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國山水畫時,山與石是畫山水的基礎,必須把基本功練紮實,但山與石從形上看有許多相似或不似之處,畫石頭則需要處理好質感問題,畫山則需要處理好山脈的走勢問題。
一、畫石頭起形應該考慮石頭是立體的,立體就是視覺三維性即分為X、Y、Z三個軸向。
畫石頭就要畫出質感、畫出石頭本身所特有氣韻。但畫出質感畫出氣韻是非常有講究的,必須把石頭的明暗交界處、明暗五大調處理好。石頭也有受光面、背光面。我國從古至今著名畫家以及許多教材裡面都強調遵循「勾」、「皴」、「擦」、「染」、「點」、這五種基本畫法。
「勾」:就是用筆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先勾出石頭的基本外形。在用筆上必須強調筆法的多樣性。
「皴」(cun):在石頭外形勾勒好後就要加上皴法、什麼是皴法呢?皴就是把石頭受光面與背光面區分開來的一種方法,個人經驗畫山石還是先用淡墨起形,然後在用濃墨逐漸加深、這樣畫出的石頭就有氣韻,層次。
「擦」:就是在勾皴好的石頭上用稍幹的毛筆,擦出石頭本身所具有的那種質感或紋理,也可以增加石頭的厚重感,但用筆要乾淨準確,擦的筆法不要凌亂。
「染」:就是我們通常說渲染,用淡墨或有顏色的淡色把石頭暗部與亮部更好的區分開來,染出石頭的厚度感、染出石頭的氣息,把石頭那種本身氣韻表達出來。
「點」:就是在畫好的石頭上加上苔點(石頭上的小草、青苔、山上的小樹木等)。使整個石頭鮮活生動起來、看上去富有生機靈動性。
二、中國畫山的皴法:常用的皴法有牛毛皴、米點皴、折帶皴、荷葉皴、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等、亂柴皴。山水畫中最常見的皴法是披麻皴,就是遠看山表面紋理像是披著麻一樣。畫披麻皴時一般採用毛筆的中鋒畫法,運筆靈活富有動感。根據用筆力度的輕重就可以分出山的陰陽面。披麻皴的線條長短也可畫出山形的大小。
「披麻皴」:山水畫中最常見的皴法是披麻皴,就是遠看山表面紋理像是披著麻一樣。
「荷葉皴」:就是畫山的時候採用的皴法像荷葉的紋理。
「披麻皴、小劈斧皴、大劈斧皴」:披麻皴和大小劈斧皴可以結合使用,再畫土質比較厚山石裡面經常採用,也可以用來表現比較硬的石頭類用(花崗石)。
「折帶皴」:再畫折帶皴時經常採用的是毛筆的側封,根據個人習慣也可以間接使用中鋒運筆。
「亂柴皴」:就是有點像混亂柴穿插在一起,但是在亂中又有結構,筆墨要求法度,有情致。
「解索皴」:皴法看著就是像解麻索一樣,具有一種內在的張力感覺,畫的時候線條強調自然紋理流暢。
下圖是作者個人業餘繪畫作品展示:
本文純屬作者整理國畫山石畫法資料,希望在自媒體上展示給大家學習使用,如有不足之處我靜等各位朋友留言指正,你的每一次留言都會是我堅持前行的動力。歡迎留言,如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望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