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暴獅的祖先是原始獅?重半噸敢獵殺1噸重的野牛,還不懼短面熊

2020-12-05 雪靈谷動物地理

據《光明網》報導,在北極圈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一具殘暴獅的寶寶屍體,看樣子像是在睡覺。不過奇怪的是,它為何還能很完整地保存著4.4萬年前的樣子?

01殘暴獅到底是獨立物種,還是獅子的一個亞種?

殘暴獅又名美洲擬獅,起初曾被命名為「兇殘的豹」。殘暴獅可以稱得上是美洲大陸的最大頂級掠食者,在貓科猛獸中絕對是龐然大物。

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4萬年到1.1萬年前,殘暴獅在美洲的分布很廣,最北近北極圈附近,再到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育空地區廣袤的平原,向南一直延伸到秘魯的安第斯山脈。

與現代的獅子不同的是,殘暴獅一般喜歡生活在巖洞中或巖石的縫隙間,然後鋪上一些乾草或樹葉,藉此來躲避冰冷的天氣。

殘暴獅的分類一直以來頗受爭議,歐洲學者普遍認為殘暴獅是獅子的一個亞種,但是美國學者認為殘暴獅屬於豹屬的一個獨立種群。更有人發文指出,殘暴獅根本就不是獅子,它和美洲豹的關係更近。

目前,大家趨向於:殘暴獅是從非洲獅這一老祖宗裡分離出來的,歸根到底殘暴獅還是獅子。至於到底誰更加合理,還有待於更多的殘暴獅化石出土。

02長4米重半噸,比劍齒虎還重,但還是小於短面熊

殘暴獅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貓科動物。巨大的體形,比它現在親戚——其他貓科動物更龐大,全長在4米以上,體長超過2.6米,尾長大約1.5米,如此看來,殘暴獅跟1匹馬差不多高大。

它們擁有相對較長的四肢,肩高可以達到1.4米,站立時有近2米高,看上去十分魁梧。想像一下,如果殘暴獅出現在你面前的話,是不是只要一爪子就能把人拍碎了?

雄獸平均重約320-470公斤,最大的甚至重達半噸,雌獸平均重約290-350公斤。無論是雄獸還是雌獸,都比如今的獅子大了很多。很明顯,殘暴獅的體重比劍齒虎、似劍虎和異劍虎還要重,但是遠小於短面熊。

殘暴獅也有強有力的牙齒與雙頜,顱骨上的肌肉系統也很發達,其咬合力甚至能達到1600公斤。一口咬下去,不僅能讓獵物窒息,甚至還能折斷獵物的脖子。

它每個腳上都有5個可伸縮的爪子,它們伸縮自如,隨時能縮回到保護性鞘膜裡,不會受到損壞。當殘暴獅要使用它們時,就能夠把它們探出來,就像彈簧折刀一樣,隨時能夠切開獵物。

03常捕食美洲野牛,甚至連比它稍小的猛獁,也出現在其餐桌上

殘暴獅喜歡成對生活,群居狩獵。耐力好速度快,在追擊獵物時能達到每小時70公裡的速度。憑藉著快準狠的捕獵方式,打遍整個美洲幾乎無敵手。

北美洲大平原上的野牛是殘暴獅的主要獵物,其次是叉角羚。其它的中大型食草動物,比如鹿、史氏馬、駱駝、加州貘等等,也常常出現在它們的食譜上。甚至連比它稍小的猛獁,也時不時出現在它們的餐桌上,打個小牙祭。

野牛向來比較兇悍,重達1000千克,頭上還長有一對鋒利的牛角,加上皮糙肉厚,這些就讓獵食者頭疼的。還有就是,野牛奔跑速度還非常快,許多動物被撞到估計都要倒飛出去。

但是殘暴獅照樣吃它,殘暴獅之所以不怕比自己塊頭更大的野牛,因為它有自己的絕招,用自己尖銳的牙齒鎖喉,從而讓高大的野牛瞬間喪失戰鬥力。

04北極圈一霸,暴打刃齒虎,不懼短面熊

相比其他貓科動物,殘暴獅幾乎沒有天敵。它性情兇猛,殺傷力幾乎無人能及,很多大型動物,見到殘暴獅時,只有繞道走,有殘暴獅活動的地方,許多動物都要四散逃命。因此殘暴獅成為了「北極圈一霸」。

在狩獵中,殘暴獅難免要與許多大型食肉猛獸發生衝突,比如巨型短面熊,還有體形類熊的似劍虎,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致命刃齒虎與毀滅刃齒虎,成群恐狼的騷擾也是不可不防的。但是,殘暴獅憑著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獵食戰鬥中往往佔得上風。

當時,刃齒虎是美洲種群密度最高的大型肉食動物。為了爭奪有限的食物,殘暴獅與刃齒虎經常發生衝突。但是由於刃齒虎過長的犬齒,造成了它的下頜退化,從而喪失了食肉動物關鍵的咬合力,所以刃齒虎經常被殘暴獅暴打,甚至成為殘暴獅的嘴中美食。

北極圈還有一霸,那就是在北美草原上四處遊蕩的巨型短面熊,巨獸短面熊的體型比殘暴獅更大。可是,就算巨獸短面熊十分兇猛,還比殘暴獅體型更大,殘暴獅碰到時也並不懼怕。

05非洲原始獅演化出歐洲洞獅,洞獅跨過白令海峽,進化出美洲殘暴獅

距今50萬年前,東非草原上的原始獅開始從向四處擴散,其中一些分支環境適應能力強,它們走出非洲,來到亞洲、歐洲,甚至美洲,開始獨立演化。

繼續留在非洲的原始獅,通過成千上萬年的演化,進化出了現代非洲獅與亞洲獅。來到亞洲東北部的原始獅,為了適應當地的寒冷的環境,慢慢演化成了楊氏虎。距今約30萬年前,楊氏虎廣泛分布在中國東北部。

進入歐洲大地的原始獅,基本上適應了當地山地的寒冷氣候,進化成洞獅。它們生活在歐洲北部的荒漠地帶和中部的草原山地,為了抵禦嚴寒,基本上都棲息在巖洞裡。後面由於嚴寒加上缺乏食物,就慢慢滅絕了。

歐洲洞獅中的一小支,追趕著食物,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大陸橋,進入了廣袤的美洲草原,為了更好適應廣闊的草原,它們慢慢演化出長長的四肢,演變成殘暴獅。大約在1萬年前,殘暴獅也經過全新世第六次大滅絕事件,由於食物匱乏,而走向滅亡。

雪靈谷點評

殘暴獅這樣一種兇殘的猛獸,如果它存活到現在,你認為哪個地方更適合它棲息呢?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自然雜誌、科學之友雜誌、科學通報雜誌、通訊生物學、自然通訊

相關焦點

  • 北極圈發現殘暴獅,長4米重半噸,獵野牛暴打刃齒虎,不懼短面熊
    想像一下,如果殘暴獅出現在你面前的話,是不是只要一爪子就能把人拍碎了?雄獸平均重約320-470公斤,最大的甚至重達半噸,雌獸平均重約290-350公斤。無論是雄獸還是雌獸,都比如今的獅子大了很多。很明顯,殘暴獅的體重比劍齒虎、似劍虎和異劍虎還要重,但是遠小於短面熊。
  • 短面熊最重1.5噸,單挑恐狼群,從劍齒虎口中奪食
    距今200萬年前的冰川時期,美洲大陸上生活著一種掠食猛獸——短面熊。短面熊的體型龐大,既是熊科中的強者,也是頂級掠食者,還被譽為「陸地霸主」。短面熊早已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化石進行研究分析。
  • 戴眼鏡的安第斯熊,祖先是巨型短面熊,跟大熊貓血緣最親
    安第斯熊還有一個例外就是,它們不冬眠,這也跟它們食草的特性有關,因為熊冬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冬天缺少食物,而安第斯熊卻不存在這種煩惱,它們居住的地方通常一年四季都不缺吃的,自然就不需要冬眠了。03安第斯熊體型不大,但它們的祖先確實巨型短面熊,為何會有這麼大差異?
  • 獅子的祖先既然在這裡
    此外,洞熊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曾有發現。和巨型短面熊同為更新世兩大巨熊。板齒犀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犀牛,平均高約2.5-3米及長5-6米,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估計重達5噸。在歐洲,它們是被現今的 歐洲野牛所取代;而在美洲,它們則是被一些 美洲野牛的祖先所取代。
  • 重達1噸的史前巨獸,站立起來有1層樓高,卻還是成了洞獅的獵物
    在歷史上,棕熊和洞熊還發生過雜交,經常偷偷約會。所以,在洞熊滅亡之後,棕熊還保留下了洞熊基因的「火種」。據《科學報告》裡介紹,科學家還發現不同地區棕熊,它們DNA的外來基因比例也不盡相同。高加索棕熊攜帶的洞熊基因比例最高,達到了1.8%;而北美棕熊和洞熊的基因相似度最小。這就間接證明了雜交關係,因為洞熊從未出現在北美大陸上。
  • 200萬年前「狂暴獅」有多狠,看看短面熊下場,劍齒虎看到也慫了
    他是冰河時代的小霸主,是敢獵殺短面熊的史前巨獅。美洲擬獅又名殘暴,是不是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以北美野牛麋鹿為主食,它的特徵首先是巨大的,體型最大可達450公斤以上,頭骨最大可超過46釐米。美洲擬獅站立時有近一點五米,體長三點五米。使美洲擬獅顯得較為苗條。
  • 殘暴獅能捕獵白犀牛嗎?為什麼?
    現存的所有貓科動物中,能夠單挑成年非洲白犀牛沒有,原因並不是老虎、獅子等動物不兇猛,而是白犀牛除了體型龐大外,它的皮膚堅硬且厚能夠抵擋猛獸的尖牙和利爪,讓它們無計可施。既然現存的貓科動物收拾不了它,作為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能不能行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馬山洞疑似虎頭骨的化石,竟是中國境內最早出現過的史前大貓洞獅
    獅虎對比但洞獅是群居動物 在生態地位上不遜色於虎 在這頭骨被確認為獅類的時候考古人員還意外發現另外一隻神秘猛獸的化石。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到西伯利亞的 Alazeya 河流域,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馬、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也許就是追蹤這些獵物,它們中的一支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大陸橋,進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廣闊的環境迫使它們演化出長長的四肢,以利更快的奔馳,美洲擬獅出現了。
  • 5種最可怕的史前物種,專門獵殺我們的人類祖先!
    根據發現的化石證據,恐貓擁有強大的顱骨,可以咬碎早期智人的頭骨,專門獵殺靈長類物種,包括我們早期並不強大的祖先,如能人、傍人,以及猛獁象幼崽和乳齒象。想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有多麼無助,真的令人不寒而慄,而我們現在竟然還能存在,是多麼艱辛和巧合的結果啊。
  • 巨型短面熊:史前北美真正的北境之王
    曾經發現的最大的巨型短面熊站立高度達到4米,體重更是超過1噸。巨型短面熊比今天的棕熊和北極熊都要大。圖註:與人類相比,巨型短面熊的腦袋很大,圖片來自網絡巨型短面熊與今天常見的熊類動物不同,它看上去不僅被放大了,而且四肢還被拉長了。
  • 鬣狗祖先比非洲獅還大,老虎祖先是劍齒虎,獅子的祖先更厲害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從最原始的樣子進化過來的,任何動物都有自己的祖先,就比如鬣狗的祖先是巨鬣狗,老虎的祖先是劍齒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麼獅子的祖先是什麼呢?好像沒怎麼聽人說過。
  • 已經滅絕的巨型殘暴獅,是否能夠獵殺非洲白犀牛?
    殘暴獅是已經滅絕的一個物種,曾經在距今200萬年前的美洲地區空前繁盛,而在1萬年以前滅絕。從目前發現殘暴獅化石的地點可知,當時其分布區域在美洲應該算是比較廣泛的,從加拿大平原一直到南美印第安山脈都有它們的身影。
  • 史前巨熊的體型有多大?最大可達兩噸!
    短面熊短面熊(Arctodus)是眼鏡熊亞科的一屬,是今天眼鏡熊的遠親,生活在距今180萬年前至10.8萬年前更新世的北美。與其他熊類相比,這類熊看起來有著不成比例的短吻,短面熊因此而得名。今天的眼鏡熊只是一種中型熊類,體重60-175千克,肩高70-80釐米。
  • 北京周口店發現洞熊骸骨,最重達1噸,站立起來有一層樓高
    起初,人們誤以為這些骨骼屬於恐龍,而且還搬出來很多證據。直到1794年,動物學家證明這不是恐龍的骨骼,而是一個新物種——洞熊的骨骼。洞熊這種巨大的熊類,號稱冰川時期的陸地之王,曾經遍布歐亞大陸,世代棲息在山洞中,靠冬眠來熬過漫長的寒冬,讓人類的祖先心驚肉跳,但很多還是成了洞獅的獵物。
  • 單挑恐狼群,攻擊猛獁象,從劍齒虎口中奪食,短面熊為何就滅絕了
    距今200萬年前的冰川時期,美洲大陸上生活著一種掠食猛獸——短面熊。短面熊的體型龐大,既是熊科中的強者,也是頂級掠食者,還被譽為「陸地霸主」。短面熊早已滅絕,科學家只能通過化石進行研究分析。01最重1.5噸,站起來高4.8米,堪稱「熊中巨人」在美洲大陸上,龐大的體型是短面熊的優勢,
  • 巨型短面熊,史前北境之王,自恐龍後最兇猛的陸地霸主!
    但若要從動物裡選出一個「北境之王」,那非巨型短面熊莫屬。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是美洲大陸上生活的短面熊屬下的一個品種,也是迄今地球上出現的體型最大的熊,大約1.1萬年前滅絕。據考古資料顯示,它們比今天最大的北極熊還大,體長3至3.5米,高1.5至1.8米,站起來時高度達到3.5至3.7米,體重900公斤,最重可達1.6噸。為何說巨型短面熊是北境之王?