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訊 無論是對於居民還是街道幹部來說,舊房加裝電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樓居民反對怎麼辦?
房屋結構加裝電梯有困難怎麼辦?
樓裡有小朋友準備高考,加裝電梯會不會影響考試狀態?
……
然而在過去這一年,大場鎮全年完成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立項100臺,已開工40臺,一個鎮有如此大規模的加裝電梯數量在全市也是極少的,怎麼做到的?
只擔心房價?不,問題五花八門
房屋結構是硬性問題
能不能裝電梯
交給設計師就行
但是最讓街道幹部頭痛的
還是居民之間的不同想法該如何調和
隨著交流的深入,居民們各自不同想法也拋出來了。大場鎮的工作人員將這些分歧大致歸納成七類:利益衝突類、經濟負擔類、擔憂類、心態不平衡類、實際考慮類、原有怨恨類和要求高額經濟補償類。
不同樓層的居民考慮各自利益
思想統一難度大
沒有電梯樓房
被視作金三銀四樓層
一二樓層次之
五六樓層最次
加裝電梯的過程中
四五六樓層與一二三樓層容易形成兩極
利益衝突明顯
不單單是加裝電梯的單元樓,甚至小區裡其他高層電梯房的居民心態不平衡:「當初買電梯房就比沒電梯房的貴,憑什麼給他們裝了電梯後就拉近了房價?」
除了擔憂裝上電梯引起的房價波動
居民的擔憂也五花八門:
怕裝電梯破壞房屋結構;
怕影響採光、通風、視覺汙染;
擔心後續維修保養問題;
還有一個樓道一戶三樓居民,兒子次年高考,不同意裝電梯就是怕施工影響兒子學習
……
為此,大場鎮的做法是「政府不做甩手掌柜」
列出毎一臺電梯加裝目前狀態、目前進度
阻礙原因、應對措施、完成時限等
鄰裡關係好了
加梯就有基礎了
針對不同樓層利益衝突明顯的樓道,大場鎮將所有居民都拉入裝梯溝通群,結合線下「活力樓組」創建,引導居民互相體諒實際困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微信群逐漸成為不同樓層居民交流消息、互幫互助的鄰裡群,樓上請樓下代收個快遞,獨居老人要看病請小年輕幫忙用APP叫個車……鄰裡關係越來越熟,加梯就有了基礎。
居民關心的電梯後續保養問題,已形成初步方案:如小區物業願意提供一些續維修保養服務,由物業承擔維保;如小區物業認為專門維修保養個別一兩部電梯比較困難,鎮房管所將引入具有資質的電梯維保公司,將分散在不同小區的加裝電梯進行統一管理,費用與市場價基本持平,不增加居民經濟負擔。
對於小區內電梯房居民心態不平衡的問題,工作人員則客觀地幫他們分析:電梯只是影響房價的眾多因素之一,前期「美麗家園」建設已整體提升了小區品質,引導居民意識到和諧互助的社區氛圍也能提高房屋價值。
那位怕影響兒子高考的阿姨也得到了滿意的答覆:施工中噪音較大的環節儘量安排在上午,避開下午學生學習時間,周末基本不施工;同時鎮房管所、居委會與代建方保持溝通,一旦居民提出施工擾民,立即調整施工時間段,儘量在環境需求較高的居民不在家時進行作業。
不能把一樓居民落下
大場鎮房管所所長吳明唐還記得,去年初,鎮裡定下老房加裝電梯的目標後,房管所的工作人員們開始也是一臉懵,因為之前沒有操作過。
大場鎮副鎮長曹維淵坦言,加裝電梯這項惠民工程在推進中,難就難在除了讓老百姓掏大筆資金外,無法讓全體居民受益,每層樓居民的需求和想法有時是矛盾的,是一項蹺蹺板的工作。
大場鎮要求所有符合加裝電梯的小區全面鋪開選苗子,每個居委會深入樓道聽取意見,並要求每個小區至少必須上報一個加裝電梯「苗子」樓道,力爭使「苗子」樓道數與目標完成數形成3:1到4:1,結果確定的立項「苗子」樓道一度超過了100個,並建立了基礎資料庫。
之後,分析梳理基礎資料庫,找出最有可能立項成功的樓道,進行重點攻破。「環鎮北路至祁連一線地區的小區,居民的經濟條件相對差點,我們就重點攻一梯三戶、四戶的樓道,居民分攤的資金就少點,壓力也小些。大華地區居民整體經濟水平比較好,我們就攻需求比較強烈的樓道。」吳明唐說。
通過開座談會、上門一戶戶宣講政策,引導居民認識加裝電梯的意義,明確加裝條件和工作流程,了解電梯功能和施工工序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場鎮會在每個樓道組一個3至5人的加裝電梯工作小組,特別會把一樓居民納入進來。
曹維淵介紹,一樓居民在工作小組裡,往往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到樓上居民的種種不易。
比如,有一戶一樓青年原先反對,但了解到六樓的老伯因為腿腳不好已經近10年沒有下樓了,聽大家多次講述後十分感觸,最後同意了加裝電梯;
還有些一樓居民在和其他居民充分溝通後,說出了難處,在居民區黨總支的協調下,幫助其進行了庭院美化、在綠化帶闢一塊地方放殘疾人車等,從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些彌補。
一條24小時熱線讓居民說出「難言之隱」
除了線下開會調研
有時候單線聯繫
也能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
為方便居民及時諮詢聯繫,大場鎮政府特意為房管所的徐振康和陸琬平配了兩部工作手機,作為電梯加裝的熱線電話向所有小區公布,24小時接受居民、居委會諮詢。
「剛開始為了完成任務,後來與居民接觸多了,感覺與迫切需要電梯的老人心靈相通了。」徐振康說,「真心實意想為老人做點事情,才能帶著感情與反對加裝電梯的人交流,也更能打動人,甚至交上朋友。」
很多居民礙於面子
開會座談時不說出實情
真正籤字時就卡殼了
通過這個熱線
效果要好很多
一天晚上電話響起,是一位家住二樓的阿姨打來的。阿姨說:「上午樓裡開加裝電梯座談會,是樓上的老姐妹召集的,大家平時關係好,不好意思不去,也不好意思說什麼。實際上,家裡的小輩都不想裝。我現在是兩難呢!」
徐振康當即安慰了這位阿姨:「我特別理解您,我們幫您一起想辦法。」
後來,大場鎮房管所和居委會出面,把這個阿姨家的實際情況說了出來,樓道裡居民一商量,最後將這位阿姨家的費用免除了,由大家分攤。阿姨家的孩子也被大家的誠意打動,同意加裝電梯。
缺錢,也是很多居民
當面交流時難以啟齒的話
通過熱線了解到一些居民缺錢的情況後,除了溝通引導,有其他樓層居民願意分攤之外,居委會也努力搭建平臺讓居民間加強互助,如某戶居民家中有慢性病患者,其他有條件的居民可以為其提供可靠、緊缺的醫療資源,在感受鄰裡互助的溫暖後,居民也更願意接受加裝電梯了。
大場鎮還給了居民區書記一定的支持資金,當出現困難時,居民區書記可以表示願意先行墊付,但在實際操作中,居民區書記這筆錢竟然很少用到。「很多居民覺得幾千元錢還要讓居委會來出,很沒面子,想想也就自己出了。」
而記者在大場鎮多個加梯成功的小區採訪發現,這裡居民之間的關係確實更為熟悉融洽。申泉花苑41號樓6樓的馮先生和李阿姨家各多出了8000元,幫助樓下一戶困難居民減輕負擔。樓內的兩位小青年,一個掌管樓內資金卡、一個管密碼,負責收集大家的資金,轉帳給電梯廠方、施工方等。逢年過節一起搞活動時,居民們常常舉家出動……
擁有1860戶的康華苑,正在全小區推進加裝電梯,目前已經立項20臺,有兩臺即將完工。居民區書記俞亞麗告訴記者,小區加裝電梯的同時也在進行環境提升,在居民的提議下,離電梯不遠的一塊空地,即將改造成親子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