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燕(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我們做了什麼(說在前面的話)
各位來賓、各位教育公益組織的同仁們,各位新老朋友們好,今天這個活動是由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和二十一世紀研究院共同合作,希望提供對中國教育類的公益組織的基本現狀的了解。
在此之前,我們做了不少基礎性的工作。
第一,命名。大家知道,教育類的社會組織非常廣泛,介入的角度很多,顯出一個很龐雜的局面。因此怎麼去界定,其實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原來叫NGO、也叫NPO,也叫社會公益組織,有不同的叫法,其實指的是同一個主體,我們經過討論希望把它給一個相對明確、大家都能接受、社會的理解也比較充分的這樣一個命名。就是:教育類公益組織。
第二,信息搜集。首先,我們自己本身就在教育公益組織工作領域中,經過長期工作積累下來有一些名錄;其次,我們向所有我們了解的公益組織出去過徵詢函,徵詢教育合作夥伴中還有一些什麼樣的公益組織; 另外,我們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了搜索,還向相關的部門和傳媒,比如《公益時報》,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合作;很抱歉的是,現在在我們的會議指南裡面的這個名錄,只是最初步的稿子,它沒有包括兩部分,一是遍布在全國的愛心志願者,很大部分沒有被包括進來,二是龐大的做特殊教育的公益組織,特殊教育是針對特定的人群,他們在研究他們工作的領域和問題的時候,會與其他公益組織有一定差別,在這個名錄裡面我們也沒有包括。希望在進一步完善的時候能把他們包括進來。
教育類公益組織大體情況
下面,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教育類公益組織發展的時間線索。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中期,主要是中期開始,有零星的個人和同伴開始了最初的實踐;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後期,多個國際發展組織和基金會在扶貧、社區發展、兒童保護等方面涉足教育支持,也有個別的是專門做教育支持。這些為後來的中國的教育公益組織帶來了重要的理念、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經費的支持。這些探索、這些國際的發展組織和基金會在這個領域中的開拓功不可沒。
九十年代中後期,隨著希望工程的傳播效應,把公眾的眼光引向了農村、貧困地區。這 一時期有第一批教育類公益組織的出現;2000年左右,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網絡上的支教平臺逐漸形成,最早的網絡支教平臺在2001年左右出現;2003年以後,就有一批相對成形的教育類公益組織出現,並且成形;2004年中,非公募基金會出現;其後幾年,中國教育公益事業的格局在發生著一些變化。2007年以後,隨著國家教育政策和大環境的變化,教育公益組織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手法,以及很多的思考都在相應的調整之中。
教育類公益組織大致分成六大類,這六大類組織是:第一,公眾倡導和政策影響的組織;第二,多元教育資源開發和提供是一類;第三,教育專業發展與技術支持是一類;第四,支教助學的志願者組織,這裡面又分兩類,一類是地域性的在本地區做支持,有的在周邊地區的農村支持,另外一個是跨地域的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組織;第五個是各類公益學校;第六是社會化學習組織,社區發展、生計改善、繼續教育、特殊教育這些領域跟教育類公益組織有相關性和相容性。
教育類公益組織現狀掃描
接下來我把這六大類工作的界定和工作現狀做簡單說明。
第一,公共政策和政策影響類的組織。它的工作方向主要有兩個,一是關注教育政策和公眾話題,擴大媒體傳播,推動公眾參與;二是以調查研究傳播帶動行動,致力於改善教育的宏觀環境。
這類組織剛剛萌芽,近三四年間才剛剛出現,能力相當不足。但這類組織潛在需求巨大,因為中國的教育處在一個呼喚變革的時代,需要很多政策支持、公眾倡導、社會參與,公益組織能夠起到很大作用。這類組織很重要的薄弱點是獨立調研和發布尤其顯得不足,影響它發聲的質量和呈現的民意基礎,需要更多的發展它的專業。這類組織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高,但現在來源不暢,這也是現在這些組織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瓶頸。
第二類,教育類公益組織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叫開發和提供多元教育資源。它的方向是關注和實踐教育的多元價值,從不同的知識、學科、關懷,從不同的背景出發,提供多元的教育資源。比如,已有的公益組織中,關注內容有:傳統經典文化傳承;鄉土文化與地方性知識、社會意識與公民精神、藝術欣賞與體驗,開發教育的藝術價值;人格養成與心理健康;閱讀與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近期已經出現:經濟自立、生活自立的常識、科學興趣與嘗試;生命教育與性別意識。
這類組織相對不少,但都在各自分散地做各自的事情,各自為陣,互相之間聯絡、借鑑、合作都顯得不夠,缺少拳頭產品和較為廣泛的認同,都在堅持自己非常細小的一個方向,在尋求更廣泛的支持方面都有困難。在正規教育體系內相當的邊緣化,很難成為我們的教育主流,而且對教育品質的提升現在影響有限。接觸這些教育的孩子,這類教育對他們的影響來,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來說,都太少。
第三,教育專業發展與技術支持。進入到學校教育的主題過程,致力於教師培訓、新技術應用、教學改善、管理提升等等,為這樣的工作進行支持。內容有關於校長和管理者的培訓,有教師的培訓,有教師激勵與心理幫助,有遠程培訓、有學校、家長互動。做這些的組織現在不多。但現在教育的大背景,從原來教育短缺向追求教育品質的方向改變的時候,對這一類組織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且未來的空間相信也會越來越大。
這類組織的現狀:出現的時間不太長,也就最近幾年,工作內容和思路還是比較單一;第二,專業資源的社會性匯聚和使用能力有限,如何去整合專業機構資源,找到可以使用的力量,進行匯聚和有效利用,需要這些組織具有協調、組合和集納的能力,它們在這一塊能力還是有限;第三是專業人員進入困難,團隊組合能力不足,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技術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熱心、理念,更需要很多實際的教育手段,這方面對於專業人員的進入是比較困難的;第四,工作成效難以評估,現在有一定的成效,但要獲得社會性的認同,還欠缺強有力的專業性評估的東西。
第四,支教助學的志願者組織,這個群體非常龐大,也是中國公益組織發展中的一個大亮點。有兩個類型,一是以實體性網絡或公民結社形成的地域性志願者團體,他們或在支持城市中的流動兒童教育,有的在支持周邊的貧困農村學校的教育,這是實體性的;另一種是以網際網路為工作平臺的支持性的工作組織。這兩類志願者組織都是以資金、物資的資助、短期支教、家庭訪問、基層調研為主要工作內容,工作內容五花八門,甚至和多元教育資源有重合。
這類組織的特點是,為全民投入教育支持創造了一些渠道和平臺。廣泛動員社會的愛心資源,為學校的貧困學生和教師提供物質化和精神的多樣援助。現在已經逐漸往教育品質的改善方向轉,我們的城市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品質改善的需求。
它的現狀是,有相當的動員能力,志願者的參與度是很高的。但有個問題,在愛心層面支教和在教育層面支教是不同的工作理念,這一點值得注意,並且要在工作中去反思。所謂支教,怎麼才能做到真正的支持教育,而不是在支持貧困?現在的支教組織,工作隨意性比較大,比較難深入,可持續性是比較大的挑戰。依賴志願者義務風險的工作模式難以長久維持,較為穩定的工作團隊是發展的瓶頸。
第五,各類公益學校,是以公益組織為辦學主體,以社會慈善公益資金為主要來源,以貧困、弱勢兒童為教育對象的學校。這種學校有各種不同類型,比如普通高中現在也有,職業中學現在逐漸在出現,總體來說這類學校非常少,數量不多,經驗不足,但是社會需求巨大,亟待發展。除了在濟弱助困方面的價值之外,教育改革的探索方面,他們有著相當大的空間和潛力。舉辦公益學校的人相對來說都是具有教育理想的人,這些人一旦獲得一個教育平臺,會更多的在教育本身下工夫,因此,會給那些受助兒童帶來更好的教育、更優質的教育。
它面臨的挑戰是:學校的性質,說是公益學校會被質疑,因為公益性質、管理方式、資源汲取方式、社會參與方式都還處於摸索階段; 制度建設,學校是一個辦學主體,如果要穩定持續的發展就需要良好的制度建設,有一些學校因為制度建設不成功,現在也面臨著很多困境;還有,師資力量的補充來源不暢,是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瓶頸。
第六,社會化學習類組織。社會化學習是新興的教育發展趨勢,也是未來教育變革的亮點,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教育技術的進步,這方面的公益組織會出現,也會活躍起來。雖然數量很少,但是已經出現了。例如社會化科學實驗言,科學松鼠會,達爾問求知社、學會做家長、品書社等等很多。
它的現狀,第一是數量很少,第二成效現在還看不清楚。但是在年輕人,尤其在城市白領階層中有了一定的擁簇。一方面是有共同興趣和關懷的小眾聚集,一方面是極易傳播的擴大效應。
第七,非公募基金會的異軍突起。非公墓基金會有一些有利的條件:合法性相對完備。要知道,困擾著中國公益組織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就是合法性障礙。非公募基金會在這個方面相對在公益組織中是最好的;有相對充裕的資金;有相對較高的社會位勢。這些特點給了它異軍突起的條件。
但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非公募基金會和教育類公益組織和其他各類公益組織之間的關係,如何成為大量的公益組織培育的土壤,非公募基金會不僅是要去種樹、長大,重要的是培育土壤,這可能是中國公益基金面臨的特有的問題。
結語
和社會期待相比,教育類社會組織的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人意。在搜尋過程中我們發現,教育類社會組織比我們原來印象中的要少得多。教育類公益組織的需求很大,活動空間也在日益拓展,創新點亟待挖掘和實現,無論什麼方法去實踐,教育理想永遠是公益組織創建和發展的內生動力。今天,我們是懷有一群教育理想的人,我們走到一起,共同研討我們自身的發展和由我們所參與的推動這個社會發展的路徑。希望今天下午和明天我們能夠有更加充分的分享。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