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非遺 | 文藝

2020-11-24 搜狐網

原標題:珠算: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非遺 | 文藝

入選時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2013年12月4日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選理由: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珠算之名最早見於漢朝徐嶽撰寫的《數術記遺》。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出來的 。不過,那個時候的算盤運算法與今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承家"藥店櫃檯上放著一把算盤。現代珠算起於元明之間。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載有的36句口訣,即與今天的大致相同。明朝時逐步傳入日本、朝鮮、泰國等地.。元代劉因(1248~1293)《靜修先生文集》中有題為《算盤》的五言絕句。元代畫家王振鵬《乾坤一擔圖》(1310)中有一算盤圖。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1366)卷二十九「井珠」條中有「算盤珠」比喻。裡更記載了一段有趣的俗諺:「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把這裡的「婢僕」換成職能部門的某些工作人員,同樣熨帖 。元曲中也提到「算盤」﹐由這些實例﹐可知宋代已應用珠算。

明代商業經濟繁榮﹐在商業發展需要條件下﹐珠算術普遍得到推廣﹐逐漸取代了籌算。現存最早載有算盤圖的書是明洪武四年(1371)新刻的《魁本對相四言雜字》。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是閩建(福建建甌縣)徐心魯訂正的《盤珠算法》(1573)。流行最廣﹐在歷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書則是明朝程大位編的《直指算法統宗》。國務院已將「算盤」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傳統結構

我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

原因之一: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現代人常說某兩個人半斤八兩,這是指他們彼此一樣,不相上下。但是半斤是半斤,八兩是八兩,怎麼會相等呢?原來,我國古代重量單位制中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了。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所以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是為適應十六進位而形成的。

原因之二:古代乘法採用「留頭乘」,上一珠不夠用,必須要上二珠,一些老財會人員受了長期習慣影響,仍喜愛使用上二下五珠算盤,但國內外使用的均是上一下四珠算盤。

口訣總述

珠算四則運算皆用一套口訣指導撥珠完成。加減法﹐明代稱「上法」和「退法」。

其口訣為珠算所特有﹐最早見於吳敬《九章算法比類大全》(1450)。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訣﹐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已在籌算中應用。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卷十八中介紹「增成法」時說:「唯增成一法稍異﹐其術都不用乘除﹐但補虧就盈而已。假如欲九除者增一便是﹐八除者增二便是﹐但一位一因之」。「九除者增一」﹐後來變為「九一下加一」﹐「八除者增二」後來變為「八一下加二」等口訣。可見「增成法」就是「歸除法」的前身。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中﹐敘述了「九歸」﹐他在當時流傳的四句「古括」上﹐添注了新的口訣三十二句﹐與現今口訣接近。元代朱世傑的《算學啟蒙》(1299﹐卷上)載有九歸口訣三十六句﹐和現今通行的口訣大致相同。14世紀中丁巨撰算法八卷(1355)﹐內有「撞歸口訣」。總之﹐歸除口訣的全部完成在元代。有了四則口訣﹐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了一個體系﹐長期沿用了下來。中國珠算﹐從明代以來﹐極為盛行﹐先後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後在美洲也漸流行。由於算盤不但是一種極簡便的計算工具﹐而且具有獨特的教育職能﹐所以仍盛行不衰。

加法口訣表

孫子算經

不進位的加進位的加

直加滿五加進十加破五進十加

加一: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

加二: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

加三: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

加四: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

加五:五上五,五去五進一

加六:六上六,六去四進一,六上一去五進一

加七:七上七,七去三進一,七上二去五進一

加八:八上八,八去二進一,八上三去五進一

加九:九上九,九去一進一,九上四去五進一

減法口訣表

不退位的減退位的減

直減破五減退位減退十補五的減

減一: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還九

減二:二下二,二上三去五,二退一還八

減三:三下三,三上二去五,三退一還七

減四:四下四,四上一去五,四退一還六

減五:五下五,五退一還五

減六:六下六,六退一還四,六退一還五去一

減七:七下七,七退一還三,七退一還五去二

減八:八下八,八退一還二,八退一還五去三

減九:九下九,九退一還一,九退一還五去四

乘法九九口訣

算法統宗

在春秋戰國時已在籌算中得到應用;

歸除口訣,首見楊輝《乘除通變算寶》(1274)。

朱世傑《算學啟蒙》(1299)所載九歸口訣已與現代基本相同。

有了四則口訣,珠算的算法就形成一個體系,長期沿用下來。

大九九口訣表

一一01一二02一三03一四04一五05一六06一七07一八08一九09

二一02二二04二三06二四08二五10二六12二七14二八16二九18三一03三二06三三09三四12三五15三六18三七21三八24三九27

四一04四二08四三12四四16四五20四六24四七28四八32四九36

五一05五二10五三15五四20五五25五六30五七35五八40五九45

六一06六二12六三18六四24六五30六六36六七42六八48六九54

七一07七二14七三21七四28七五35七六42七七49七八56七九63

八一08八二16八三24八四32八五40八六48八七56八八64八九72

九一09九二18九三27九四36九五45九六54九七63九八72九九81

除法口訣

珠算除法有歸除法和商除法兩種.

歸除法用口訣進行計算,有九歸口訣,退商口訣和商九口訣.

九歸口訣共61句:

一歸(用1除):逢一進一,逢二進二,逢三進三,逢四進四,逢五進五,逢六進六,逢七進七,逢八進八,逢九進九.

二歸(用2除):逢二進一,逢四進二,逢六進三,逢八進四,二一添作五.

三歸(用3除):逢三進一,逢六進二,逢九進三,三一三餘一,三二六餘二.

四歸(用4除):逢四進一,逢八進二,四二添作五,四一二餘二,四三七餘二.

五歸(用5除):逢五進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五三倍作六,五四倍作八.

六歸(用6除):逢六進一,逢十二進二,六三添作五,六一下加四,六二三餘二,六四六餘四,六五八餘二.

七歸(用7除):逢七進一,逢十四進二,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餘二,七四五餘五,七五七餘一,七六八餘四.

八歸(用8除):逢八進一,八四添作五,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五六餘二,八六七餘四,八七八餘六.

九歸(用9除):逢九進一,九一下加一,九二下加二,九三下加三,九四下加四,九五下加五,九六下加六,九七下加七,九八下加八.

朱世傑《算學啟蒙》(1299)卷上「歸除歌訣」

一歸如一進見一進成十

二一添作五逢二進成十四進二十六進三十八進四十

青花瓷瓷算盤

三一三十一三二六十二逢三進成十六進二十九進三十

四一二十二四二添作五四三七十二逢四進成十八進二十

五歸添一倍逢五進成十

六一下加四六二三十二六三添作五六四六十四六五八十二逢六進成十

七一下加三七二下加六七三四十二七四五十五七五七十一七六八十四逢七進成十

八一下加二八二下加四八三下加六八四添作五八五六十二八六七十四八七八十六逢八進成十

九歸隨身下逢九進成十

日用算法

南宋數學家楊輝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編造了斤價求兩價的歌訣。

元朝偉大數學家朱世傑的《算學啟蒙》(1299年)書中,更被推進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求,隔位六二五;(1/16=0.0625)

二求,退位一二五;(2/16=0.125)

三求,一八七五記;(3/16=0.1875)

四求,改曰二十五;(4/16=0.25)

五求,三一二五是;(5/16=0.3125)

六求,兩價三七五;(6/16=0.375)

七求,四三七五置;(7/16=0.4375)

八求,轉身變作五;(8/16=0.5)

九求,五六二五;(9/16=0.5625)

十求,六二五;(10/16=0.625)

11求,六八七五;(11/16=0.6875)

12求,七五;(12/16=0.75)

13求,八一二五;(13/16=0.8125)

14求,八七五;(14/16=0.875)

15求,九三七五;(15/16=0.9375)

註: 此歌訣又叫「斤兩歌」,是專為十六兩秤珠算而編制的。因為算盤只便於十進位,而十六兩秤是以16兩進為1斤的,用珠算只得改為十進位才方便。要打算盤,「斤兩歌」是必須爛熟如泥的。1958年開始實施衡器計量改革,六十年代還有部分使用十六兩秤的,到七十年代以後普遍使用十兩秤,此歌訣就用不著了,但作為文化遺產,應當永載史冊。

=THE END=

文章系轉載,如對版權有疑問,請後臺聯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文化遺產中的"古怪"事物:鳥語、珠算、羊上樹……
    在這裡,我們回顧其中一些在名錄中的獨特遺產:中國珠算關於珠算的起源,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毫無疑問,中國將這種古老的計算方法傳承了下來。眾所周知,從基本的加減到更複雜的算式,都可以通過一代傳一代的口訣用算盤完成,因此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有人在使用算盤,而珠算也仍然是學校教授的科目。
  • 揭秘世界各國的獨特「寶貝」 你見過多少?(高清)
    揭秘世界各國的獨特「寶貝」 你見過多少?據史載,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是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一個馬種,其祖先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馬匹,外表英俊,神武,體型優美、輕快靈活,耐力強,可以長距離騎乘。據悉,土庫曼斯坦全國純種汗血馬總數3000多匹,作為國寶禁止出口,但有時會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貴賓。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古老天琴從壯鄉登上世界大舞臺
    每當壯鄉人輕輕撥動琴弦,富有民族特色的唱詞伴隨著古老的琴音緩緩流出,時而婉轉悠揚,時而輕靈飄逸,令人陶醉其中。   日前的一次文化活動中,記者與龍州天琴非遺傳承人李海燕不期而遇,聽她聊天琴是如何從最初的藏在「深閨無人識」,到唱響國內外大舞臺,其間又走過了怎樣的傳承之路。
  • 多彩非遺,「古老而年輕」的文化記憶
    在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非遺」)是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涵蓋了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項目。
  • 老媽兔頭、肥腸粉、韓包子…第七批成都非遺來了!
    又一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公布除了皮影戲、川派盆景、成都珠算等傳統絕活老媽兔頭、肥腸粉、韓包子……這些讓人口水直流的項目也入選了一起來看看!12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公布了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52項,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八大門類。
  • 中國最「特殊」的一群人,平均年齡不到15歲,僅靠心算打敗計算機
    導語:中國最「特殊」的一群人,平均年齡不到15歲,僅靠心算打敗計算機我們常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很多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它們的存在讓我們都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人們都想要了解這些未知事情。
  •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譽為古蹟之城,是敘利亞的首都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被譽為古蹟之城,是敘利亞的首都「真主寵愛誰,就把誰安頓在大馬士革。」「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上,大馬士革必與它齊名。」這兩句讚美之詞都出自阿拉伯的古代典籍,形容大馬士革這座城市美如仙境,由此它也贏得了「人間天堂」的美稱。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走進大馬士革。
  •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1/10)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1/10) "← →"翻頁
  • 這裡有「西伯利亞的藍眼睛」,世界上古老又清澈的美景!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綿延的海岸線從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還包括了內陸海黑海和裏海,涵蓋廣泛的地理環境,擁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淡水的湖泊,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地貌景觀多種多樣,再加上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蹟、人文城市景觀和特殊的北國風光,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俄羅斯遊玩參觀
  • 科技助力非遺——龍州攜手《神鵰俠侶2》讓文化精粹在手遊中傳承不息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非遺"需要注入科技勢能才能更好傳承,歷久彌新。近期,中華網·守藝中華攜手完美世界遊戲《神鵰俠侶2》手遊,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政府聯動,將龍州當地獨具壯民族特色的天琴文化引入遊戲當中。向年輕一代普及古老壯民族樂器的同時,也對其背後所承載的壯族文化歷史及古壯先民的文化信仰進行了挖掘和呈現,實現了傳承千年的非遺與現代科技的雙向賦能。
  • 追根溯源 扒一扒世界上最古老表情符號
    但要是追根溯源,恐怕表情符號最開始還是一個多世紀之前先在紙媒上出現的。追根溯源 扒一扒世界上最古老表情符號1881年3月30日,四個被稱作印刷藝術的表情符號出現在了美國的諷刺雜誌《Puck》上。它們被稱作「豎直的表情符號」,因為需要豎著看,而不是像閱讀文字一樣橫著看。
  • 南靖土樓上演非遺大戲
    2020年06月14日 09:58:10 來源:東南網 6月13日,非遺傳承人在福建土樓(南靖)景區展示非遺項目布袋木偶。張夢帆 攝  6月13日為中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昆蟲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昆蟲 > 大約在3億年之前,昆蟲作為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家而升入空中。在距今大約3億5千萬年至2億7千萬年的石炭紀時期,地球上的昆蟲隊伍迅速地發展壯大。大家熟悉的蟑螂就是當時地球上佔優勢的一類飛行動物。 科學家從化石中鑑別出了500多種蟑螂。它們雖然沒有現在生活於熱帶地區的一些巨蟑螂那樣大的身體,但是大多數還是很大的。這些古代蟑螂,與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蟑螂差別不大,部有翅膀,會撲動翅膀作短距離飛行。
  • 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字塔隱藏在印度尼西亞?
    來源: 歪網熱評 舉報   雖然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島的一座山下,有一座古老的金字塔已經隱藏了數千年
  • 被譽為世界上最驚悚的景點:8000具屍體掛在牆上,驚人魂魄
    這裡被譽為世界上最恐怖的景點之一。在修道院的地下墓穴裡,懸掛著8000具屍體,有的被製作成木乃伊,至今栩栩如生,而大多數都已經被歲月侵蝕,漸漸地只剩下了白骨。牆上掛滿了屍體。從這樣窄窄的通道走過去,這種感覺,好像是一個陰風伴隨在身後。從這樣的過道走過去,感覺是很獨特的。特別擔心突然有隻手伸出來。
  • 歷史:智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信天翁!
    歷史:智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信天翁!觀看萊桑信天翁在海面上空滑行時,可能是一個優雅的景象。這些棲息在太平洋地區的美麗鳥類以無情的旅行者而聞名,雖然它們通常遷徙到太平洋的熱帶島嶼或環礁進行繁殖,但它們可以通過遷徙路線到達日本或加利福尼亞。然而,該物種中有一個成員受到了很多國際關注。她的名字是智慧,她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鳥類,並且仍然在荒野中繁殖。
  • 世界上最古老的貓 慶祝31歲生日
    根據2015年的《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世界上最老的貓是燈芯絨,出生於1989年8月1日,現在已經27歲,居住在俄勒岡州。美國但是最近 燈芯絨的統計數據可能已被完全破壞。因為幾天前,一隻叫肉豆蔻的貓慶祝了自己的31歲生日。
  • 痴情守護民間文藝
    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表示,這6位民間文藝家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為我省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紮根一方沃土擦亮民間的瑰寶本次獲終身成就榮譽稱號的6位民間文藝家,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也有69歲。他們,都是深深紮根於一方水土,數十年如一日,入迷入痴,為民間文藝傾盡心血的「痴情者」。
  • 世界上最古老樹木,存活了數千年歷史!
    我們有機會談論壽命最長的動物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園。本周讓我們聊聊已經存活了數千年的生物。這裡有世界上6顆經過驗證的年齡,被認為是最古老,仍然活著的靜物。請注意,一些圖像不是實際命名的樹木,而是相似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