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初以「注水養魚」為目的興建的故宮博物院延禧宮水晶宮「爛尾」百餘年後,近日首次迎來真魚。近200條宮廷金魚將在這裡展出至8月11日,34件宮藏金魚題材文物一同亮相。
在延禧宮舉辦的「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現場,眾多的遊客在放魚木桶邊觀賞金魚。本次聯展延續了「實物+文物」的展覽思路,是故宮博物院創新展覽形式的又一次有益嘗試。其中,來自12個省市的金魚精品,45種金魚精品陸續展出。金魚展以16個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持續至8月11日。
延禧宮院內,靈沼軒東、西、南三側,傳統木海裡,金魚暢遊。參觀者可以觀賞到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福州和蘇州等12個地區、42個品種的近200條宮廷金魚。其中鵝頭紅、王字虎頭、奶牛花蘭壽、十二紅龍睛蝶舞、雪青望天球等品種難得一見。一位身著古典漢服的女孩打著遮陽傘觀賞木桶內遊來遊去的金魚。
紫禁城和金魚的淵源非常久遠。根據史料記載,明神宗萬曆皇帝就是個金魚鑑賞家,明代宮廷中很多地方都有養金魚的大魚缸。每年中秋節,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活動。清中期以後,皇帝及達官貴人都把賞魚作為一種樂事,紛紛於園林或府中鑿池養魚,宮廷金魚又重新振興。鼎盛時期曾有279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鬥豔,異彩紛呈。皇宮、王府都會僱請專業的養魚技人,喚之「魚把式」。圖文一位女士遊客正在用手機拍攝木海內的金魚。
從雍正帝起,北京的金魚池有了交皇魚的貢例,每年要挑選一批品質優良、品種新奇的金魚送入宮中,蓄養在御花園內。清朝滅亡後,宮廷金魚流散民間,在一代代金魚養殖者的努力下,延續了金魚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金魚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品玩的佳品,更成為了北京都市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傳承加上大眾的喜愛,宮廷金魚也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在展出現場看到,木海不僅水質清澈,還在木海種植了睡蓮,在桶底放了碎石。
觀賞過庭院內玲瓏可愛的金魚,觀眾可以走進延禧宮東側一層展廳,在34件(套)獨具匠心的院藏金魚題材文物中,探尋宮廷「萌物」背後的故事,品味傳統金魚文化。金魚是一個非常招人喜愛的小動物,在觀賞過程中,你會發現金魚題材文物涵蓋的門類非常廣闊,包括瓷器、織繡、工藝品等。從文物上呈現的金魚品種來看,你還可以發現當時宮廷蓄養的金魚主要以草種和文種居多。
一位男孩站在一個玻璃展櫃前,津津有味地觀賞描繪宮廷養金魚的立體雕塑畫。本次展覽的內容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達微佳介紹,本次展覽主要分為「魚之樂」、「魚之意」、「魚之器」三個單元。在展覽的「魚之樂」單元中,一件清康熙年間的釉裡紅四魚紋水丞極具藝術觀賞性,同時從側面為觀賞者展現了當時金魚的品種。
在「魚之意」單元,展覽著意表現金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吉祥寓意。達微佳介紹說,金魚在水藻中穿行漫遊,可寓意「金玉滿堂」或「富貴有餘」;金魚與荷花,寓意「連年有餘」「金玉同賀」;金魚與石榴,寓意子孫興旺;金魚與紫藤,也稱「紫綬金章」,寓意顯耀的官爵。一位穿條紋白色短T恤的男士遊客真在觀賞展窗內金魚與蓮花的年畫。
延禧宮是明清中國宮殿建築,屬於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東南下角。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1949年以後,延禧宮文物庫房分別為中國古陶瓷研究中心和中國古書畫研究中心使用。2010年,延禧宮對外開放,舉辦古陶瓷標本展和中國古文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