沼軒東、西、南三側。展覽期間每天定時抽換部分水體,使用氣泵增氧,並通過遮陽防雨措施保持水溫水質穩定。並有管理人員現場巡視保護,勸阻撈魚和投餵行為。
金魚文物亦精彩
延禧宮東側一層展廳的「觀魚知樂——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展」,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遴選出金魚題材文物34件,與庭院內遊嬉的金魚一同展出,旨在使觀眾朋友一邊欣賞美麗的金魚,一邊了解傳統的金魚文化,獲得更加深刻、有益的參觀感受和文化體驗。
展覽分魚之樂、魚之意、魚之器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帶有生動金魚圖案的瓷器與織繡類文物為主。瓷器上常用礬紅彩來描繪金魚靈動的身姿,有的甚至加上金彩來表現出金鱗遊曳的效果。服飾上的金魚圖案或製成底紋或繡成絛帶,更有設計成金魚形狀的女式棉鞋,顯得尤為別出心裁。此單元展出一幅長達13米的《金魚百影圖卷》,由著名文物鑑賞家王世襄先生的母親金章女士於1909年所繪,筆墨靈動秀潤,非常富有表現力。
第二單元著意表現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吉祥寓意。金魚在水藻中穿行漫遊,可寓意「金玉滿堂」或「富貴有餘」。金魚與荷花,寓意「連年有餘」「金玉同賀」;金魚與石榴,寓意子孫興旺;金魚與紫藤,也稱「紫綬金章」,寓意顯耀的官爵。這些包含吉祥寓意的紋樣用繪畫、緙絲、刺繡、嵌螺鈿、套色玻璃、掐絲琺瑯等技法裝飾在紈扇、瓷器、衣料、文具匣、鼻煙壺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體現出古代工匠傑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術。
第三單元展示了一些清代宮廷使用過的魚缸。據檔案記載,清代宮廷所用魚缸材質有瓷、琺瑯、玻璃、銅等,尺寸大小不一,在紫禁城、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均置缸養魚。此次展出的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四朝的青花雲龍紋魚缸,觀眾們得以一窺宮廷魚缸的發展變化。
本次聯展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鄭舒文)
(責編:劉婧婷、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