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苑雜談︱木蘭秋獮:看乾隆如何打獵

2021-01-10 澎湃新聞
初舉木蘭

公元1741年,這是乾隆在位的第六年。新年伊始,乾隆皇帝就籌劃著開啟當政後第一次木蘭秋獮。

木蘭秋獮始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清代最盛大和著名的圍獵活動。清軍入關後,為訓練武備、保持國語騎射傳統、籠絡蒙古等因素,保留了狩獵的習俗,皇室、貴族的圍獵活動在當時十分常見。康熙帝自第一次木蘭秋獮後,幾乎每年都要北巡狩獵,還將木蘭秋獮視為「祖制」和「家法」。但雍正朝沒有舉行過木蘭秋獮,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恢復。

當然,這並不是乾隆第一次去木蘭圍場,早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隨同祖父在木蘭行圍,參加在避暑山莊會舉辦的閱射活動,連中五箭,深受皇祖誇獎,並獲賜黃馬褂。繼位之後,他常在南苑等地行圍,但以皇帝的身份去木蘭圍場這還是第一次。

乾隆圍獵圖

乾隆皇帝再次開啟木蘭秋獮並非心血來潮,除了標榜自己處處向聖祖看齊外,訓練武備、保持滿洲「國語騎射」的傳統也是重要原因。

我們可以從乾隆給八旗大臣的諭令中看到這種焦慮。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諭八旗大臣等:「聞得護軍披甲旗人內,有不肖之徒,入班唱戲者;亦有不入戲班,自行演唱者。既系旗人,自當勤習騎射清話武藝,安得入此等卑汙之習,罔顧身名。」他對當時旗人士兵中有人熱衷唱戲這種「玩物喪志」的現象感到不滿,認為作為旗人就應該好好練習騎射、學習滿語,不能如此不務正業。

也是在這一年九月,乾隆帝去南苑行圍,「見兵丁於行圍之道,馬上甚屬生疏」,發現參加行圍的士兵騎馬騎得很差。這些都讓初登帝位的皇帝有了危機感。

乾隆六年,皇帝再次發布上諭命八旗滿洲勤習騎射。

生為男子。一切皆應務實。習技藝服勞苦則有益於身且筋骨強壯。疾病自少。遇有差使。亦不至落人之後。昔太祖高皇帝訓諭近臣曰遇人好逸。不學技藝。以致畋獵軍旅、盔甲弓矢、罔知修繕惟於筵前修飾衣服是務。身系男子與無識之婦女何異。此等陋習。當深以為戒。仰見我聖祖整風勵俗啟迪訓諭之至意。近見滿洲人等並不以騎射為要。惟貪圖安逸。畏服勞苦即本身所用軍器、鞍轡、撒袋、等物。亦不知整頓。惟用意於浮華虛文、服飾衣物而已此等流習深為聖祖所洞鑑蓋滿洲技藝。莫要於騎射。我朝定製。每月演習六次春秋二季操練騎射。武職大臣等。有管轄訓練之責尤當時為督察。近來兵丁、既不肯服習勞苦該管大臣等、亦復怠忽從事。當演習時又不親赴騎射處所。間或輪流一人前往。亦不過令射箭一二枝輒散塞責而已。從未聞分別優劣、以獎勵訓誡之者夫上行下效大臣等如此。官弁何所觀型兵丁何以造就。著八旗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曉諭屬下章京等嗣後各將該管兵丁嚴加督課務令勤學騎射該管大臣等。親赴教場閱看優者獎之劣者懲之。力挽流習以期復我滿洲淳樸之風。俾各旗員子弟亦皆崇實習勞。倘有不加意訓導不親赴騎射處所者經朕查出。從嚴治罪決不寬貸。 

上諭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了加強騎射練習的重要性:

第一,勤習騎射對滿洲男兒來說是務實之策。「習技藝服勞苦則有益於身且筋骨強壯,疾病自少。遇有差使,亦不至落人之後」,既可強身健體又能獲得工作。

第二,當年太祖、聖祖重視騎射整風勵俗。「昔太祖高皇帝訓諭近臣曰遇人好逸,不學技藝……此等陋習,當深以為戒」,「聖祖所洞鑑蓋滿洲技藝,莫要於騎射」。

第三,近年來滿洲人荒廢騎射貪圖安逸。「近見滿洲人等並不以騎射為要,惟貪圖安逸。畏服勞苦即本身所用軍器、鞍轡、撒袋、等物。亦不知整頓。」

第四,滿洲兵丁操練騎射懶散懈怠。清制春秋兩個季節操練騎射,武職大臣演習鬆懈或「演習時不親赴騎射處所,間或輪流一人前往」,訓練時「不過令射箭一二枝輒散」不分優劣、不行獎懲敷衍了事。

乾隆帝從騎射效用、前代重視、滿洲人現狀、操練情況等出發揭示了力挽流習復滿洲淳樸之風的緊迫性、必要性,命令包含八旗都統在內的層層將領「嚴加督課,務令勤學騎射」。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二》,臺灣華文書局出版

在這樣的背景下,乾隆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從北京啟程,正式開啟了木蘭秋獮之旅。

這隊伍浩浩蕩蕩,途徑懷柔縣、密雲縣,於三十日到達古北口,八月初一日駐紮在常山峪,初一、初二行圍2天;初三日啟程至初九日到達十八裡臺。自初十到十二行圍3天;十二日駐紮在準烏拉岱,從從十四日至二十二日行圍8天;二十三日駐紮在克丹鄂佛羅,從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行圍3天;二十七日駐蹕珠勒哈達昂阿,從二十七到三十日,行圍4天。九月初一駐紮在波羅河屯至初三到達避暑山莊,初八日從避暑山莊啟程,二十日到達京城。

去木蘭圍場途中安營紮寨

裝備精良

皇帝打獵騎馬多穿行服,配以行服冠、帶。

皇帝行服帶

故宮博物院藏康熙油綠色雲龍暗花緞綿行服袍所夾黃條上墨書:「聖祖油綠緞綿巡幸袍一件」,紫貂為領,袖口銀鼠皮出鋒,通身織四合如意雲龍紋,月白色暗花綢襯裡。此袍立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裾前後開,正面右襟下短一尺。如此設計在皇帝出行騎馬時可將衣襟扣在腰際,不騎馬時可把缺襟與掩襟相扣,十分方便。皇帝行服帶為明黃色帶,上飾荷包四個,鞘刀一把,均為皇帝出行必隨身攜帶之物。

油綠緞綿巡幸袍

油綠緞綿巡幸袍標籤

行圍時御用馬鞍、弓箭、火槍等一應俱全。乾隆所用桃皮弓,以木為材,上貼金桃皮,因此也叫桃皮弓,弓上裝飾有黃色花紋,在弓的中部鑲有一塊暖木,便於手握,用外纏絲線的牛筋製成弓弦。這張桃皮弓有著光輝的「戰績」: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帶領準噶爾蒙古在木蘭行圍時曾用它射中老虎一隻。奇準神槍是乾隆御用狩獵槍之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通長203釐米,筒長155.6釐米,口徑17mm。上鐫銘文:「奇準神槍,長四尺五寸,重九斤二兩,藥二錢,子五錢」。

乾隆奇準神槍

乾隆皇帝御用桃皮弓

皇帝行圍時由裝備精良的圍獵禁衛軍虎槍營時刻保護。虎槍營形成於康熙二十三年,由精騎善射的官兵組成,設總領一名,從王公、御前侍衛或領侍衛內大臣中選用。皇帝行圍時,有虎槍營槍兵300人隨行,10人作為前導,遇虎則列槍以備,得到皇帝的命令即行射擊。其餘人有去追蹤的、有去巡山的,捕獲老虎的官兵姓名都會被上報給皇帝。虎槍營是皇帝獵獲老虎及大型猛獸的最佳輔助,同時還承擔起在圍獵進行時保衛皇帝的重任。此外,鷹狗等作為捕獵輔助由養鷹狗處負責提供,隨同行圍。

木蘭秋獮時的方式主要有行圍、合圍、哨鹿幾種。其中行圍規模較小,也叫小圍,以小分隊的形式分路進入山林,每隊數百人,邊行邊獵,類似合圍前的熱身、練習活動。

千人合圍

合圍的規模很大,且關鍵就在「圍」字上,也是木蘭秋獮圍獵的特色所在。充當合圍的官兵都是蒙古各部按照年例精心挑選,有千人之多。乾隆六年,喀喇沁部出派1000名官兵、翁牛特部派出官兵200人、科爾沁派出官兵100名,敖漢部派出官兵50人,共計1350人,合圍規模可想而知。

為保證行圍高效整齊地進行,駐防官兵還會進行預先操演和訓練,離京較近的駐防地還會專門派官兵隨圍進行學習,如:乾隆六年,天津、青州、右衛每處選16人、河南選8人來京隨圍學習,熱河選24人在本地預備隨行,杭州等10地共選派學習隨圍官兵144人。這些士兵分三批來京:杭州、京口、西安三處為第一班;江寧、天津、右衛三處為第二班;荊州、青州、乍浦、河南四處,為第三班。

合圍時,在五更前,由管圍大臣率領隨圍士兵出發,根據圍場的地勢地形特點,選擇三十裡、五十裡、七八十裡不等的周長,用兵卒將圍場一圈一圈圍起來,形成一個方圓數十裡的包圍圈。然後分兩翼逐漸由外向內合圍靠攏,達到人與人肩並肩,馬與馬並耳的程度方可。

合圍完成後,皇帝首先進行射獵,隨從牽狗、架鷹,一邊輔助皇帝打獵,一邊行保衛之責,如遇虎、熊等大型猛獸要由虎槍營的侍衛協助皇帝射殺。在圍牆外圍還要重設一層,由虎槍營士卒及諸部落射生手等組成,專門射獵圍內逃出的走獸。

不過,即使護衛周全,打獵活動對皇帝來說仍是充滿危險的。乾隆少年時隨康熙帝木蘭秋獮,在永安莽喀圍時,有熊一隻,康熙用火槍將其射中,熊應聲倒地,久臥不動,康熙帝以為熊已斃命,想將初圍獲熊的美譽給弘曆,便命令侍衛帶著年幼的弘曆前去射殺。弘曆剛要上馬,熊突然起身朝弘曆奔來,康熙迅速舉起火槍將熊射斃。這件史事被乾隆記錄在《御製避署山莊紀恩堂記》中以感念皇祖深恩。

皇帝狩獵結束後,回到設置在圍內高地上的看城休息,站在高處指揮皇子、大臣圍獵。由於合圍經過嚴密的包圍,牲獸逐漸從分散到集中,且活動空間被不斷壓縮,捕獵難度相對容易,所獲獵物數量也相當可觀。行圍時若遇上圍內牲獸如鹿、麅等過多,皇帝往往下旨,特令網開一面,使其逃逸。約下午一二時圍獵結束,皇帝回營,隨圍的官兵也先後回營,至下午四時一天的行圍活動才告結束。

乾隆御用馬鞭

秋分哨鹿

相比行圍的隨行、合圍的聲勢浩大,哨鹿則顯得小巧精細。哨鹿是在特日期舉行的,由於「鹿性於秋前,牝牡各為群中,秋後則牝分群而求牡」,因秋分後牝鹿和牡開始分群,這是獵鹿的最佳時節。乾隆五十七年,蒙古王公上奏停止本年的哨鹿,由於這一年有閏月,且避暑山莊天氣早涼,哨內已降霜雪,考慮到乾隆此時已年屆八旬,遂停止了這次哨鹿。

哨鹿的隨從同樣由蒙古各部派出,喀喇沁部派出哨鹿槍手6名,扈從槍手10名。哈瑪爾部行走人30名,打鹿鳥槍手40名,索倫墨爾根30名。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旗內派嚮導100名。

皇帝每每率隊於五更前出營,將隨從分為三隊,有一隊負責引誘鹿跑出山林,待侍衛身著鹿皮,頭頂鹿首扮成鹿的樣子,用口吹木哨作「呦呦」聲,引出鹿。皇帝在遠處準備充分,箭在弦上,一見鹿至,「發箭殆斃」。與前兩種狩獵形式相比,哨鹿並非每次都有收穫,會有十哨九空的情形,如康熙曾在烏爾袞郭圍場帶領眾阿哥哨鹿,只有三阿哥哨得一隻,其餘阿哥均無所獲。但正因哨鹿充滿挑戰色彩,皇帝往往更有興趣。康熙五十年,康熙在鄂爾楚克哈達哨鹿,僅一天獲鹿十一隻,佐領那柳不勝驚異,上奏說:「日獲十一鹿者臣實未經見,真神奇也」,這既說明了哨鹿不易,又讚嘆了康熙狩獵水平高。

乾隆擊鹿圖

陳牲數獲

每次行圍上到皇帝所獲都要詳細記載,康熙帝自己曾說「朕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朕曾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滿蒙軍隊要在行圍結束後「陳牲數獲」,將自己所獲獵物放在空地上計數比較,論功行賞。如在圍中射鹿,在射中後將鹿尾割下獻給皇帝,依據數目多寡進行頒賞。

每次行圍所獲牲獸數量甚多,除就地食用,收集牲獸毛皮、鹿角等進行再加工,多餘的肉還會被醃製或做成肉乾便於攜帶和保存。為彰顯皇恩浩蕩,皇帝會將獲取的獵物頒賞給在京的后妃、未能扈從隨圍的皇子、大臣們。

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一日,茶庫庫使青存從木蘭圍場將康熙賞賜給在京阿哥的鹿肉帶至京城,受賞的阿哥有胤禛、胤祺、胤祐等八人。乾隆行圍時射到鹿兩隻,將鹿肉賞給遠在西南的兩廣總督福康安以示優眷,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乾隆還要五百裡加急讓福康安先行知悉。嘉慶皇帝曾在避暑山莊獲鹿一隻,將鹿肉賞賜給皇后、貴妃、嬪、貴人、常在各一盤,原任大學士勒保一盤,順天鄉試正副考官一盤。鹿肉雖少,皇恩卻重,官員們都將獲賞看作是莫大的榮耀,不僅設案焚香,盛裝出迎,更是親書奏摺感念浩蕩皇恩,宣示誓死效忠。

《叢薄行圍圖》

皇帝行圍打獵的過程也是皇帝檢閱武備的過程,隨行皇子皇孫、大臣、侍衛等展現出來的風貌被皇帝盡收眼底、瞭然於心。

乾隆六年開展的乾隆朝第一次木蘭秋獮,通過在圍獵中的觀察,乾隆帝對東三省、察哈爾的官兵予以表揚,認為他們身手敏捷、馬上熟練、行圍整齊;其他省的官兵和京兵的表現也還過得去,但吃苦耐勞精神遠遠不如前者。據此,乾隆提出精強兵丁功夫要下在平時,在平日裡多加操練、勤加練習,「著交各該管大臣官員等,務須悉心訓練兵丁以馬步騎射圍獵之法。兵丁等亦應各加奮勉。留心習學馬上技藝。耐受勞苦。」

對隨秋獮的皇室成員、大臣侍衛來說,從駕秋獮也是展現個人實力的機會。傳教士張誠在扈從康熙行圍木蘭的日記中記載,九阿哥胤禟剛滿九歲時隨同康熙在木蘭行圍,合圍時圍住一隻熊,為了給小兒子表現的機會,康熙令胤禟開槍射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0歲的旻寧隨祖父乾隆帝在威遜格爾行圍,突然一頭受驚之鹿跑出叢林,旻寧迅速彎弓搭箭射向奔鹿,鹿應聲倒地,圍場上歡聲雷動。旻寧的這一舉動使得80高齡的乾隆帝心花怒放,當即賜旻寧黃馬褂一襲,翠翎一支,少年旻寧這次勇武的表現為他將來繼承大統錦上添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木蘭秋獮:清朝皇帝最喜歡的打獵活動,其實是一項閱兵儀式
    02加強將士軍事素質的目的木蘭秋獮有著固定的地點,我們知道古代皇帝每年都會到避暑山莊,木蘭秋舉行的地方就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靠北四百裡的圍場,清朝的皇帝就會在這裡舉行圍獵活動。也就是我們在清宮電視中看到的打獵情景,稱為是木蘭秋獮,也叫做木蘭行圍。
  • 清朝皇帝為什麼熱衷於打獵?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僅是為了娛樂嗎?
    「木蘭秋獮」是清朝特有的一項大型圍獵活動。「木蘭」本系滿語,意為捕鹿。「秋獮」一詞源自中國古代對帝王在秋季打獵的專屬稱呼(春季打獵為「春蒐」,夏季打獵為「夏苗」,冬季打獵為「冬狩」)。「木蘭秋獮」的舉辦地點設在清朝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它位於今承德以北約一百五十公裡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整個圍場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裡。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圍,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嘉慶皇帝最後出圍,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舉辦)共在木蘭圍場行圍打獵八十八次,每次動用人數都在一萬以上。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雍正在位十餘年後去世,其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小時候被康熙帶在身邊養育,祖孫之間感情深厚,乾隆受到的影響也就頗多,除了效仿康熙下江南之外,他也是木蘭秋獮的熱衷者。想要重啟雍正皇帝已經中止的木蘭秋獮,必然遭到群臣非議和爭論,乾隆壓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為達到重啟木蘭秋獮的目的,直接搬出祖父與父親,乾隆說:康熙皇帝在《聖諭》中指出,一定要擁有嫻熟的弓馬騎射;雍正皇帝說過自己只是例外,後代還是要遵從康熙教導,「後世子孫當遵皇考(康熙皇帝)之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於是乎,木蘭秋獮盛行於乾隆、嘉慶兩朝。
  • 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 再現清代木蘭秋獮歷史畫卷
    《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中新網承德7月19日電 (記者 張桂芹)7月18日晚間,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在承德圍場御道口舉行首演,由此拉開了第三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的序幕。《木蘭秋獮大典》演出 張桂芹 攝《木蘭秋獮大典》以木蘭圍場御道口如意湖真山真水為背景,打造夢幻唯美的實景秀場。從一對青年男女的奇幻歷程為切入,再現清代木蘭秋獮的歷史畫卷,展現木蘭圍場的壯闊秀美,傳達綠色發展的時代聲音。整場分為序幕《秋戀》、第一篇章《秋閱》、第二篇章《塞宴》、第三篇章《家園》。
  • 大清以武功騎射為根本,何以道光帝即位後要停廢木蘭秋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自此,每年皇帝都要前往木蘭行圍,舉行秋獮典禮,成為清代的重要典禮儀式之一。康熙三十三年,在木蘭設虎槍營,分別隸屬上三旗,交設總統管轄其事。乾隆初年,設置綜理行營王公大臣一人,統一管理射獵、駐蹕、守衛諸事。
  • 圖說康熙最愛的十大名犬,簡介清朝一項百年國策:木蘭秋獮!
    為了照應北疆邊事,康熙於1701年修建了用於屯兵的承德避暑山莊,加上1681年修建的木蘭圍場,形成了與京師三點一線的國防鐵三角。《十駿犬》之驀空鵲。自此,康熙每年都會帶領滿洲貴族及其子弟前往木蘭圍場舉行「木蘭秋獮」(類似野營拉練),一者練兵講武,提升士兵戰鬥素質;二者控制蒙古、震懾沙俄。
  • 發現河北之美(51)|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震撼上演,燃爆這個...
    草原廣袤,湖光浩淼古樹參天,明月牧歌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大典》這部以木蘭秋獮為故事核心的全視聽實景原創秀在承德木蘭御道口牧場的草原山水間上演震撼唯美///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大型實景秀《木蘭秋獮(xiǎn)大典》已於7月21日盛大開啟。
  • 承德「秋獮」:一次天然溫泉的愜意體驗
    10日10日從東北回京,休整一天,12日即到承德,我名之"秋獮"。首先正音,"獮"讀"險"音。"秋獮"是打獵的意思,義近"秋狩"。狩,在周代即是田獵,因秋涼獸肥,是打獵的好時節,這種活動歷朝皆有,綿延不絕。
  • 大清國江河日下,嘉慶帝作《木蘭記》,追懷木蘭圍場秋獮歲月
    #木蘭記碑當大清王朝統治者的接力棒傳到嘉慶手裡,已經舉步維艱。康乾盛世不在,木蘭圍場生態進一步惡化,由於管理鬆弛,偷獵、盜伐嚴重,「以致鹿只驚逸傷損」。面對此情此景,嘉慶皇帝不敢怠慢,發出了「守成之主,不可忘開創之艱;承家之子,豈可失祖考之志」。
  • 北方的秋獮,南方的蟹,秋天我們吃什麼?
    北方的秋獮,南方的蟹,秋天我們吃什麼?在中國,古來也有在這個季節吃野味的傳統,《左傳》裡提到春蒐秋獮,蒐指沒懷孕的野獸,而到了秋天,便可以放手捕獵,不再顧忌。而在水網縱橫的南方,蟹則是一大宗。蟹肉細嫩,蟹膏飽滿,秋月下啖蟹,更是為人稱頌的風雅。如今雖然沒有野味吃,但這並不意味著今人在吃上輸給了古人。更豐富的食材,以及更多樣的烹飪方式,乃至中西交融,都使我們的秋季食單年年翻新。
  • 乾隆繼後那拉氏:從受盡寵愛到忤旨斷髮,只因嫁入無情帝王家
    乾隆皇帝即位後的一個月,那拉氏與乾隆潛邸時期的妻妾們都得到了晉封,那拉氏被乾隆皇帝封為嫻妃,「嫻」字在滿語中有著「安靜、恬靜」的美好寓意,乾隆選擇這個字作為那拉氏的封號,由此可見,在乾隆皇帝心中,那拉氏應該是一個性子不錯的女人。這時的那拉氏在乾隆皇帝的後宮之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皇后富察氏和已經被封為貴妃的高氏。
  • 繼後烏拉那拉氏為何與乾隆反目,以至斷髮相傷?流言漫天何為真?
    乾隆帝劇照其實無論是在《延禧攻略》中看到佘詩曼飾演的繼後因為乾隆移情魏瓔珞,最終導致兩人漸行漸遠;還是《如懿傳》中周迅飾演的繼後因為乾隆的多疑猜忌,終於致使二人少年相識之情恩斷義絕,在影視劇中這二位烏拉那拉氏皇后都以剪短自己的頭髮來與乾隆一刀兩斷
  • 甄嬛竟然是乾隆的生母?她一生榮華富貴史無前例
    劇中甄嬛並不是乾隆的生母,而且兩人的關係也充滿了利益的糾葛與博弈。那麼歷史上,有甄嬛這個人物嗎?如果有,她和乾隆的真實關係又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甄嬛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她的原型正是雍正帝的妃子,乾隆帝的生母——孝聖皇太后。
  • 2018西泠秋拍 珠玉不取金銀繪之——龔心釗舊藏清乾隆紫泥虛扁壺
    2018西泠秋拍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清乾隆·龔心釗舊藏「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題「御製」二字描金描銀紫泥虛扁壺盒內鑑藏印:龔心釗真賞印(鑑藏印)木盒題籤:乾隆御製戧金砂壺。懷希。從目前所披露的資料看,故宮所藏(包括臺北故宮)紫砂器物的平均質量也要高於民間所制之器。究其原因,故宮博物院王健華研究館員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宮廷紫砂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製作,其工藝之精湛,技巧之嫻熟,氣質之脫俗,顯然高出社會上一般文人用品。」這一點,從最近幾年的兩岸故宮收藏紫砂專題展上也可窺見一斑。
  • 瑞犬迎新:乾隆皇帝的至寵名犬,艾啟蒙繪《十駿犬圖》冊
    狗「汪汪」的叫聲帶給人們「旺」的寓意,狗年來臨之際,本展覽逢時應景,向大家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種犬類藝術作品,看看狗在中國人的傳統生活中是如何充當忠友良伴的角色的,也祝大家狗年「萬事興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十駿犬圖》冊為清代乾隆時期著名西洋畫師艾啟蒙所繪。全圖絹本,設色。共十開,每開縱24.5釐米,橫29.3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